2021年6月,国家卫健委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社区医院建设的通知》,其中的《社区医院基本标准》(试行)文件提到,“在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医疗服务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加挂社区医院牌子。”

2024年5月,上海市2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首家挂牌“社区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诞生——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第二冠名“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社区医院”。

在打浦桥社区医院一楼门诊部,迎接居民的是一架三角钢琴、一首古典钢琴曲和一副世界名画《维纳斯的诞生》。画作中,维纳斯从海中诞生,象征着美好和希望,恰好映射了打浦桥社区医院正式成立的新起点。

“‘社区医院’的冠名,并不是简单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增加一块牌子,也不是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回传统医院的‘老路’。”

第十六届市人大代表、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金迎表示,此次变革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将增强医疗服务能力作为抓手,强化综合健康管理,“最终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社区医院的新定位

“要为这幢建筑注入灵魂”

“一幢建筑如果不往里注入灵魂,它光是一幢建筑而已。关键在于赋予它不一样的含义,让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成为这幢建筑里的画卷,而这要靠里面的人做出来。”

作为深耕基层多年的社区工作者,金迎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可避免地在老百姓心中形成了一些刻板印象,比如以老年人为主,环境昏暗,科室不全,设施不完善。

“我也发现我们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疗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化,同时基层的人才队伍比较薄弱。”这也导致居民受传统观念影响,往往认为那里只是用来配药、打针的机构,对基层医疗机构缺乏足够的信任度,前去首诊的意向比较低。她意识到,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内涵是重中之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年多前,在2023年1月上海两会召开期间,金迎就曾建议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名为“社区医院”。她认为,通过为社区医疗机构“正名”,可以进一步回归医疗本质,“提升社区医疗服务能级、优化社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社区医疗功能、深化社区医疗服务内涵、提升居民首诊意愿、满足居民医疗需求,是长久以来的奋进目标,更是‘社区医院’这一提议的来源。”

为了让居民真正在家门口获得更高水平的同质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让这部分内容切实落地,打浦桥社区医院将融合其“扎根基层”的地域优势以及“持续升级”的医疗能级,积极探索慢性病医防融合模式、不断推动“四驾马车”下的家庭医生制度建设,持续吸引优质资源下沉,完善优化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增强“医防融合”下的居民健康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承担着从胚胎到死亡、从个体到群体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所以我们要让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在这里生根发芽,使社区医院真正成为居民身边的‘走进来、接得住、留得下’的健康守门人。”

她希望,打浦桥社区医院也能够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整体发展,未来能有更多利好的政策及措施助力社区医院的共同前进,“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只有你去做了,先跨出了第一步,才有可能让社区医院在分级诊疗中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吸引更多病人来就诊。”

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为了这里卖掉了两套房”

“有一天,一位居民在社区卫生中心的电梯里对身旁的医务人员说,‘你们这家社区卫生中心好啊。我告诉你们,我把别区的两套房子都卖了,就是为了换到你们旁边来住。’”

打浦桥社区医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位居民在打浦桥社区附近工作,过去多年来多次接父母往返这里看病,久而久之,逐渐年迈的父母便提出能否搬去打浦桥附近居住,就是为了距离这家社区医院近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大的触动,我们实实在在的工作得到了老百姓如此的认可。”她提到,“我们中心的口号就是建设全中国最有温度的社区医院。打浦桥社区医院始终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时刻关注社区居民的就医体验,不断打造自己的暖心服务品牌,提升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任度和利用率。”

去年年底,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就医需求,打浦桥社区医院调整了服务时间,俗称887。在医院门口的保安岗亭上有一盏霓虹灯,白天高挂,晚上闪亮,意味着“有人常驻,有灯常亮”——中午有连续门诊,晚上5点到8点有夜门诊,双休日有全天门诊,节假日包括过年期间也无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方面,社区医院要发挥贴近社区居民的优势,开展签约服务,家庭病床,医养结合等服务,探索慢性病的医防融合新模式;另一方面,社区医院要符合当下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临床专科、全专结合包括住院门诊小手术、康复等服务都要开设出来。”

据了解,打浦桥社区医院目前以全科诊疗为基础,诊疗范畴不仅包括常见病、多发病诸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还有外科、口腔科、康复科、妇科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关注到各年龄人群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很多人不愿意到精神卫生中心去看,所以我们和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还有长征医院的心理科展开合作,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另外,我们的夜门诊也都是前来进行运动康复的人群,年轻人居多,他们觉得来社区医院更方便,一般白天要上班,晚上来做运动康复。”

社区医院应重视的医疗内涵建设应与老百姓的需求紧密相连。近期,上海市卫健委发布消息,上海今年将大力推进上级医院号源下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举措,其中,三级医院50%的号源提前5天给到社区,这对于社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专家号源下沉对我们基层医生的要求更高了,非常考验他们的水平。”金迎说,在号源下沉的新举措落地过程中,社区医生既要了解社区居民的身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也要了解上转通道的所有信息,以做到精准转诊。

家庭医生的专业提升

“要签而有约服务好各类人群”

“家庭医生签约要签而有约,这才是有效签约。”

据介绍,该社区医院的职工平均年龄是37岁,这也意味着家庭医生是一支由年轻人组成的团队。

而社区医生的门槛并不低,需经过5年本科外加3年规范化培养后才正式入职。去年,黄浦区打造了“社区专科医联体”项目,打浦桥社区医院与六大专科医院展开了合作,通过专家下沉社区、社区医生向上进修培养等形式展开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和信息通道的搭建。

年轻医生通过全脱产的进修和同质化的学习,专业水平不断在加强,他们有着很高的积极性高,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有不少是主动报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浦桥社区医院的医务科向记者介绍,去年,家庭医生的签约率就已达到了近45%,去年开始预约转诊的相关工作也在社区医院内全面展开。此次三级医院号源下沉的政策推动以来,家庭医生的日常工作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医务科科长沈炜提到曾经的一个难点,“那时候,一些由上级医院向下转诊给我们的病人来看病的时候,没有任何的信息标识,我们都不知道具体情况,因为从上向下转诊的信息通道还没完全打开。而当我们要向上转诊病人时,也无法做到精准转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随着号源下沉,从上向下和从下至上的双向转诊通道也完全打开了。这样一来,家庭医生的综合能力将得以展现,包括从患者到社区后对其进行初诊涉及的鉴别能力,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转诊与否的判断能力,再到对上级医院专家的了解能力。

沈炜介绍,过去一个月以来,多名转诊患者通过家庭医生,在二、三级医院得到了精准且有效的治疗,“针对糖尿病,我们有上级医院的专家下沉,但社区医院条件毕竟有限,对该病的检验检查能力和用药与三级医院有所区别,因此在对一名糖尿病患者展开治疗后发现其血糖依然不太稳定,随后通过号源下沉系统将其转诊到三级医院进行治疗,目前这名患者的情况已趋于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名患者通过黄浦区专科医联体的合作,在五官科医院下沉社区筛查过敏性鼻炎的过程中,被诊断出鼻窦炎,且情况较为严重需要开刀治疗,“通过号源下沉系统,我们帮这名患者约到了浦江医院相对平价的50元专家门诊号,因为毕竟是来社区看诊的患者,肯定要为他们考虑价格的问题。”

此外据了解,号源下沉的政策落地前,大多数情况下,二、三级医院以提供特需专家号源为主,普通专家号源相对较少,如今这一情况也得到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