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南海全盘,中沙群岛地处南海中部,是南海航行通道的重要枢纽。

南海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面积约350 万km²,贯通太平洋和印度洋,是联系东亚、非洲和欧洲较为繁忙的国际航路之一,超过200 个无原住民居住的岛屿与岩礁散落于各处,拥有丰富的海洋矿产与生物资源。南海是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最重要的区域,散布在南海中的岛礁是我国在错综复杂的南海地缘博弈当中获得主动权的重要支点。

中沙群岛包括黄岩岛、中沙大环礁两个环礁系统,以及30 多个暗滩和暗沙,覆盖海域面积超过60 万km²,其岛礁散布范围之广仅次于南沙群岛。然而,中沙群岛所有暗滩和暗沙均隐伏于海水中,仅黄岩岛礁坪有个别礁石露出海面。中沙大环礁是中沙群岛的主体部分,是世界上少有的大型环礁系统。因此,开展对中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系统、全面的科学考察工作,不仅有利于摸清家底、提高对南海的认知,还是服务于南海可持续开发与保护、支撑“经略南海”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基于Landsat-8 反演的黄岩岛水深结果时间序列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展了针对南海诸岛及其邻近海域的科学考察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调查数据与历史资料,然而,针对中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的科学考察工作起步相对较晚。

1973~1977 年开展的“南海中、西沙群岛及附近海域综合调查”共进行了11 个航次,是规模较大、较系统的一次覆盖中沙群岛海域的科学考察任务,科考团队多次穿越中沙群岛,并登上黄岩岛,科学考察项目涵盖了地质地貌、气象水文、海水化学、生物生态等不同学科。遗憾的是,限于航次或调查条件等诸多因素,许多资料虽然非常珍贵但并不完整。

21 世纪以来,我国对中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的科学考察力度明显加大。例如,2014 年和2015~2017 年开展了中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的渔业资源科学考察;2014~2016 年连续三年开展了中沙群岛造礁石珊瑚多样性调查;2015 年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南海中北部珊瑚礁本底调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南海珊瑚礁对多尺度热带海洋环境变化的响应、记录与适应对策研究”等项目支持下,对中沙群岛的黄岩岛海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生物生态和水环境调查。尽管取得了宝贵的数据资料,丰富了对我国中沙群岛的科学认知,但是这些科学考察研究多关注特定学科方向,而针对中沙群岛海域的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仍显不足,无法满足目前在中沙群岛的国家权益维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中沙群岛珊瑚礁调查

在此背景下,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汇集了在南海科学考察和研究方面具有优势的9 家科研院所或高校的科研人员,承担了科技部立项的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沙群岛综合科学考察”项目(2018FY100100),对中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珊瑚礁地形地貌、水文动力、地层结构、环境化学、生物生态、渔业资源等进行全面的综合科学考察。科考团队于2019~2021 年开展了7 个航次调查,调查范围覆盖了中沙大环礁、黄岩岛、一统暗沙、神狐暗沙等海域,并将调查数据与遥感数据、历史资料相结合,综合分析,汇编整理,形成《中沙群岛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报告》(林强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左右滑动查看详细信息

本书涵盖了中沙群岛自然地理、水文气象、水体环境、生物资源、珊瑚礁生态系统等各部分内容,是当前发布最完整的中沙群岛综合科学考察类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中沙群岛部分生物掠影

本书作者主要为中沙群岛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的骨干成员。本书的资料收集、编撰和出版得到了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沙群岛综合科学考察”项目(2018FY100100)的资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中沙群岛海域潜水采集底栖大型生物工作照

中沙群岛海域气候条件恶劣,风大浪急,面临突发恶劣天气时缺少庇护场所,科学考察过程中还面临着第三方干扰等不确定性因素,尤其是珊瑚礁调查区域水深普遍超过15m,水情复杂多变,这对于执行调查任务的潜水队员来说难度大、危险性高。正是在此情况下,科考队员不惧艰险,最终获得了本书所包含的样本和数据。

在此,特向所有参与中沙群岛综合科学考察的队员和支持本项目实施的人员表示感谢

本文摘编自《中沙群岛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报告》(林强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3)一书“前言”,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审图号:琼S(2024)021 号

ISBN 978-7-03-073530-0

责任编辑:朱 瑾 习慧丽

本书总结整理了中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科考数据与资料,分别围绕自然地理特征、水文气象、全新世沉积地层、水体理化环境、海洋生物资源、珊瑚礁生态系统等主题进行凝练总结,这是目前出版的第一本聚焦中沙群岛的综合性科学考察研究报告。

本书可以为从事海洋科学、海洋管理、海洋开发等相关领域的人员参考,也可以供海洋专业师生或科普爱好者阅读。

(本文编辑:刘四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科学出版社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