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鱼小四

提到他。

张艺谋不吝溢美之词,不仅夸他头脑非常聪明,还预言他是未来中国最好的导演。

港圈大佬周润发直言他与众不同,跟他合作很过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京圈大佬王朔表示,有他在,中国电影就不会都是中规中矩的“行活儿”。

就连一向自视甚高的冯小刚,都愿意自降身份给他跑龙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4岁就已经凭借电影《芙蓉镇》一举斩获百花奖影帝的桂冠。

在鲜衣怒马的年纪,演技出众的他,一跃成为电影圈最受青睐的银幕小生。

潘虹、刘晓庆、巩俐、梁天、张艺谋、陈家林、谢晋、谢飞……

与他合作的无论演员还是导演,都堪称那个年代的顶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优秀电影人的熏陶下,演员出身的他,又跨界化身导演,拍出了至今依然奉为经典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他就是姜文。

是《末代皇后》里被时代洪流吞没的末路帝王溥仪,是《芙蓉镇》里敢于突破世俗的文化青年秦书田,是《红高粱》里快意恩仇的粗野轿夫余占鳌,是《北京人在纽约》里异国艰难求生的大提琴家王启明,是《让子弹飞》里誓要为民除害的绿林悍匪张麻子,还是《邪不压正》里隐于幕后的布局者蓝青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导演身份的他,30多年来仅执导了6部作品,虽然口碑褒贬不一,但每一部都堪称用心之作。

可就是这样一位中国影视界扛把子般的人物,却在2018年之后渐渐“消失”在娱乐圈。

那么,姜文身上到底经历了什么?

01

姜文的作品总是带着浓烈的人性反思或批判的色彩,这恰恰投射了姜文本人所经历的那个 “特殊”的年代。

1963年,姜文出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的姥姥家。

父亲姜红旗是一位军人,解放后当了一名工程兵,喜欢文学,平时不善言谈。

母亲高阳是一名性格开朗大方的音乐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母性格互补,相处十分和谐。

可因为起初父母都要随部队四处执行任务,所以不得不把姜文留在姥姥家照顾。

因为父亲军人的身份,姜文自小就对这一职业有着天然的崇拜。

在姜文大一些的时候,父母就把姜文接到了身边,和他们一块随部队辗转全国各地。

10岁那年,全家终于迁居北京稳定了下来, 姜文也成了部队大院的子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年,姜文遇见了比他大两岁且出身显贵的英达。

两人后来考上了同一所高中,并成为很好的朋友。

也是因为英达的一句话,姜文才走上了文艺的道路。

之后,英达考上了北京大学,而姜文却名落孙山,人生面临分岔路口。

因为是很好的朋友,同时作为演艺之家出身的英达觉得,以姜文的资质,特别适合当演员。

于是就鼓励他报考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层层面试,拥有一定表演天赋的姜文,顺利被中戏录取。

中戏四年的深造,让姜文对表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开始憧憬大展拳脚的那一天。

毕业后,按照当时国家的政策,姜文分配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成了一名话剧演员。

因为表演能力出众,初出茅庐的姜文就被委以重用,担当多部话剧的主角。

虽然话剧演员并不是多么体面的职业,可对于热爱表演的姜文来说,能一辈子站在舞台上从事自己钟爱的事业,也是特别幸福的事。

姜文压根也不会想到,将来有一天自己会从舞台走向银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1985年,导演陈家林拍摄影片《末代皇后》,女主一早就定下早已贵为影后的潘虹,而男主的人选迟迟没有敲定。

一番周折后,陈家林相中了时年22岁的姜文。

走向银幕,体验更为丰富的艺术形式,是姜文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如今梦想已在眼前,姜文便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导演的邀约。

剧中姜文与女主潘虹有大量对手戏,戏份很重。

相比演技早已被各大奖项认证过的潘虹,姜文的确算是生瓜蛋子。

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姜文不仅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去了解溥仪所处的时代背景,还亲自拜访尚在人世的溥仪的弟弟溥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上映后很成功,可几乎所有的光环和荣誉全给了女主潘虹。

虽然没能一鸣惊人,却也是姜文涉足电影领域的开端。

然而不久,姜文就开启了演艺事业的进阶之路。

1986年,谢晋导演筹拍电影《芙蓉镇》,女主一早就定下当时火遍全国的刘晓庆,而男主秦书田的扮演者,一直悬而未决。

正在谢晋为男主的人选发愁之际,看到姜文的定妆照时,立刻就拍板定了他。

影片中姜文扮演一位饱受不公的中年知识分子秦书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说实话,要让一个才23岁的大小伙去出演中年男人,无论妆造再怎么逼真,也很难掩饰姜文身上的稚嫩感。

为了更贴近角色年龄,姜文就穿着短裤每天坐在窗台边暴晒,直到把皮肤晒得又黑又亮,以增加角色的年龄感。

姜文的这股子狠劲儿,谢晋导演全看在眼里,还给他起了一个“黑泥鳅”的外号。

这部戏也是姜文日后立志当一名导演的启蒙作品。

因为面对刘晓庆这样的大牌明星,面对谢晋这样的大导演,姜文竟然亲自设计表演动作细节。

事实证明,姜文饰演的秦书田,和刘晓庆饰演的胡玉音相得益彰,同样精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识分子被蓄意打压欺侮的屈辱和不甘,被尚且年轻的姜文诠释得淋漓尽致,打动人心。

影片上映后,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在那个一张电影票几毛钱的时代,《芙蓉镇》票房竟高达上亿。

姜文也凭借“秦书田”一角,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影帝的荣誉,还被内地最具含金量的金鸡奖提名为最佳男演员。

自此,姜文一跃成为内地影坛的宠儿,好多剧本都找上他。

03

1987年,一直在陈凯歌屁股后面做小摄影的张艺谋,不甘屈居人下,决定出来单干。

拿到的第一个剧本,就是由莫言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

女主几经周折选了还在上大二的巩俐,男主一早就定下凭借《芙蓉镇》一炮而红的姜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知道,后来这部电影载誉无数,甚至还在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为当时相对低靡的国内电影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谁曾想,这部电影的诞生却是一路“吵”过来的。

作为从摄影改行当导演的张艺谋,《红高粱》是他执导的第一部影片,所以格外重视这次创作。

可那时的张艺谋还只是个新人导演,在此之前也仅仅拿了几个摄影奖而已。

女主巩俐也不过是个还在中戏就读的小姑娘。

而姜文就不一样了,《芙蓉镇》一下子把他推到内地影坛头把交椅的位置。

而且姜文本来就是对表演有自己想法的演员,所以在实际拍摄中常常因为角色的塑造问题,与张艺谋产生分歧,甚至争吵,几乎是从头吵到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以为两人会因此而心生芥蒂,不再合作?

大错特错!

两人都是对艺术水准要求极高的人,格局和眼光也要比一般人长远,彼此也都清楚都是为了精益求精,压根不牵涉个人恩怨,所以两人再之后还是能二度合作《有话好好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两人完全没想到,这部从头吵到尾的影片,竟然能冲出亚洲,成了轰动国际的经典大作。

靠着这部蜚声海外佳作的话题和热度,姜文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演艺之路也越走越宽。

1988年,凭借和刘晓庆二搭影片《春桃》,姜文荣获“第十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斩获人生第二个影帝的奖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般而言,演员有了知名度以后,要么拼命拍戏赚钱或搏奖, 要么趁着热度接些代言,换取不菲的酬劳。

可彼时已家喻户晓的姜文,却依然坚守演员的本分。

一年顶多拍一部戏,对于每个角色都力求最完美的诠释奉献给观众。

04

还在拍摄《红高粱》的时候,姜文在地摊上淘了一本讲述太监李莲英的传记,读完后觉得李莲英这个人物很有意思,就萌生了将其拍成电影的想法。

恰好当时香港与内地合拍片风潮盛行,向来把商业票房为终极目标的香港电影公司,也觉得李莲英这样的猎奇题材定能把观众吸引到电影院,于是决定投资。

而向来特立独行、热衷于拍摄大胆题材的第五代导演田壮壮,跃跃欲试,希望以独特视角将李莲英的生平搬上银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演员有了,导演有了,资金也不缺。

万事俱备,只差提供拍摄场地的一方。

那时,各大电影厂还属于国营企业,政策的敏感性,决定了内地制片厂无法过多参与合拍片的投资环节,不过提供拍摄场地一点问题都没有。

一拍即合后,剧组还请来姜文的老搭档刘晓庆。

就在剧本还在创作打磨时,姜文就剃了光头,随身带着头套,一有时间就揣摩“李莲英”的感觉。

为了尽最大限度还原这个特殊时代下的“传奇人物”,姜文和田壮壮不仅跑到故宫博物馆收集资料,还走访了当时在世的清朝太监。

电影上映后,虽然没能取得可观的票房,却也在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1年底,王朔把《动物凶猛》交到了姜文手上。

看完之后,姜文立马来了兴趣,准备把小说拍成电影。

因为是从演员跨界当导演,前景尚不明朗,所以很多制作人担心赔本就不愿意投资。

就在姜文一筹莫展之际,还是王朔站了出来,解决了燃眉之急。

王朔把姜文的电影项目推荐给了法国制片人,没想到对方很感兴趣,不仅乐意出钱投资,还许诺影片后期制作可以放在柏林一家技术更先进的工作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了后顾之忧,姜文终于可以甩开膀子投入影片创作之中。

演员方面,千挑万选后,等来了夏雨、宁静、陶虹、耿乐等与角色贴合的演员,甚至冯小刚、王朔也跑来友情客串一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剧本创作方面,姜文虽然沿袭了原著小说的整体架构,可二者呈现出来的效果却大相径庭。

不同于原著残酷阴暗的底色,电影仿佛给那段青葱岁月镀上了一层柔光,从而大大削弱了原著的悲剧性。

青春期的放荡不羁、炙热的回忆、荒诞的幻想,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交织或重叠,使人怀缅又引人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色的镜头语言、构图,连贯的剧情、节奏,青春的躁动交融在特殊时代的大背景里,让整部影片跳出了传统青春片的桎梏,立意和格局展露无遗。

精良的品质,也让这部影片横扫国内外无数重量级电影节大奖。

仅此一片,姜文彻底封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紧接着,姜文除了接拍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外,又开始着手打造反战题材电影《鬼子来了》。

可这次,姜文却栽了跟头。

05

2000年,姜文带着自己的新作《鬼子来了》征战戛纳电影节,并斩获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一时之间风光无限。

可刚回到国内,姜文就收到了一纸禁令:因事先未通过审查违规参赛,五年内不得担任导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在姜文不仅能当导演,还是一名不错的演员。

在不能当导演的日子里,姜文接拍了不少影视作品。

2005年禁令刚解除,姜文就着手筹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拍摄工作。

可影片当时上映后后,观众评价并不理想,纷纷表示“看不懂”。

这当然不是姜文导演能力所致,反而是他试图提升观众的审美。

虽然票房遭遇滑铁卢,可如今豆瓣8.3分的高分,足以表明曲高和寡的作品总会遇上流水知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说,《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以我为主的意识流的任性表达,那么《让子弹飞》则是姜文雅俗共赏的集大成者。

2010年末,姜文执导的影片《让子弹飞》上映,斩获6亿多票房的同时好评不断,至今豆瓣还维持在9.0的高分水准。

而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背后,实则是姜文及其团队长达多年用心耕耘的结果。

光是修改打磨剧本,就耗时两年多,期间历经30多次大大小小、不厌其烦的修改。

对待每一次创作,姜文必定是精益求精,全力以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姜文又接连推出了《一步之遥》《邪不压正》两部电影。

虽然票房口碑未能超越《让子弹飞》,但观众还是能感受到姜文的用心。

可是自从2018年推出《邪不压正》后,姜文整整6年都没有推出新作了。

06

现如今74岁的张艺谋、72岁的陈凯歌依然“奋战”在一线,而61岁的姜文却悄悄从娱乐圈消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实际上,看似生机盎然的影视行业,实则乱象丛生,余毒未清。

一部影视作品引起观众关注的,不再是精彩绝妙的剧情设计,也不是演员精湛考究的表演,而是请的演员有没有流量。

演员明星化,依然是如今内娱208们混迹娱乐圈的生存之道。

试问:本应好好演戏的演员开始流量化,商业化,那么他又如何心无旁骛地去塑造角色,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几年,尤其是疫情过后,国内的电影票房几乎每年都创新高。

可是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那些所谓的卖座影片,到底带给我们什么了?

要么是靠煽情、鸡汤励志式的的悬浮剧情,强行刺激观众的G点,比如贾玲的《你好,李焕英》和《热辣滚烫》,简直就是此类影片的集大成者。

要么是靠着经典IP贩卖情怀,却免不了狗尾续貂的尴尬结局,比如《非诚勿扰》系列、《唐探》系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言以蔽之,如今的电影缺乏深度,回避思考。

反观姜文,无论是作为演员,还是担纲导演,推出的作品几乎都是诚意满满。

在姜文的作品里,看不到献媚,做不到迎合,更闻不到逐利的铜臭气息。

在他的电影世界里,我们能切身体会到作品对于时代的拷问,对于人性的反思,对于众生的悲悯……

好的作品,就是应该能够启发观众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比最近几年充斥银幕的爆米花爽片,真的是一言难尽。

现如今,火爆的电影票房背后,其实恰恰是投资方千方百计疯狂逐利的回光返照。

随着观众审美的提升,那些妄图忽悠观众、收割票房的烂片一定会被人民所淘汰。

只是,毕其一生,只为拍出好作品的姜文,就这样从娱乐圈“消失”了,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由鱼小四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