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深圳报道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在文化遗产不断受到重视的当下,人们该如何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资源,让文化遗产焕发时代生机呢?5月24日,就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深圳文博会”)举行中,一场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讨论正在进行。

当天上午,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举行,作为分论坛之一,“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分论坛”也正式开启。来自考古、文博、非遗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将视线放到了中国锦绣山河所遍布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共话如何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赓续民族历史文脉。论坛中,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也亮相并带来了主题演讲,引发现场掌声如雷。

“敦煌的女儿”亮相文博会

“要讲好文物的故事”

花白头发,银框眼镜,瘦小的身躯……当樊锦诗的身影出现在深圳文博会的论坛现场时,现场观众发出阵阵惊叹。长期从事石窟考古、保护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为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奉献了一生心血和精力的樊锦诗,被称为“敦煌的女儿”,她也极大地提高了敦煌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樊锦诗亮相论坛现场

“我是给敦煌做了一点事。”在演讲中,樊锦诗提起了自己在敦煌的60余年的光阴。“我在敦煌待了61年,从工作开始一直到现在。但是这个事我觉得不能都放在我的一个人身上,是我们几代人在接续努力。”

樊锦诗说道,敦煌研究院成立于1944年,到现在是80周年。在研究院成立之前的400年,敦煌是无人管理,被破坏得很厉害。直到1944年后,常书鸿和段文杰等人到来,才开启了对敦煌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他们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没电没水,在古庙里、土房子里开始了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才有了后来我们这些人取得的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樊锦诗带来主题演讲

对于樊锦诗而言,莫高窟能说的东西太多了,总结起来应是三个方面:开拓精神、共生精神以及人文精神。同时,她也表示,自己所做的这些工作是在做她该做的事,尽到了责任。“我也希望今天在座的同行们,虽然是在文物保护的不同领域,都要讲好文物的故事,特别是要面向青少年讲好故事。文化强国,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就是要触动人的灵魂。”

樊锦诗还谈道,在许多年以前,有人觉得文物保护是没用的。可如今,敦煌之所以旅游那么热闹,就是靠的莫高窟,靠的是敦煌研究院在保护它、管理它,靠的是文物被保护下来、研究出来,所以敦煌才能“火”。

同时,只有把文物保护好了,才能不断地研究它。“我研究不了,下一辈研究,再下一辈研究,越研究越深。我们研究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要关着门搞,就是要弘扬,就是要一代一代的把故事传下去。”

人类起源、长江文化、古城保护……

专家大咖共话如何守护文化遗产

论坛中,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王军,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双聘教授赵燕菁等专家学者也来到现场,从自身从事的领域出发,谈到了考古研究、古城保护等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星带来主题演讲

作为长期研究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技术与文化、东亚人类的起源与演化的学者,高星带来了题目为《华夏族群与中华文明的远古根脉》的演讲。他表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体系是非常独特的。而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在旧石器时代,在远古就开始出现。“从华夏大地旧石器时代开始具有特质的文化传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加速发展,发展出中华文明。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应该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向更久远的史前时期推进。”

现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也带来了主题演讲,他围绕长江文化,谈到了如何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他说道,长江文明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延伸了历史轴线,活化了历史场景,增强了历史信度。从长江上游出发,乘船顺流而下,中华文明亦如滔滔江水不曾断流,其发展的连续性,文化的创新性和包容性造就了长江文明和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

“我们要通过长江沿线研学考察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公众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普及文物保护意识,依靠群众的力量,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

本文图据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