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人民网记者 符皓

一场雨过后,天气微凉,群山被云雾缭绕。这是夏日之初,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的一个早晨。

时逢周末,大关县翠华镇田坝村的“儿童之家”里却格外热闹——十多位孩子正围坐在一起,听志愿者讲解防止校园霸凌的相关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关县翠华镇田坝村的“儿童之家”里,志愿者正在带领孩子们一起开展活动,刚学会走路的小朋友都忍不住想进去凑热闹。人民网记者 符皓摄

“在学校遇到有人欺负你要怎么办?”

“告诉老师”“告诉爸爸妈妈”……孩子们踊跃举手回答。

临近中午,在距离田坝村三十多公里外的天星镇敬老院里,11点半不到,敬老院的老人们便陆续向食堂走去。

“今天吃啥?”食堂里会提前在墙上公布一周的菜谱,老人们大多不识字,每次打饭前,都会向食堂师傅咨询。

“今天有回锅肉、花菜炒肉,还有炒洋芋片、炒南瓜和菜豆花。”食堂师傅耐心地回答。

四餐一汤,有荤有素。开饭后,老人们依序排队,打完饭,便就近在餐厅找位子坐下,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关县天星镇敬老院食堂里,老人们正在用餐。人民网记者 符皓摄

田坝村“儿童之家”和天星镇敬老院的温馨画面,只是大关县关爱“一老一小”工作的一个缩影。

大关县地处乌蒙山深处,山高谷深、人多地少,财困民穷,曾是云南省的深度贫困县。

2019年以来,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大关县主动作为,推出特殊老人托养救助政策、建立“儿童之家”持续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托养救助具体怎么开展?

“利用敬老院闲置床位,针对未达到入住敬老院年龄条件的特殊困难家庭老人、残疾人、重症病人,实行托养救助,扩大社会兜底范围。”大关县民政局副局长黎成波说。

就在天星镇敬老院里,这天中午,当其他老人都去食堂打饭时,51岁的吴慧娟(化名)坐在轮椅上,却一点也不慌。

不一会,敬老院的工作人员便为她打来饭菜,一口一口地喂给她吃。

此前,吴慧娟因病言语障碍,身体也不能自理。今年年初,吴慧娟的丈夫不幸辞世,大儿子在外当兵,小儿子刚上初中,吴慧娟在家无人照顾。

在托养救助政策的帮扶下,吴慧娟被接到了天星镇敬老院里,饮食起居都有专人负责照料。

吃完饭,看到敬老院工作人员又给她递来水果,吴慧娟脸上露出笑容。

黎成波介绍,截至目前,大关县共有3个敬老院,有床位680张,在传统供养之余,通过托养救助渠道已托养50余人。

托养救助让大关县的特殊老人群体老有所养,而建在大关县各村的“儿童之家”,则给大关县的留守儿童带来了心灵的慰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关县翠华镇田坝村的“儿童之家”里,志愿者正指导孩子们画画。人民网记者 符皓摄

“第一次见到她时,她背着弟弟离我们远远地站着,不爱讲话,我们问一句,她答一句……”这是大关县社会工作协会的志愿者吴明慧初见英子(化名)时的印象。

英子家住翠华镇雄魁村,她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留下她和弟弟妹妹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爷爷身体不好,奶奶外出劳作,作为家中老大,英子承担起了家务和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

“你有什么心愿?”吴明慧问英子。

“我想要爸爸妈妈回来陪我。”低头沉默良久,英子流着泪说出了自己的心愿。

此后,每到周末,英子和熊魁村的一些留守儿童被邀请到村里的“儿童之家”,在志愿者的带领下,聆听儿童安全防护系列讲座,一起唱歌、做游戏、过生日、吃零食……

“阿姨,我家种的樱桃特别甜,等熟了您一定要来我家吃。”春风化雨,情暖童心。随着参与“儿童之家”活动愈来愈多,英子逐渐打开了心扉,笑容常挂在脸上。

英子只是大关县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年,大关县通过背篼背着图书为山区孩子送去精神食粮,这一行为被称为“背篼图书馆”。如今交通改善,可开车送书进村寨,但“背篼图书馆”的名称被保留了下来。大关县民政局供图

大关县民政局副局长史芳艺介绍,截至目前,大关全县有留守儿童2750名,全县各村、社区建有“儿童之家”105个。按照“监护有人、学业有教、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活动有家”工作要求,大关县推动全县2309名党员干部、驻村干部、村干部等与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关爱帮扶,让留守儿童感情上有寄托、生活上有保障。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乡村振兴以来,大关县关爱“一老一小”的暖心举措不断涌现——开通幸福食堂、实施“妈妈回家”工程、开展“春蕾计划”、推动背篼图书馆进村寨……通过点滴温情关爱行动,让不少涉及“一老一小”的“揪心事”变成了“暖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