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市街头,车水马龙,人潮涌动。

商场门口的广场上,孩子们欢声笑语,不时传来家长们的呼喊声。一个母亲正拿着冰激凌哄孩子,另一边,一对父子正在共享一支冰淇淋。旁边的小卖部里,一个爸爸正给孩子买玩具,笑容满面的店主不断推荐新款。

周围的喧嚣仿佛都在映衬着这个父亲的焦虑,因为他必须赶在培训班开课前把孩子送去。

不得不说,这种焦虑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司空见惯,几乎每个家长都为孩子的未来而绞尽脑汁。

在很多时候,孩子们还在天真无邪地玩耍,而家长们的心早已被未来的种种可能性所困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电影《学爸》,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揭示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种种焦虑与挣扎。

雷大力,这个原本从不“鸡娃”的父亲,因熬夜排队也抢不到名小学的报名名额,开始陷入恐慌,驱使着他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孩子的未来。

面对火嫂的狂热逼娃、棍棒相加,雷大力也开始逐渐迷失,购买学区房成了他最后的救命稻草。然而,学区房政策调整,使得雷大力的努力终成泡影。

实际上,这不仅是一个笑料,更是对现实教育生态的深刻反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现实生活中,“鸡娃”现象广泛存在,家长们争先恐后,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这种焦虑源于一种心理——损失厌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往往追求那些自己认为应该得到的,而非真正需要的东西。名小学的光环吸引着无数家长,他们认为这将是孩子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

然而,是否上了名小学就一定能成龙成凤?

不得不说,这种对于名校的盲目追逐,让家长们忽略了教育的真正意义,甚至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孩子身心俱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电影中的雷大力,因为周围环境的影响,逐渐偏离了自己最初的教育理念。

他的经历折射出许多家长的普遍心理:即使没有真正的损失,也会因担心失去而感到恐慌。这种心理使得家长们在教育资源竞争中愈发焦虑,甚至不惜举债购房,只为孩子能进入名校。

然而,名校并非成功的唯一出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潜力。

卡尔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人类大脑有两种决策方式。

第一种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易受“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影响,常导致错误选择。而第二种较为缓慢,需要调动注意力来分析问题,较少出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当我们缺乏冷静时,往往会依赖第一种方式,产生冲动行为。这也解释了家长们,在面对名校竞争时的不理智表现。

除了损失厌恶,电影还揭示了“剧场效应”。

也就是说,当一群人同时观看演出,若有人站起来,其他人也不得不跟着站起,最后整个剧场变得混乱不堪。同样的,原本大家都可以就近上学,但由于名校的吸引力,家长们纷纷挤破头去争夺名校的资源,导致教育竞争愈发激烈。

实际上,国家政策的调整,原本就是为了平衡教育资源,让每个孩子都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正是为了减少这种无序竞争,让教育回归本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因此破解“鸡娃”焦虑,关键在于重拾教育的初心。

教育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人和和谐的家庭关系,而非单纯追求名校光环。

而电影中的单亲妈妈刘真真,一心扑在孩子身上,但孩子并不快乐,这说明教育不能只看表面成就,而要注重孩子的内心成长。家长应有自己的生活,不应将孩子视为实现个人梦想的工具。

因为只有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挖掘自己的潜力。

电影最后,雷大力回归初心,决定让孩子快乐成长,这种转变令人深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说,孩子的成长道路并非只有名校一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雷大力的儿子雷小米善于表达和领导,这些能力并非培训班能教,反而是跟随父亲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习得。

这也说明,教育应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而非一味追求名校。

正如电影结尾,雷大力的浴池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这也象征着教育不应被束缚在固有思维中,只要突破思维限制,就能创造出无限可能。

综上所述,人生如旷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径和方向。

家长应跳出“鸡娃”心理陷阱,回归教育本质,让孩子在爱与自由中成长。因为名校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家庭的温暖与关爱才是孩子成长的基石。

正如雷大力所悟,孩子的成长不仅在于外在的成就,更在于内心的健康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