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心归处是淮安》

讲百姓故事 听百姓心声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城,

一份专属自己的独特花火。

一段珍藏于心的回忆,

既是难忘的故事,

也是时代的缩影,

时光不老人已老,

而心中的那座城,

始终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FIRST

本期荐读

茨菇的滋味

正文作者:王怀扬

近日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咸菜茨菇汤》,又让我想起茨菇的滋味。

汪先生的家乡高邮离我的家乡很近,物产和习俗相似。茨菇曾经是我家乡常见的东西,沟渠里,水田里,小河边,秧池子,边边角角、条条块块,都能见到它的身影。生长中的茨菇茎粗叶肥,箭头似的绿叶子总是那么生机勃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霜降过后,天气渐冷,万物萧杀。早晨起来,家乡的小沟小河已经覆盖上一层薄冰。麦种了,油菜也栽了,刚闲下来没几天,家乡人又有事要做,就是刨茨菇。刨茨菇是苦差事,旷野地里,无遮无挡,西北风一个劲地往衣服里钻。刨茨菇的人就像已经衰败不堪的茨菇叶子,在寒风中瑟瑟抖着。茨菇田看上去是干的,实际上却很泥泞,刨茨菇的人须穿上胶皮靴子。胶皮鞋子单薄,一会儿脚趾头就冻得发麻。刨茨菇的人头上包着大围巾或扎着三角巾御寒,看上去像滑稽剧演员。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烂泥地里用四齿叉或铁锨挖,再用手扒拉泥块,不放过每一个茨菇。刚刨出来的茨菇,浑身是泥,要用竹篮子或柳条筐盛着到河里淘洗一番,才能露出黄白相间的本来面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茨菇种的多,一般人家要刨上三五天,多的人家要刨十天半个月。那阵子,家乡人见面打招呼:茨菇刨完了?还没,还要刨两天。刨茨菇风吹日晒又挨冻,还吃不上一口热乎饭,几天下来,脸吹黑了,手也皴得十花九裂,是真正的苦活。那年头,家乡人通常这样教育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就刨茨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茨菇刨完了,家里要堆几个茨菇堆子,多的人家甚至动用“积子”(音)来囤茨菇。积子用芦苇篾片编织的,一圈圈的,家乡人用来囤小麦和稻子。家里有小麦囤子,有稻囤子,现在又有了茨菇囤子。茨菇收获季节,不断有外乡人摇着船上门收茨菇。印象中,茨菇贱,堪比白菜价,一大堆茨菇也卖不了俩个钱。钱都让贩茨菇的外乡人赚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卖剩下的茨菇就留着吃,从年前一直吃到来年育秧苗的时节。奶奶掌管我们一家人的伙食,天天变着花样吃茨菇——茨菇汤,大葱炒茨菇片,茨菇烧肉,茨菇片炒肉,煮菜粥放茨菇,烧杂烩也放茨菇。奶奶烧茨菇汤时,先在砧板上把茨菇拍碎,再与豆腐一起烧汤,烧出的汤如牛奶一样的白。如果用豆油来烧,汤会更白。做茨菇烧肉时,奶奶特地挑选小个的茨菇,说这样烧入味。奶奶说的没错,小茨菇的清香与肉香完美融合,吃起来沙沙的,软糯醇香。感觉比肉好吃。菜吃完了,剩下的汤汁, 油汪汪的。泡饭吃,什么菜也不用,也能干掉一大碗米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茨菇片炒肉的味道也是不错的,正如汪先生在《咸菜茨菇汤》中写的:“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茨菇再好也架不住天天吃,年幼的我吃腻了。

“老是吃茨菇,腻死了。”终于有一天,对着又端上饭桌的茨菇,我朝奶奶嚷嚷起来。

“有茨菇吃,很不错了啊,孩子。”奶奶幽幽说着,“民国二十年发大水,我和你爷爷被围困在荒堆上,四周白茫茫的……”

“又来了,又来了,”我双手捂紧耳朵,“不听,不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年后我才知道,那年爷爷奶奶被困七天七夜。唯一能吃到的东西就是十几个茨菇。爷爷为了让奶奶能活下去,死活不肯吃一个茨菇,被活活饿死。从此茨菇成了奶奶心里永远的痛。

后来,家乡的茨菇越来越少。偶尔的,会在搁浅的破水泥船的船舱里,看到几株蓬勃生长的茨菇。我又想起了茨菇的滋味,想起了奶奶做的那些茨菇菜。

我的奶奶已经去世快三十年了。

正文作者:王怀扬

图片来源:网络

SECOND

作者简介

王怀扬,淮安区流均镇人,爱好文字,现居无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心归处是淮安》

您,就是城市故事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

人人都是城市故事家

人人都是城市聆听者

征稿热线

13338900444(微信同号)

邮箱:511571682@qq.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