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创业的朋友,最近两年一直深陷“找钱还债”的困境。

前些年,他看好行业发展前景,认为自己的公司很“值钱”,然后拼命的四处找钱。从银行贷款了1个多亿,又从投资人、股东借款、私人借款等方式筹集了几千万。

他筹集到资金后,换了大办公场地,新招了很多员工,包括行业精英翘楚,当然薪水给得也高。同时启动多个产品线的研发和市场推广,TO G、TO B、TO C,齐头并进。

好景不长,每个产品线都还在亏损或者起步阶段,疫情来了。业务太少,支出太多,新的融资和贷款也拿不到,甚至连原本最有希望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支持政策也泡汤了。

这两年他一直在四处找钱,借新债还旧债,拆东墙补西墙,结果窟窿越来越大,本息越欠越多。

尤其可怕的是:

1、他到现在为止,还舍不得砍掉长期亏损、遥遥无期看不到希望的新业务线。他还幻想着,只要其中某条业务线做起来了,就能够支撑公司往前走。他把每个新业务线都继续保留着,骨干都还尽量挽留着,虽然已经延迟甚至拖欠工资了。

2、他的每个产品线,产品研发进度都保持在1.0版本时代,也就是初代产品时代。没有任何一个产品线有更新完善的二代产品、三代产品。他不断的在给别人画饼,但是行动力、产品更新迭代很落后。

3、他没有聚焦自己的主业,也没有聚焦力量把某个产品线重点攻关。现在仍然是各条产品线“顺其自然”地发展。

4、每次公司有一些销售回款到账,或者从外界融资借款,他都是直接去还银行债务,或者还投资人、股东借款,反正筹到的钱没有用在产品研发生产上,更没有用在市场和业务上。

5、每次,他都还振振有词:银行逼债太厉害了!利息必须要归还了|股东借款、私人借款必须要还了;别人已经告我们了,必须赔钱了,否则公司账户就要被冻结了……

诸如此类的事情发生太多次数了,现在,朋友公司的员工都已经选择躺平,从基层员工到核心高管不断离职出走。

朋友还很委屈:他已经很用力的在找钱了。怎么大家都不理解他呢?

其实,朋友在创业中犯了一个大忌讳:

从一开始,就把短期的困难(归还银行债务和其他借款)变成了一个长期的困难,并且时时刻刻围绕着“找钱还债、借新债还旧债、越滚越多,无穷尽”。

他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

创业公司,永远是产品和业务排在最重要的位置。做好产品,做好业务,这才是长期的“本职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朋友一开始就应该快刀斩乱麻,与银行和债权人协商,分期归还本息。然后,聚焦资源,聚焦主业,砍掉多元化、不盈利、长期亏损看不到未来的产品线,做好主业的产品和业务,逐步回归到正常状态。

很多创业者都会犯同样的错误。总是喜欢将短期的困难想象成为长期的困难,为此而“自己烦恼自己”,庸人自扰之。

比如说:

工作五六年的老员工离职了,创业者会自我怀疑,是不是自己的管理有问题?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了?

管理层离职了,创业者一方面会想,公司的奖惩考核需要严厉,另一方面也会想,是不是公司缺少企业文化?要不要加强员工的日常培训和会议洗脑呢?

公司接到了字体公司的律师函,说是公司的公众号和官网有他们的收费字体,侵权了,要么协商赔偿(高价购买字体版权的使用权),要么威胁要打官司。创业者碰到这种情况,就想是不是要找个专职或者兼职的律师?甚至成立一个法务部?问题是,你的公司有这么大吗?能养活得了一个律师团队吗?而且,这种涉及到打官司或者收到律师函的情况,很多时候,你不置可否、拖延敷衍一下,也就过去了。因为很多字体公司的律师函,都是外包给第三方,“能逮住一个就是一个”,谁要是愿意给钱,有可能对方还蹬鼻子上脸,要价更高;你要是不搭理对方,可能对方也就不了了之。

创业的过程,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各种困难挫折都会有。

创业者的心智一定要坚定。

创业者,碰到困难,那就直面困难,解决问题,不要畏惧,更不要把短期的困难人为的想象成为长期的困难,把紧急的事情变成了长期重要的事情。

创业者,始终坚定的做好产品,聚焦业务,有钱了,就有实力,就有话语权,可以更加从容的应对各种困难。

雄孝创业咨询:专注于中小微创业咨询、高科技创业咨询。20多年创业实战。欢迎交流探讨,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