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两山轮战进行了多年,老兵回忆当年的情况时,都会提到一个“苦”字。他们喜欢将自己称为“猫耳洞人”,也会说“在猫耳洞一年,相当于吃完一辈子的苦”,这是老兵们在猫耳洞里待一年的最真实感受。

老山位于云南省境内,处于中越边境,属于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在这座山上最多的不是树木而是大小不一的溶洞。这些溶洞是最好的天然掩体,成为我军战士们栖身的好地方,但溶洞的优点明显,缺点也令人窒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蛇虫鼠蚁的温床

溶洞虽然坚固,但溶洞内的空间往往不大,小一点的溶洞面积也就一平方米左右,基本只能容纳一人藏身其中,还要蜷缩着身子才能躲在里面。

大的溶洞面积大一些,但面积也不过几平方米而已,虽然可以多容纳几名战士藏身,但依然会十分拥挤。而且,这种大面积的溶洞也只是面积大,高度仍然十分有限,藏身其中的人往往无法站立,只能蜷缩休息,或者弯腰勉强移动。

因为当地的气候原因,溶洞内的气候非常差,不仅要承受最高50度的高温,还伴随着常年潮湿的情况。这种环境不适合人类生存,却是蛇虫鼠蚁的温床,猫耳洞战士饱受其苦,被咬伤的战士不计其数。

但就是如此潮湿的环境,却又是极度缺水的环境,因为猫耳洞战士平时不敢出洞,必须时刻提防敌人,往往接连几天都要在洞里吃喝拉撒,导致雨水灌入洞里时,因为溶洞没有流通环境而积累下来,粪便也会将水污染,并不适合饮用,只能冒险接雨水保存,或者等时间不确定的补给部队送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敌人用炮火封锁补给线,补给战士也要冒着生命危险寻机送上补给,导致补给送达的时间无法固定。有时候战士还要在积水中生活,担心皮肤溃烂,连衣服都不敢穿。

猫耳洞距离敌军阵地很近,双方的阵地犬牙交错,最近的阵地甚至只有5米远。猫耳洞是庇护所,也是生存的根基,却因为不通风充满了腐烂的味道,令人感到窒息。只有在这里生活久一些的老兵,才会逐渐适应下来,这也是为什么老兵回忆时说能坚持一年的都算有功。

即便猫耳洞的生活条件如此艰苦,却还不是威胁生命的主要原因。越南有着“战场幽灵”称号的特工们,如同黑夜里窥视我军战士的鬼魅一般,总会趁我军战士不注意的时候,借着夜色掩护,无耻的偷袭我军猫耳洞,残忍的将手雷丢进去,炸死藏身猫耳洞的战士们。

为了防止敌人进入猫耳洞,猫耳洞的入口往往都十分狭窄,而且洞口一段都会被挖掘成弯曲形状,仅容一人爬行通过。身高超过一米八的战士,每次想要进洞都要侧身找准方位,否则进出猫耳洞都十分困难,这样主要是防止敌人特工进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这样的洞口也造成了无法快速出入的弊端,导致敌人特工往猫耳洞内丢手雷的时候,没有时间躲避。有一名叫小高的战士,与几名战友生活在一个大的猫耳洞内,有一次雨夜突然发现洞内丢进来一颗手雷。

小高当时已经来不及向战友们示警,立刻用身体压住了手雷,等大家反应过来时,小高的身体已经被手雷爆炸的冲击力掀飞。战友们动作迅速,赶紧出洞去抓人,最终将前来投雷的4名敌人特工全部击毙,小高却因此壮烈牺牲了。

难以消磨的时光

猫耳洞战士们守卫边疆,他们不怕艰苦,更不怕牺牲,但敌人带来的这种威胁,与战场上真刀真枪的拼杀还有所不同,大多数时候面对的都是潜在威胁。这种生活艰苦,度日如年,心中时刻要警惕敌人的威胁,还要防备敌人的火力而不敢出洞,心理压力其实非常大。

生存环境可以克服,但是精神层面的煎熬却更加难熬,如何排解精神压力、消磨度日如年的时光,成为猫耳洞战士坚守边疆期间的“重要课题”。在多年的战斗中,猫耳洞战士们总结出许多办法,大致可以归为四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读书。当时有很多周边的群众得知前线战士的枯燥现状,遂自发的向前线捐献了一些报纸书刊,其中还包括一些小学生不用的课本,以及珍贵的《毛泽东选集》。

这些文字资料被分发给老山前线的战士们,使他们的空闲生活得到丰富,但每个战士分到的资料多少不一,有的人只分到一小本很快就读完了,只能重复去读。即便如此,这些资料仍然十分珍贵,有的战士甚至可以将分到手的说明书倒背如流;

第二,打扑克。这样的玩法可以让多人一起娱乐,也成为老山阵地上最受欢迎的道具。只不过扑克在当时颇为珍贵,而溶洞的环境又不利于保存,往往一副全新的扑克仅仅玩几天就破损不堪了。

只不过,如此珍贵的东西自然没人舍得扔,会用胶带一次次修复,导致扑克最后越来越厚,甚至可以达到1寸的厚度。而且,当时还有战士心灵手巧,利用芭蕉叶和白纸做扑克,中间用松香固定,还可以用这种扑克换烟;

第三,堆弹药箱。在无聊的空余时间,堆弹药箱成为一部分战士的打发时间的妙招,类似的还有叠弹壳,他们可以用弹药箱和弹壳摆出许多造型,十分有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四,吸烟。对于消磨度日如年的时光而言,吸烟无疑是一个好办法。一来烟草可以缓解精神疲劳,二来烟草的香气可以掩盖溶洞内的腐烂臭味,而云南又是一个盛产香烟的地方,优质的烟草在老山成为抢手货。

香烟在当时属于稀缺物资,补给线往上送生活所必须的生存物资尚且阻力重重,自然不可能让香烟的占比过大。但仅有的一盒香烟,也成为猫耳洞战士们的盼望,甚至有战士在牺牲前的愿望,就是能够最后吸一根烟。

有时候前线的阵地发生激烈战斗,阵地上的战友们伤亡情况严重,其他阵地的战友就会自发的将烟拿出来,凑到一起让人送上前线。他们深知,此时的战友比自己更需要香烟,这是艰苦战斗之余难得的休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有一支侦查大队,在指挥攻坚战期间,连续蹲守了三天三夜,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之中。在此期间,侦查大队的人抽完了整整14条香烟,平均每天人均8盒,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当时的作战环境恶劣,作战压力大。

战斗固然可怕,但精神煎熬也需要排解。当年越南人屡屡侵犯边境,导致南疆多年不得安稳,为了边民的安全和锻炼作战部队,两山轮战只能坚持了一年又一年,香烟也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