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故乡迦毘罗卫城,住在城南的尼拘律园中。

这天,佛陀的堂兄弟摩诃男来礼见佛陀,问佛陀说:

「世尊! 我修学佛法已经有好一段时日了,也深知佛陀所教导的法: 贪、瞋、痴是内心的染污障碍,应当完全断除,但有时心中却还不免会生起贪、瞋、痴来,无法完全根除,不知这是因为还有哪一法尚未断尽所导致的呢? 」

「摩诃男! 你心中对来自眼、耳、鼻、舌、身等感官上的五欲之乐还喜欢着,所以还会有贪、瞋、痴的生起。 一旦断除了感官五欲这一法,你甚且不会再过着在家的欲乐生活。

不过,摩诃男! 即使能以正慧如实知『感官五欲是乐少、苦多、失望多、带有多少危险祸患』的圣弟子,只要还未能经验到离欲、恶的踊动之喜与温馨之乐,或者,比这喜乐更宁静的境界,那么,还是会喜欢这感官上的五欲之乐的。 」

接着,佛陀为摩诃男居士,详尽地分别说明了这五种来自感官的欲乐,以及其所带来的危险祸患,例如,佛陀说:

「因为欲的缘故; 以欲为根源,所以,国家与国家共诤; 族群与族群共诤; 家庭与家庭共诤; 母子、父子、兄弟、姊妹都不免共诤,乃至因共诤而引起征战与残酷的杀戮。 」

有一次,佛陀来到了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佛陀僧团中,有一位出家前以猎秃鹰为生,名叫阿梨咤的比丘常对人说:

「就我所了解世尊的教导,世尊虽说性欲是修道的障碍法,但享乐性欲的人,是不会有障碍的。 」

对这个错误的说法,比丘们纷纷来纠正他,但都无效,所以,大家只好去禀报佛陀,请佛陀处理。

佛陀将阿梨咤比丘找来当面询问,亲耳证实了传言。 于是,佛陀诃斥他道:

「阿梨咤! 你从哪儿听到我那样说的? 你这个愚痴人! 不是我,而是你自己这样说的吧。 你这个愚痴人! 当听到比丘们纷纷纠正你时,你就应当要知错如法改正了。 让我来问问其它比丘们,看他们是怎么理解的。 」

于是,佛陀转问其它比丘:

「你们也同他一样听到我说: 享乐性欲的人,不会有障碍吗? 」

「没有。 」其它比丘们回答。

「那你们听到我怎么说的? 」

「我们听世尊这样说: 欲是有障碍的,世尊说感官五欲是乐少、苦多、失望多、带有多少危险祸患啊! 又世尊将那感官五欲,譬喻为骨骸、小肉块、火把、无焰火坑、毒蛇、梦境、借用物、树果、肉贩的刀俎、刀头上的蝇头小利,世尊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

「很好! 很好! 你们都记得我这样的教导,但这个愚痴的阿梨咤,径以自己所好而颠倒我的教说,不但污蔑我,也将伤害他自己,使自己长久受苦,你这个愚痴人! 知道你错了吗? 」

听了佛陀这番诃责,阿梨咤比丘无法辩解,只能默然低头,若有所思。

接着,佛陀举了补蛇的譬喻,说明颠倒曲解佛陀教说的害处,用以勉励大家要善于理解佛陀的说法,并且牢记在心。 佛陀说:

「譬如有人想捉蛇,一发现蛇,就迫不及待地以手直接往蛇尾或蛇腰抓,结果蛇头猛然回击,抓蛇人的手或脚就要被咬伤了。 反之,懂得抓蛇的人,他会用一只前端开叉的棍棒,去压制蛇颈,这样,即使蛇尾如何反击,抓蛇人也不会受伤了。 」

佛陀又说:

「我时常为大家说,应当舍离而不应执着的筏喻法,例如,有人要渡过一条极深且广、无桥也无船的河流,只好在岸边收集草木,打造简便的筏。 当他乘筏安稳渡河后,觉得此筏对他很有益,舍不得丢弃,还扛着筏走,这样做,对他还有什么益处呢? 所以,大家应当从筏喻法中理解到: 连对善法的执着都应当舍离了,何况是对非法的执着呢!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