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0万美元,我们要买你们的那两个铁疙瘩”。1999年,美国勒菲尔公司员工,横跨大洋抵达了中国贵州,在当地的县政府办公室内,提出了购买两个“铁疙瘩”。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铁疙瘩”曾经还是从美国运输到中国贵州县城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个“铁疙瘩”--水力发电机组

要知道,1999年的200万美元可是一笔巨款,购买力相当于现在上亿人民币的购买力。这两个“铁疙瘩”是什么,为何会有200万美元那么高的价值?既然价值这么高,美国当时又为何运输到中国?

想要了解到这笔不同寻常的交易,还要说到中国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日本侵略者发动的战争蔓延至全中国。为了躲避日寇的轰炸和打击,也为了能够更好的制造武弹药,大量兵工厂开始向贵州地区迁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日战争期间的兵工厂

其中广州石林兵工厂、沈阳兵工厂、江陵兵工厂和河南巩县兵工厂,全部搬迁到了贵州桐梓县,重组为国民政府第41兵工厂。虽然是几个兵工厂重组建造的新兵工厂,但41兵工厂并没有足够的生产能力。

制造武器和弹药离不开电力供应,但新组建的兵工厂仅有两台柴油发电机。当时柴油就是战略物资,压根无法保证兵工厂发电所需,断电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极大的限制了兵工厂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侵华日军

为了解决电力问题,,保证生产所需的电力供应,兵工厂决定建设水电站。当时国民政府邀请清华大学水利教授陈祖东担任总工程师,负责水电站的统筹工作。陈祖东随即邀请了其他高校专家和自己的校友一同参与制造。

为了避免遭到日寇针对性轰炸,陈祖东把水电站设计到了桐梓县的溶洞内。人力问题好解决,但是硬件问题不好解决,当时中国急缺发电机组。在那个年代,水力发电机组当属美国制造最好。为了保证水电站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电力问题,国民政府与美国取得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与水电站制造的5所中国大学校徽

在付出了高昂费用后,美国同意送到中国两个发电机组。当时日寇已经封锁了中国领海,走海路进入中国基本不可能。最终美国决定海运到印度,然后再空运到昆明,最后陆地运输到桐梓。

就这样,两组美国生产的发电机被安置到了溶洞内,国民政府和陈祖东等人历经三年半的时间,也终于完成了水电站的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门河水电站

有了水电站,中国后方生产武器弹药的速度终于提了上去,保证了当时抗战需求。自从1943年开始发电后,这两个美国生产的发电机组就再也没有停止过。在中国专家多次维修和零部件更换后,两台发电机几乎成为了“中国制造”,仅剩一个壳子是美国制造。

得益于中国专家的维修和改造,这两个发电机组一直工作了70年。1999年的时候,美国勒菲尔公司听到这一消息后,随即派出员工前往桐梓,掏出200万美元购买这两个发电机组,打算送到美国证明自己的“产品实力”。而桐梓县政府考虑到历史因素,直接回应“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