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晶晶、蒋丰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青铜器经过上千度的高温浇铸制成,因此又被称为“火与铜的艺术”。在日本京都,有一座私人家族博物馆,珍藏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的“火与铜的艺术”,这就是位于京都东山的泉屋博古馆。泉屋博古馆名字中的“泉屋”二字取自其家族商号,“博古”二字取自中国宋代宋徽宗敕撰的金石学著作《宣和博古图录》。

泉屋博古馆隶属于日本四大财团之一——住友家族,建成于1960年,馆藏数量超过3000件,核心藏品为约近500件的中国青铜器和古铜镜,其中商周青铜器199件(含青铜礼器166件)、汉、三国、六朝的青铜器19件、青铜镜213面。泉屋博古馆所收藏的青铜器和古铜镜,是除了中国各大博物馆以外,海外收藏最多、最知名的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泉屋博古馆馆藏最具价值的2件青铜器为商代“夔神鼓”和“虎食人卣”,这是第15代家主住友春翠的旧藏,其中“夔神鼓”为目前已知存世的两件商代青铜鼓之一,因鼓身铸有传说中掌管典乐的乐官“夔神”的纹饰而得名,关于“夔神鼓”的重要性,有多位中日学者提及,如郭沫若先生、李学勤先生、林巳奈夫先生等著名青铜器专家。

另外一件青铜器“虎食人卣”,其造型取踞虎与人相抱的姿态,虎的两足及尾巴构成等边三角形支撑身体,立意新奇,非常少见。这件青铜器曾在罗振玉先生《佣庐日札》中出现,记录中说它原本是晚清高官爱新觉罗·盛昱的收藏,1899年盛昱死后,此件珍贵青铜器流入日本。

看过泉屋博古馆东京六本木分馆的藏品,本想此次去京都的本馆一饱眼福,令人遗憾的是,泉屋博古馆京都本馆从2024年1月起闭馆整修,预计2025年春季才会重新开放。但令人期待的是,2024年7月20日至9月1日,奈良国立博物馆东馆将举办一场特别展览“泉屋博古馆名宝展”,届时将展出代表住友家族收藏的中国青铜器杰作,佛教寺庙中供奉的佛像,以及与佛教仪式有关的佛教绘画和工艺品等。

说到青铜器,除了海外和中国各大博物馆收藏的珍贵藏品外,我们不得不提一个位于中国洛阳的小镇,这个小镇被称为“中国仿古青铜器第一村”,小镇的名字非常有诗意:烟云涧,又名烟涧村。据《左传》记载,烟云涧一带早在夏、商、周时期就被王室列为祭祀天神的宝地,同时也是青铜器祭器的烧铸地。烟云涧附近曾出土夏代的青铜斝、青铜爵等多种器物,现藏于洛阳博物馆的商代“子申父己”铜鼎也是出土于这里。《诗经·商颂·玄鸟》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一说,就可与“子申父己”铜鼎底部的三只扁形足上的玄鸟纹相对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耳熟能详的青铜器“国宝”:后母戊鼎、四羊方尊、莲鹤方壶……在烟云涧都可以看到,当然,我们看到的这些都是复制品。但是,这些复制品工艺之精湛,足以让热爱青铜器的人们为之深深折服,感叹不已。

洛阳烟云涧近一半村民都在从事与青铜器铸造有关的工作,是真正的用一个祖传的手工技艺,带动整个小镇经济发展的典范。尽管使用现代机械制造青铜器工艺成本更低,但烟云涧的工匠们却坚守古老的传统技艺,坚持使用工序繁琐复杂的失蜡法。从精雕细琢的刻制模型,到翻模子、制作组装蜡型,再经过烤制、浇铸铜、打磨、做旧等16个工艺流程,108道精细工序,缺一不可。在他们眼中,只有失蜡法才能真正将古代青铜器的神韵展现出来。

中国大件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夏代晚期(二里头时期),到商代前期(二里岗时期)和商代后期(殷墟文化时期),出现的青铜器较之前更加气势恢宏、纹饰繁复精细;到了西周、东周时期,又出现了具有长篇铭文的青铜器。从史料学的角度来看,青铜器的铭文因为具有极其丰富而确凿可信的史料价值而十分珍贵。从收藏的角度来说,带有铭文的青铜器价值也要远高于无铭文的素面青铜器。泉屋博古馆所藏青铜器大多为中国的商周时期。到了先秦时期,青铜礼器广泛用于祭祀、宴乐、会盟等礼仪场合,逐渐被赋予特殊的礼仪、文化、等级、信仰属性,演变成为古代政权的一种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铜器是国之重器,如今,在各大博物馆的展厅中,我们依然能够窥见它们的风采,但你若想将它们独特的美置于厅间院落、书桌案头,那就一定要去洛阳“中国仿古青铜器第一村”——烟云涧。在那里,你仿佛穿越时空,踏入了一个充满匠人智慧与技艺的青铜世界。你可以悠然自得地穿梭于一家又一家手工匠人的店铺之间,仔细端详每一件仿古青铜器,感受它们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烟云涧的每一家手工匠人都有其擅长的青铜器物,而谁的技艺更胜一筹,这只能由你亲自去揭秘。(写于2024年5月24日;作者分别系河南科技大学教授、《日本华侨报》总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