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传奇巨商不乏其人,他们大多被冠以义商、儒商之名。这些商人,犹如一根根苍劲的巨木,撑起了古今华商的天空。

几千年来,历朝历代大多奉行重农抑商的国策,然而商者中总有精艳绝伦之辈破云擎天,光华万丈。陶朱公成就越国霸业,激流勇退,三散家财而终有四海之富;吕不韦奇货资国,辅秦一统八荒六合;晋商乔致庸票行天下,开中国近代金融之先河;南洋义商陈嘉庚助辛亥,资抗日,中国新生有其功……

他们与普通商人的区别,在于除了逐利的本能,还有着更高的追求和信念,同时拥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和智慧。

这些牛人,书写了华夏的商道,信者如缕,络绎不绝。

甘肃义顺集团董事长、甘肃省酒业协会会长张秉庆就是这条道路上的跋涉者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百年企业,五代求索,在“仁中取利,义内求财”的祖训下,性格刚直的张秉庆辛苦经营三十余年,是名副其实的“西北酒王”。

戈壁苍颜,陇上风霜,在酒类市场并不丰沃的甘肃,张秉庆的仁义思行如春雨润物,点化出家族与事业的圆满,造就了人心和商途的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仁义之源:百年风雨

从义顺号到义顺集团,至今已经走过了99个年头,称其为“百年企业”并不为过。

百年风雨,子孙相继,自强不息,当我们回望来路,感受到的是岁月的沉重,命运的蹉跎,生命的励志。

1925年,张秉庆的太爷爷张庭鉴在甘肃康乐县康丰乡崖张家创立“义顺张”商号,老张家从此与商结缘。这个偏远小村里的杂货店,给乡里乡亲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承载着张庭鉴兴家致富的梦想。

然而四年之后,无论是康乐的县名还是康丰的乡名都没能让“义顺张”免于匪乱。张庭鉴迫于无奈,只能将财货藏于夹墙,远走避祸。孰料乱匪纵火焚屋,夹墙被毁,财物尽失。而张庭鉴也在流离愤懑中不幸染病身故。

是时,张秉庆的爷爷张好顺只有9岁。

面对命运的残酷,生活的艰辛,张好顺没有屈服。15岁那年,他子继父业,挑起货郎担子,走上了父亲的未竞之路。

对于杀人越货,不守规矩的土匪,想必张好顺是十分痛恨的。或许是出于对秩序的渴望,也或许是出于自身所带的三分侠气,张好顺在货郎担子上写了一副对联:大丈夫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

这担子一挑,就是十年,十里八乡的人们喜欢上了这个身材不高,生意实诚的卖货郎,亲切的叫他“尕货郎”(注:尕在当地方言中是小的意思)。

解放后,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张好顺将多年经营的财富全部上交给了合作社,自己则被推选为农业合作社社长。

虽然不做生意了,但张好顺的仗义和公允却早有口碑。但凡有所纠纷,大家都愿意找他说和,每能服众。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浮夸风盛行,一些地方出现了饿死人的情况。张好顺冒着巨大的风险,将藏在清真寺里的几十袋粮食偷偷分发给乡亲。这份活命之仁,在张好顺去世多年后仍被当地人称为“尕佛爷”。

张秉庆说,爷爷张好顺给了他极大的影响。张好顺从小灌输给他的诚信生意经和为人处世之道,成了他人生和性格的基本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张秉庆的大哥张秉柱又骑着自行车摆起了地摊,父亲张守正和母亲余娥开店响应,三弟张秉华打下手。学历和文化最高的张秉庆则负责记账和出谋划策。

大西北的老张家就是这么倔——老祖宗的经商梦,说什么也得给圆了!

1992年,大哥和父母找张秉庆商量,让他回来操盘家族店。在农业局里任职的张秉庆经过反复的权衡和思考,认为自己过于刚直的性格并不适合在仕途长期发展,于是点头答应,在那个繁花般的时代里一跃下海,从此在酒业的江湖里搏风击浪。

义顺商号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而风雨沧桑,沉重的岁月背后,你能咂摸出感人至深的味道。一代代老实、勤恳、倔强的张家人,朴素的镌刻着孝与善,直至相合于儒家的最高境界——“仁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仁义之行:张秉庆的商道

儒家的仁,不是好好先生的泛滥之仁,也不是文弱书生的懦弱之仁,它是刚正的,热血的,是要入世济人的。

张秉庆所行的仁义,可以吃亏让利,可以恪守规矩,但他也同样敢于反抗不公,在厂商聚会上冲冠一怒,敢于把坏了规矩的员工送进局子里。

菩萨心肠,霹雳手段,大抵如是。

对于“仁义”二字,张秉庆有过很多的思考,也有一些专研儒学的大学教授为他进行过深入的解释。但直到2022年,他才结合多年来的实践,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秉庆认为,他所行的仁,就是为他人着想,具体分四个方面。

一是替下游客户着想,赚钱其次,满足他们的需求第一;

二是替上游厂家着想,深耕销售网络,让厂家的货能够进入“快速通道”;

三是替员工着想,股改分利,关怀入微,让员工和企业幸福与共,一起成长;

四是替社会着想,助学帮扶,赈济抗灾,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好事。

至于义,张秉庆的诠释就是走正道,守规矩,永不越雷池半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8月25日,在上海行动教育“十大企业家校长”总决赛上,张秉庆以《百年商号的第一密码》为题,结合三十年来的经商历程,阐述了自己对于“仁义”的理解,获得满堂喝彩,顺利入围。

其实,张秉庆对“仁义”的解释非常直白,其具体内容在酒业内也似曾相识,其关键之处就在于知行合一,不搞政治作秀,面子功夫,实打实的去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张秉庆手中的某款大单品代理权出现变故,由此引发了经销网络的坍塌,许多经销商纷纷离他而去。如此一来,义顺集团设立在甘肃各地的办事人员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养,养不起;裁,不忍心。张秉庆于是决定,让各地员工自行成立分公司,他出资三分之二,员工筹资三分之一,经营初期,他给员工们发放保障薪资。分公司经营所得,他只取三分之一,大头留给员工们。

扶上马,再送一程。这是一个企业家的胸怀,而非资本家的决策。

人心都是肉长的,员工们从来都对老板的好坏心知肚明。投桃报李,柳暗花明,张秉庆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仁义之举换来的是四十多家奋勇拼搏的分公司,至今,它们所贡献的业绩已经占到了集团总业绩的60%以上!

如今的义顺集团,代理运营着茅台、五粮液、国窖、汾酒、剑南春、古井、国台等名优品。而当年离开的经销商,又有不少重回麾下。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仁者无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仁义之续:家族传承

张秉庆如今已届花甲之年,累了三十多年,他已经在考虑交班的事情。

义顺集团是家族企业这件事,他并不讳言,对于其利弊也看得十分清楚。

“家族企业的优势很明显,那就是遇到困难能抱成一团,彼此无条件的信任,所以创业后往往能得到很快的发展。我们三兄弟赚的钱,除了买房等必要的开支外,绝大部分都留在了企业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义顺集团能够取得如今的成就,离不开张秉柱、张秉庆、张秉华三兄弟的奋斗和打拼。他们各展所长,用心血挣下了偌大家业。

而对于家族企业的弊病,张秉庆则认为是“共患难易,同富贵难。”

其实这很容易理解,三兄弟都为义顺集团的发展付出过大量的辛劳,如今功成名就,难免就有挑拨的言语;勤奋了几十年,难免就有躺下来享福的心思;家大业大,随着子侄后辈的成长,难免就有分家的隐患。

对此,张秉庆很注意和大哥、三弟之间的分工,保持着亲密无间的关系。以至于甘肃酒界流传着“大总(张秉柱)是负责花钱的,三总(张秉华)是负责挣钱的,董事长(张秉庆)是给兄弟俩帮忙的”之说法。

而对于子侄,张秉庆的做法是明确分配,各管一摊。其第五代传承人张世重、张世旺、张月圆、张世乐、张世茂、张志圆等各有领域,各司其职。

张秉庆说,他的交班不同于普通的交班,在他的设想里,义顺集团将来会是一个弱中心化的结构。总部可能会设立一个委员会,负责一些资源的调度,尽量给予新一代的传承人们自由的发展空间。

林木葳蕤,开枝散叶,这是一个深具古典之美的中国式家族演进历程,既有着传统的血脉之亲,亦有着现代管理的智慧。

“团结不是表面化的一团和气,而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团结就是要少一点私心,多一点奉献。”身为义顺号的第四代掌门人,身为老张家的一员,张秉庆殚精竭虑,爱得深沉。

不负家族,不负事业,张秉庆没有辜负下海以来的32年时光。

继百年之经营,宏祖宗之遗愿,将儒学之仁义化用于酒业,发家致富,广利他人——中国酒业当值此佳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儒行商,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罕见,但多出于文风炽盛的江南等地。义顺号起于陇上,汉回杂居,民风彪悍,其仁义商道实属异数。

文革以降,儒学被批判,被打倒,菁华与糟粕同弃。

改革开放之后,西学东渐,4P理论、特劳特定位等西方经营学风靡一时,被许多企业奉为圭臬,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商道一时间被视若敝履。

而张秉庆则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酒业这个领域,在甘肃大地上证明了中国传统商业智慧的可行性。

或许正是陇原风霜,让西北的老张家保留了更多的率真和质朴,更能在花花世界里认准那些显得老土但却颠扑不破的经营之道罢。

酒业是一桩传统而漫长的生意,需要大巧不工的实在和大智若愚的实诚,当下许多上不得台面的卖酒营销手段,当以张秉庆为镜,三省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