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画家肖像

关于现实主义

艺术创作的体会

曾维华

我自1975年进入湖北美术学院学习至参加工作在几所学校从事油画创作和美术教学已经近五十年了。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文革末期中国各美术学院主要是参照苏联现实主义美术教学体系进行教学,我当时就读的湖美也不例外。文革结束后的八十年代中国打开国门实行改革开放,各种各样的西方文艺思潮蜂拥而至,美术方面除了有一部分描绘文革知青那个特殊年代的现实主义作品外,还有很多当代艺术风格盛行,涌现了很多不同风格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优秀作品。这些现象对学院派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直至如今,美术学院教学可谓百花齐放,但由于中国国情的缘故,我国现实主义风格仍然为创作主流,经久不衰。

说到现实主义,必然会让我们这一代人想起西方与俄罗斯一批现实主义风格大师,他们为现实主义流派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举几个例子:法国画家库尔贝,米勒,让.佛朗索瓦等人就创作过大量表现劳动者的杰作,比如库尔贝的矿山工人,米勒笔下的农民和普通劳动者等等,至今仍旧让我们深深感动。印象派后期画家梵高,早年就是写实风格,画过很多劳动人民生活场景,比如那幅吃土豆的油画,就具有很高的现实主义表现性和很高的历史意义。说到现实主义画家,不得不重点谈谈俄罗斯杰出的大师列宾,他运用高度写实的技法创作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画,既是对劳动者的讴歌,又是对劳动者的同情,画面上每个人刻画非常生动,但整体上表现出这些长期以拉纤为生的人们,已经是饱经风霜麻木不仁了。只有中间那位年轻小伙子,也许是从事拉纤这一职业不久,面露痛苦的表情,抬头望着远方,像是希冀着命运的改变。看到这一幕,有谁还不动容动心啊?类似这样的大师还有苏里科夫、谢洛夫、维米尔等等,不一一赘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莲自高洁人自清

下面我想聊聊艺术的功能是什么,艺术家们经常争论不休,有的认为艺术就是艺术,不受约束随心而画才是真正的艺术。有的认为艺术家应该对社会具有责任感。我个人认为艺术两者兼而有之。比如立体派大师画家毕加索不仅年轻时运用写实技法创作过一些表现普通人生活的作品,而且在他成为立体派大师后,也因为西班牙战争用画作表达自己的抗议。所以艺术不仅仅是自我欣赏或娱乐大众,还要利用艺术特点来表现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表现劳动者创造世界的形象和劳动者本人的痛苦与欢乐。我们这一代油画家多受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风格及精神的影响,有很多人在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也创作出许许多多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佳作,比如靳尚谊先生的系列人物肖像,刘秉江先生的新疆人物写生,罗中立的“父亲”,高小华的“绿皮火车”,崔小冬的“千里故人”等等。我个人之见,如他们这样的画家就是既有个性又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

几十年来,我花了一些时间创作了一些表现普通人和劳动者的作品并参加过一些展览,比如:参加过全国展览的小幅水彩画“阳光.校园.青春”就是表现当代大学生充满青春朝气的写实作品。还有参加过全国高等学院美术教师的油画作品“卷发美术教师”及参加过中国西部地区油画展览并被收藏的作品“高原母子”等等,都是采用现实主义风格表现普通人和普通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原母子

现在就我的油画作品“非遗:薪火相传”谈谈自己的一点创作体会。

用当今一些人流行的说法,我的这幅作品是有故事的。我自幼出生并成长于湖北崇阳一个充满古色古香的小镇,她有一个具有诗意的名字“白霓镇”,镇上街后有一条河叫隽水河,镇上大路旁有一座山叫金龙山,镇中间有一条长长的石板街,两旁房子依街而建,房子造型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大门均是涂以朱砂,经过多年风风雨雨的洗刷,呈现出斑斑驳驳,墙面以白色石灰抹平,窗户材料是木制格子状,房顶多铺黑色瓦片。我现在仍然清醒的记得我们一众小伙伴们在街上嬉戏打闹的场景。其中有一个叫“爱国”的小孩,他父亲就是一个手艺匠人,以打铁为生,专做铁壶铁锅锄头等等日常不可或缺的工具。他家里房子不大,但还要隔开一部分用来打铁,我依稀记得他家铁匠铺里乱七八糟的放着很多废铁片和铁棍。后来我随父母去了另外一个小镇,再后来下放农村,几年后我进入湖北美术学院学习。毕业后工作多年后我回老家去看看并画了几幅古镇风景(可惜老房子被拆的所剩不多了)见到那个已经是半老头的小时伙伴,不出我意料之外的是他继承了父亲的手艺成为铁匠。但令我大吃一惊的是他失去了一条腿和一只眼睛。后来听其他故人述说缘故,原来是他在某年春节前在街上卖气球充气,不慎引发氢气管爆炸,经过抢救总算保留了一条命,但造成他的终身残疾。虽然十多年没有见过,但他还认识我,我们简单聊过几句后,他就默默拄着慢慢拐棍离开了。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我不禁万分感慨,唏嘘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著名书法家、诗人J女士

九十年代末期我从家乡一所大学调到浙江这里的一所大学。由于职业缘故,我经常带学生出去写生,大多为乡村。有一次我在一个村庄写生,当天下午就在村里四周转转看看,路过一条街时就听到叮叮当当非常熟悉的声音,前走几步后果然看到一个铁匠铺,竟然和我童时看到的小伙伴家的铁匠铺很接近,不同的是这个铁匠铺面积要大一些,火炉要高很多,门口有几个老人坐在那里聊天,一派轻松和谐的气氛。此情此景让我马上联想起童年时光和小伙伴的父亲。我当时就产生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于是拿出手机拍下来当时的场景和铁匠铺里面的布局摆设。

那次写生回来后,画铁匠铺的念头一直在我心里缭绕着。在收集大量素材后反复构思,我终于开始运用写实手法创作这幅油画。历经数月后我如愿完成了这幅作品。当然艺术创作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为了让画面具有时代感,我采用一个与小伙伴父亲形貌接近的老年人表现老铁匠,而采用了一个当今青年小伙子表现儿子形象,两代人的衣服着装站立姿势形象气质截然不同,他们正处在小憩间,父亲手里拿着一支烟,左肩膀上挂着一条已不知道是什么颜色的毛巾,儿子口兜里放着一个手机,耳朵里插着一个连接手机的耳机,但将他们放在一个充满烟火味的铁匠铺里却是如此和谐。于是我将之取名为“非遗.薪火相传”,既是对往事的回忆,也有符合时代的意思,更有我自己的乡愁寄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卷发画家

在表现手法上,我将古典绘画风格与现代油画手法相结合,背景色彩是古典油画的深酱色和深灰色,恰到好处的表现出铁匠铺长期被烟火熏陶得乌黑的效果。前面人物以直接画法,用大小笔触勾勒出脸部手部和衣服等形体结构,其余细节尽量刻画到位,但虚实关系必须把握得当,不能喧宾夺主。比如铁砧由于处于中间,其质感的表现尤为重要,观者可以感受到一种厚重感。其它铁棍铁皮的斑锈感,长期散落在地上一层点点铁屑,还有背景后面的拉线、铁丝、电线,灶台上的坛坛罐罐等等都是精心绘制,以忖托铁匠铺的独有特点,但又不影响整体效果。当然重点是刻画两个人物,老者身子骨虽瘦但手臂粗壮有力,青筋凸出,花白稀疏的头发陪衬出饱经风霜的脸部,由于几十年从事打铁,他习以为常,表情平静稍显漠然。作为儿子的年轻人身材比较高大,穿着也符合现代年轻人特征,牛仔衣牛仔帽,外挂套口兜里放着一部手机,耳机插线连上耳朵,脸上洋溢着开朗的笑容,说明他是一个具有乐观爽快情绪的人。还有竖在他右腿边的大铁锤,这一切都是为了描绘出一个充满朝气和力量的当代年轻的非遗传承者。

在这幅画的整个创作过程中,我都是怀着一种几乎虔诚的乡愁在一笔一笔刻画,一直到我自己满意为止。我敬重劳动者,我更怀念我那吃苦耐劳一辈子忠厚善良的老父母,他们也是当了一辈子的手工劳动者,含辛茹苦的培养我们兄弟姐妹四人长大成人并且上学读书,父母之恩我们无法报答。这就是我创作这幅画的初衷。

“人非草木生,哪能没有情,扯不断叫牵挂,逃不离是凡尘”。无论何时何地何年,乡愁乡恋总是我永远挥之不去的一抹惆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法家、理论家L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畲族妇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日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学生.青年油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