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的去殖民地化,简称去殖化,全面提速了。

5月9日港媒报道,称特区政府将向立法会提交《2024年成文法(杂项规定)条例草案》,对于不合香港特区宪制地位的提述进行简单直接的修改,废除诸如“总督”、“女皇陛下”、“立法局”等字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字眼,就是殖民化字眼。所以,这标志着特区政府的去殖化工作全面启动并立即进入提速阶段。

5月10日,《2024年成文法(杂项规定)条例草案》刊宪。5月22日,特区立法会对《2024年成文法(杂项规定)条例草案》进行首读。

根据草案,“女皇陛下政府”、“总督”、“维多利亚”、“立法局”等与英国管治香港相关的法律字眼均会废除。

不过,无论是内地民众还是香港特区市民,更关注的是恐怕是特区那些充满了殖民味道的标志性街道名称、建筑等。

比如维多利亚港、维多利亚山、皇后大道、域多利皇后街、英皇道、太子道、公主道,及伊利沙伯医院、伊利沙伯中学、伊利沙伯体育馆、伊利沙伯医院路和伊利沙伯医院径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核心就是特区的核心地标维多利亚港。而维多利亚港这一名字就直接来自于英国的侵略和殖民。1861年1月英军占领九龙半岛,4月就以当时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命名,代表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可现在居然还保留着这个侵略者女王的铜像,简直是不可思议,非常荒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充满了侵略、占领与殖民“纪念”意味的,还有很多。

比如伊利近街,是以指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并逼迫清政府签下割地赔款的《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英国军官伊利近(内地译为额尔金)伯爵的名字命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砵甸乍街,是以英国殖民香港的首任英国总督砵甸乍的中文名字命名的。可以说砵甸乍街的每一块石板,都滴着港九新原居民抗英义士的鲜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早在2015年非法“占中”事件发生之时,爱国港人就已经指出香港特区存在的恋殖情况如不清除,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当时作家陈佐洱就曾深刻的指出,香港特区如不依法实施去殖民化,将会造成内耗。

而律师陈曼琪也在当年提出香港特区要实施去殖民化的要求。

2017年,陈佐洱再次发出警告,明确指去殖民化做的不够是非法“占中”产生的重要原因,这个错误不纠正,对香港来说是个祸。

结果我们是知道的,2019年发生了什么。

2022年06月29日,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英国教授、学者马丁·雅克专门在微博上发帖,直接强调“香港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去殖民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9月,身为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也是香港国安法的重要推动者之一的陈曼琪,再次要求香港特区去殖民化。

她分别给律政司司长、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写了公开信,要求特区政府加快完成本地法律“去殖民化”,删除殖民地字眼。信中陈曼琪所列举出的香港特区所存在的殖民痕迹,让内地人民无法想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去年11月22日,陈曼琪在立法会再次公开指出香港法例中残留的如“女皇陛下”、“国务大臣”等带有殖民性质的字眼,并批评特区政府多年来没有处理。她希望特区先行处理部分内容,以启动去殖化工作并加快进度,比如直接独立删除《刑事罪行条例》第200章第5条“袭击女王罪”。

对于香港特区的去殖民地化工作,来自台湾省的教授蔡正元在一次电视节目中也指出香港特区应当抓紧完成去殖民地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香港特区政府启动去殖化工作那天,陈曼琪专门在微博上发帖,说:自2015年,我一直坚持争取本地法律“去殖民化”,10年后终见曙光。政府将于本月 22 日提交立法会审议《2024 年成文法(杂项规定)条例草案》,修改删除多条残存殖民地字眼(例如“女皇陛下”等) 的现有法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据媒体的公开报道,称在去年两会期间有11位全国人大代表提交议案,建议对香港地名等进行“去殖民化”。

代表们表示,英国殖民者更改地名是为了在文化上隔断香港与祖国的联系,若不抹去殖民统治色彩的地名,恐助长“恋殖”情结、引发新的政治风波。

关于特区去殖化工作中的地名,有媒体总结出了英国侵略者当年侵占香港后更改香港地名的4种方式。第一种是用来宣示“占领权”的命名方式,如英国侵略者登陆香港的水坑口被其命名为“占领角”。第二种是用英国女王和王室贵族的名字命名街道。第三种是用历代“港督”的名字命名街道和建筑,如香港大学所在地“般咸道”,就是以香港第三任“港督”般咸的名字命名。第四种是用侵略“有功”的军官和贵族名字命名街道。

可是时至今天,那些英国刽子手的名字居然仍能高高竖立在香港的街道上”,实在是咄咄怪事!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加港人凝聚力,首先要做的一定是纠正被扭曲多年的历史。而地名的去殖化,就显得极其重要。

不过,也有立法会议员表示反对,以所谓的这些充满恋殖心态的地名是香港的文化特色,标志的香港的文化多元包容,如果更改了香港就失去了优势。

其实不仅仅是特区的立法会议员,我们内地的某个别教授,也曾公开如此表态,并声称“殖民屈辱已是过去时”,要求慎重改地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我们香港特区的去殖化还真的有一个参照,那就是印度。

印度近年来在去殖化上走的很坚决、很快。不仅仅是理发带有殖民踪迹的地名,甚至连“印度”这个英国殖民之后才出现的名字都要改成“巴特拉(婆罗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我们居然还有人这么依恋香港特区的那些代表了侵略、占领、殖民的地名,真是荒唐。

最后,其实恋殖心态最典型的倒不是地名,而是那个所谓的“方便面头”,即香港特区的司法界仍坚持的佩戴假发,还自称是传统和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事实上呢,其实英国的法官早就不戴那个“方便面头”了。因为在2008年英国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的法官在公开审理民事案件时就不再戴假发了。可香港的某些个法官们却仍迷恋着那个“方便面头”。

殖民地名、方便面头,这些“殖民钢印”必须清除,否则仍会贻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