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台州,有一种特定的日子叫“市日”,它的计时方式叫“一市洋”。关于“市日”,每个地方都有约定俗成的日子,比如椒江区东山村是农历逢一逢六,临海市白水洋镇是逢三逢八,温岭市泽国镇又是逢四逢九……乡镇“市日”规模大些,卖的东西也多,村庄“市日”自然就“袖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精明的商贩,往往对附近乡镇的每一个“市日”都了如指掌;而懂生活的家庭主妇们,会在“市日”起个大早,去“淘”心仪的东西。

5月23日,农历四月十六,临海市杜桥镇的“市日”到了。天微亮,商贩们陆续到岗,杜桥解放街沿街的摊位自西向排开,待到七八点钟,这条街已然人声鼎沸。小贩们售卖的东西并不稀奇——刚采摘的瓜果蔬菜、还冒热气的糕点小吃、手工编织的扫把簸箕,再到主打便宜划算的服装鞋帽……吆喝声此起彼伏、道路水泄不通。在“市日”的杜桥,可千万别开车去添堵,一不小心还会被大家“指点”成了不懂规矩的傻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菜要伐?自家种的小青菜,新鲜不打药……”不打药是赶市的菜农们的广告语,卖了菜再塞几根小葱,是他们的基本操作。

对于一部分小贩来说,在“市日”的沿街道路上,铺个尼龙袋就是“摊位”,三轮车是现成的“店面”。

杜东路,有大大小小十几家猪肉摊,张生平的“小胖肉铺”生意好极了。“市日”这天,可以卖掉三四头整猪。卖了40年肉的老张,前几年退休了,肉摊交给了儿子张鑫打理,老张夫妻俩会在“市日”来帮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人多,卖得也多,还有从上盘、桃渚专门来买的。”老张说,“市日”的生意,当然兴隆,如果遇上端午、重阳这样的“大日子”,压根忙不过来。老张剁排骨、切五花,小张割里脊、绞肉末,贤内助负责称重、收款……一晃,已经好几年。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市日”的方圆,当然就有职业的赶集户。他们常年穿梭乡野,扎根于每一个“市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年前,王雅丽从河南焦作独自来到台州闯荡。“我爸妈在老家赶大集,我想到南方闯一闯,没想到继承了‘家业’。”她笑着说,农历逢一逢五往椒江的东埭,逢三逢八去临海小芝,不是在集市,就是在去集市的路上……

王雅丽主业赶集卖山药,一个“市日”下来,一车的山药往往一售而空。她还在学习台州方言,并用不太流畅的方言和顾客交流。熟客们总和开朗的王雅丽开着玩笑:你个“外路人”,讲得“贴”好笑。

5月,枇杷、西瓜、桃子新鲜上市。新鲜货遇上“市日”,不抢是会没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逢“市日”,李春君就会早早地约上几个小姐妹,去逛街。8点刚过,看着水果摊上一篮子的枇杷只剩下了空篮筐,她自叹享不了口福。蛏子、土鸡蛋、虾干、鳗鲞……没吃到新鲜枇杷的李春君,“一气之下”买了许多东西。下次再出来采购,可能要过“一市洋”了吧。

除了能买日常所需的食物,“市日”还可以买到一些乡土味浓厚的“老物件”。

“我喜欢用老式铁锅,炒菜有锅气。”杨大姐趁着“市日”到柴爿巷买锅,她说,老铁锅超市可没得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金店、渔具店、文具店、日用百货店……家里缺什么了,来这里走一趟,总能买到心仪的物品。从柴爿巷那些老店铺的斑驳的招牌中,可以窥见这里过去曾经发达的商贸。每家店主都坐在门口,守着铺子,即便如今的生意大不如前。

到了“市日”,念旧的人们总可以在这里看到“从前”。

来源:望潮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