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4年5月24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结合当时边区的实际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他鲜明地指出,“能把娃娃养大,把生病的人治好,中医我们奖励,西医我们也奖励。我们提出这样的口号:这两种医生要合作。”

八十春秋风雨沧桑,初心如磐情真志坚,如今重温讲话精神,依然振聋发聩,言犹在耳,我等后生晚辈当明使命,勇担责,负重前行,再立新功。

延安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由毛泽东同志命名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41年9月22日由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而成。1943年4月后,延安自然科学院、鲁迅艺术文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民族学院、行政学院相继并入。1944年5月24日,毛泽东亲自参加延安大学的开学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当时延安正暴发疫病,在阐述完延安大学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任务之后,毛泽东同志重点谈到了卫生工作。

他首先对中医西医不团结的现象提出了批评:“我们边区政府的副主席李鼎铭同志是中医,还有些人学的是西医,这两种医生历来就不大讲统一战线。我们大家来研究一下,(中医西医)到底要不要讲统一战线?”接着他谦虚地说:“我不懂中医,也不懂西医,”但这两种医学的目的是一致的:“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作用都是要治好病。”,同时他很客观地认为中医西医都有不足:“治不好病还有医术问题,不能因为治不好病就不赞成中医或者不赞成西医。”进而提出了中西医并重的思想:“能把娃娃养大,把生病的人治好,中医我们奖励,西医我们也奖励。”最后他得出结论:“这两种医生要合作”。

北斗星如炬,万物生光辉。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在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学术繁荣、抗击疫病、医疗保障、制药产业等方面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气象。

破除中西医隔阂,延安大学努力培养乡村卫生人才。

讲话前夕,1944年4月7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延安大学与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合并,新组建一所文、理、工、农、医、法、教、艺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学校设行政学院、鲁迅文艺学院、自然科学院和一个独立的医学系,共11个系近30个专业。从设置和规模看,此时的延安大学与其他正规大学相比,也算得上佼佼者,其中1941年成立的医学系就设有医生班、司药班、助产班、护士班、中医班、兽医班等,医学学科门类已相对齐全。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完全同意并支持周扬校长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延安大学要开一个卫生班,学一点东西。每个乡要有一个小医务所,边区一共一千个乡,一百五十万人里头找出一千个人来学医,学他四个月、一年也好,然后到医务所当医生。”

“每个乡要有一个小医务所”的指示发出之后,当年延安卫生合作社成立,设中西医门诊、中西医药房。

毛泽东还亲自制定“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主张破除中西医之间的隔阂,改变当时延安几家医院都以西医为主的局面。早在1940年,在纪念白求恩逝世一周年大会上,毛泽东就强调必须团结中医,发挥中医的作用。陕甘宁边区政府也多次召开座谈会,专门研究中医工作问题,并正式提出了“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的要求。

延安许多西医开始学习中医,虚心拜中医为师。如西医出身的鲁之俊、朱琏就拜民间老中医任作田为师学习针灸知识,不断理解和体会到针灸疗法的神奇疗效和重要价值,促使他们深入去实践、研究、推广针灸之术。新中国成立后鲁之俊成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首任院长、朱琏主持创建了中央卫生部针灸疗法实验所(今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珠联璧合,中西医联手抗击疫病,护佑苍生。

1944年元旦刚过,延安即出现传染病疫情。主要症状是发病突然,胸闷、胸痛、眩晕、四肢麻木、出冷汗、面色苍白、口吐黄水,或伴有腹泻,不发烧,心音微弱,临终前呼吸困难,神志清醒。死亡者大多是妇女、儿童。当时并无明确西医诊断,主要认为饮用水不干净,杂菌滋生,喝生水等导致。据当时的《解放日报》报道,从1月到5月底死亡人数总计742人,猪、马、牛、羊等大牲畜死亡将近700头,疫情导致人心惶恐。

在这个背景下,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就自然讲到了卫生问题:“近来延安疫病流行,我们共产党在这里管事,就应当看得见,想办法加以解决。”

面对来势凶猛的传染病疫情,在缺医少药的陕甘宁边区,迫切需要坚持中西医团结合作,坚持以西医为主体,团结中医能手,将公共卫生等西医防治组织措施与中医诊治、中药汤剂相结合,综合施策,群防群治,推动中西医团结合作。特别是在这次疫情危难的情势下,着力发挥中医的特殊救治作用。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陕北中医名家李鼎铭邀请延安中医名家毕光斗等人一起研究疫情,对疫情作出独立判断,因时因地制宜,确定了针对此次疫情的中药方,简便而有效。据中国医科大学医疗队统计,“在川口区三乡,未经治疗的病人死亡率占98%,而经过医疗者却只死去20%,其中还有一些是由于迷信巫神拒绝复诊,或病势稍轻时即参加劳动复发后难以医治导致的”。

延安时期,边区先后出现过鼠疫、伤寒、霍乱等传染性疫情,实践证明,在历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方在抗击传染病疫情上效果显著。中医药和西医公卫防治措施的珠联璧合是推进卫生防疫工作的有效良策和成功经验。

因时应势,首个中西医合作学术团体——中西医药研究会诞生。

1945年3月,陕甘宁边区在延安交际处举行了第一个中西医合作团体——中西医药研究会成立大会。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开幕词中说:为了更有效地为边区人民服务,必须集中中、西、兽医及药务各方面力量,以消灭边区人民的疾病和死亡,救人救畜,达到边区人民的人财两旺。同时中西医合作之后,可以交流经验,使中医的经验与西医的科学方法相结合,而能创造新的医理和医术,对中国将来的医药建设亦有重大意义。

中西医药研究会会址设在延安市南关保健药社内,分设秘书处、中医部、西医部。1945年5月,关中分会与靖边县支会相继成立。其后,各地分会、支会也陆续建立起来。

研究会成立后,因鄜县(今富县)、子长、延安等县发生疫病,当即组织了多个下乡医疗队,每队有西医内、外科医生各1人、中医1人。这次巡回医疗队共计治疗4627人,建立了31个村的卫生据点,帮助成立了3个医药研究会,创办大小23个接生训练班,正式学习的有302人,亲手接了23个娃娃。在14个庙会上作了卫生宣传,做了4个乡出生死亡调查。此外,还曾多次组织中西医疗队下乡,为群众防病治病,宣传卫生常识。

1945年10月,边区政府民政厅委托中西医药研究会主办中医训练班,招收学员50名,为期一年半的培训课程包括中西医理论、技术和工作方针(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性、方解、炮制、卫生医药政策、环境、妇婴及个人等卫生)两大部分,这批学员毕业后由民政厅分配回原地或他县工作,壮大了基层医疗力量。

陕甘宁边区中西医药研究会成立以后,边区医院里开始设置中医、中药科室,民间的药社里开设了西医门诊,出售西药,形成了中西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卫生工作新局面。

中西药合璧,研制新药,服务军民,服务生产,服务革命,边区医疗卫生工作别开生面。

挖掘中药宝库,吸取西药制药之长,1940年,八路军制药厂设立了研究室,主要承担药品鉴定工作和新药品研制开发工作。他们根据药典,反复实验,用小米酿造了酒精,从芒硝中提取硫酸钠、硫酸镁。特别是从马牙碱中结晶出小苏打,纯度达99.6%,从莨菪草中提取镇痛药阿托品。

1940年7月,八路军制药厂收集利用中西药混合配制生产的许多国内首创新药,汇编出版了《抗战新药集》一书。八路军卫生部部长饶正锡为该书作序指出:八路军制药厂“为我国的科学制药事业,经过摸索探讨初步经验,奠定了中国新药学发展的基础。虚心接受先进的西方制药科学方法,批判地对我国有悠久历史的国产药材,洗去其神秘的传统,重新估评,给以科学化新药的适当地位”。该评价指明了边区制药工业在中西医药合作基础上发展的方向。

在八路军制药厂的带动下,光华制药厂也以“开发边区中草药,精制各种中成药”为主要任务,与卫生部、医大合组中西医研究室, 充分调动和发挥医药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探讨中西药药理,研制新药品。该厂先后研制生产出80余种中成药,有胜利茶、八路军行军散、红白痢症丸、痧症丸、止咳散、胃痛散、补脑丸、退热散妇科调经丸、保婴丹等。

医道中西,各有所长。延安时期有益有效的中医西医合作探索,进一步促进了中西医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医学理论和实践,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当时医疗资源匮乏的窘迫,服务了革命战争,保障了军民健康。

八十载栉风沐雨,八十载赓续血脉。如今,延安时期制定的医疗卫生政策得到承继和弘扬,中西医并重,中医与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实验研究也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就和宝贵经验。从中医治疗“乙脑”经验的总结和推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原则的确立、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和骨折、针刺麻醉的成功、肾实质的研究、实测经络存在等有重大影响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成果,到治疗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的有效药物三氧化二砷的研究和开发、屠呦呦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发现和提取获得诺贝尔奖,再到中西医团结防治新冠取得全面胜利,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可谓硕果累累。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正努力践行“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使命,不断提高中西医协同发展能力,布局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科室),进行更深层次的互学互鉴。围绕中西医协作医疗模式创新,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 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意见》《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试点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重点专科建设、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科研能力提升等均有建树,中医药现代化之路走得扎实而稳健。

在综合医院,创新中西医协作医疗模式,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各临床科室加强中西医协作,开展科室间中西医协同攻关。针对中医药治疗有优势的病种,找准中医药治疗的切入点和介入时机,通过中西医协作,研究制定实施“宜中则中、宜西则西”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同时,深化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中西医协同攻关,扩大并深化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推动中西医强强联合,共同研究制订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结合专家共识和临床诊疗指南。

历史证明,中医药学可以沿着传统和现代两条道路不断进步。牢记毛泽东同志的讲话,践行讲话精神永不过时。

事实证明,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重视多元医学,强化中西医结合,鼓励综合运用不同医学体系的优势,推动医学进步,努力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永不过时。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