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体隶书”是刘炳森自创的一种篆体,它是一种以篆体为主体的篆体。刘先生所写的楷书,被称为“标准隶书”,就像于右任所创的楷书,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任何一种新的东西,一旦出现,都会被人唾弃!有人曾直言,刘炳森的隶书完全是印刷体;刘炳森,他只是个书呆子!一时间,有赞同的,也有不赞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炳森,一九六二年从北京美术学院美术系毕业,主修中国山水画专业。同一年,他在北京故宫博物馆内,一直致力于对古法典籍的抄写与研究。

刘炳森是一个典型的书写家和书画家,他在书法和绘画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书法和绘画上都有很好的基础。其“刘体隶书”即在对汉隶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又自成一格,自成一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炳森“刘体隶书”以其厚重沉着、苍劲雄健而著称。这份功力,既是从汉碑中汲取,也是从楷书、行书、隶书中汲取的。

“刘体隶书”是在扎实地继承了“五体”的同时,又有自己的创新,吸收了一些姐妹画的节奏,并与自己的文化修养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隶书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体隶书”不仅是观赏性极高,而且实用性也很强!《华文辞典》中所收录的“刘体隶书”,在图书、报纸和广告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被称为“标准隶书”!

一提“标准”,就有点刺|激了一些人,比如刘炳森的隶书写得不对,就是“标准”;又比如,书法讲究的是个人风格,哪里来的“标准”?

正是因为“标准”的禁忌,才会有人将书法发展到了一个极致,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还称自己为“创新”,可这样的创新,却没有任何的规律,没有任何的美感,就像是一条死胡同,一棵死气沉沉的大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王羲之的书法也是华文辞典中的一种,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王羲之的书法,在一定程度上,何尝不是一种“标准行书”呢?

刘炳森因为开创了近代楷书的楷体而被称为“写字匠”!这是一种“缺少变化”的感觉,一种“印刷”的感觉。

柳体隶法,于正统之中求变,看似墨守成规,却有独到之处!“刘体隶书”是刘炳森先生对此所作的大量研究,对其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和归纳,从而形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画、写、用,四者相得益彰,密不可分。有的书法只注重单纯的艺术,而偏重于构图、用笔、用笔等方面的变化,以致偏离了传统,令人深思。

一幅好字,要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好看,二是实用。没有这两个因素,就想要引起轰动,那就是被淘汰!

古往今来,每一本典籍,都是兼具美感和实用性的。像是《曹全碑》、《乙瑛碑》、《史晨碑》、《张迁碑》等等,无论从美学还是实用性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的书展上,有一种叫做“火柴棒”的楷书!这样僵硬的线条,怎么可能有什么美感?生动的东西来自哪里?有些隶书为求“变”而写成“四肢不全”,这样的“变”又是什么意思呢?

“刘体隶书”,从某种意义上说,虽有“固定模式”,但其所依据的是有章法可依,而且对其进行了科学的、理性的运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些人觉得“刘体隶书”呆板,归根结底,就是看不懂!细看之下,“刘体隶书”的笔法充满了动态,尤其是行书的笔法,其笔法的笔法,更是以“挂丝映带”的虚接而成。

“刘体隶书”融碑、楷、行三种书法风格于一身,但结构却是浑然天成,浑然一体,没有一丝僵化,形成了一种唯美的隶书风格。

无论是粗细还是墨色,“刘体隶书”都是别具一格,将这种变化把握得恰到好处,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观,实用,新颖,奇特,正是“刘体隶书”之妙之处!你眼中的“刘体隶书”是什么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