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东营​:中学生“走”出课本 探寻盐碱地治理的“绿色” 密码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24日讯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东营市盐碱地面积超过340万亩。为引导中学生关注地理环境变化和水土资源利用,培养他们珍惜资源的意识,近期,中国科学院举办第二十届公众科学日“黄河三角洲”分会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科学院第二十届公众科学日“黄河三角洲”分会场活动开幕,活动以“探秘盐碱地,从课堂到自然”为主题,吸引了东营市第一中学的师生以及许多热爱科学的外地家庭前来参加。在中国科学院野外科研实验室里,各种精密仪器和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到科研工作的严谨。随后,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场地与平台开展了别开生面的课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研人员通过实地讲解和ppt授课,让学生们详细了解了盐碱地的特征和变化过程、盐碱地形成的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盐碱地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治理盐碱地的方法,并让学生们观察盐碱地植物类型、长势和分布状况。学生们认真聆听,不时提出问题,展现出对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在设施种植成果展示环节,师生们进入西红柿大棚内,体会盐碱地设施农业的高效栽培技术和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往,学生们对盐碱地的认识多局限于课本上的文字和图表,难以直观感受盐碱地复杂的生态系统及其改良利用的重要性,这场活动给了学生们亲临现场、亲手实践的机会。近年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顶尖农业科研力量在此系统研究和解决盐碱地治理和绿色开发等重大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黄河三角洲研究中心,是中国科学院和山东省东营市政府合作建立的研究基地,基地内建设了34个先进的大棚设施。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黄河三角洲”分会场活动将依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黄河三角洲研究中心、中科山东东营地理研究院开展,邀请广大青少年、高校学生参与活动,通过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公众珍惜资源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闪电新闻记者 王代杰 东营台 杨静 高奇琛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