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叫命比天高,命比纸薄,宋神宗对此一定的深有感触,明明已经成功,到最后却功亏一篑,天不佑我,没有办法啊。

宋神宗从即位以来,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富国强兵,并以此为基准谋求覆灭西夏,进而夺回辽国幽云十六州,力图恢复盛唐版图,重兴大宋国威,虽然王安石变法有诸多问题,但在熙宁、元丰年间,宋朝的国力大幅度增强,国库充裕。这是有目共睹的,宋神宗这才有资本这样想,欠的就是一个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趁你病,要你命!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也许到了这一刻,西夏惠宗皇帝李秉常才明白是什么意思。

大宋神宗元丰四年六月,33岁的宋神宗赵顼接到兵部一个绝密消息,西夏发生政变,西夏梁太后由于和夏惠宗李秉常政见不和,导致朝政混乱。具体原因就是,八岁的李秉常继位,他是西夏第三位皇帝,由于年纪幼小,因此由母后梁太后摄政,太后的弟弟梁乙埋为国相。太后摄政期间,废汉礼,行蕃礼。两年之后李秉常亲政。西夏大安六年元月,李秉常在皇族支持下下令取消太后所行蕃礼,恢复汉礼,但遭到后党反对,同年三月,李秉常意图以黄河以南地归宋,与宋朝结盟借外力削弱后党,不想事情败露,被梁太后囚禁,就此西夏进入十余年的主政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神宗看到这份奏报之后,立即意识到,这是攻占西夏的最佳时机,于是立即遣军三十万,外加二十万民夫,浩浩荡荡地向西夏进发。这就是有名的宋神宗五路伐夏。

根据宋神宗的军事部署,作战计划是先取灵州、攻兴州。二州一拿下,灭夏指日可待。为保万无一失,宋神宗通过外交手段,对吐蕃许以重利,希望吐蕃首领董毡出兵渡黄河攻取凉州,以牵制西夏右厢兵力,而凉州就是“贺礼”。而宋军五路作如下部署:

第一路,由太监李宪领兵,攻取兰州;

第二路,由种家军代表种谔,先后攻取了西夏的米脂寨、石州、夏州、银州等地;

第三路,由宋神宗母亲的弟弟高遵裕占领山地区;

第四路,由刘昌祚直取灵州城下。(刘昌祚受高遵裕的节制)。

第五路,由太监王中正直逼西夏军事重镇石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军事行动军队加上民夫一共56万人,比太宗的雍熙北伐还要多15万人,换言之,这是北宋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宋神宗将所有本钱都压在了这场战争上。

但此次军事行动以全线失败而告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后勤不畅,西夏军又派奇兵掐断宋军粮道,不仅如此,面对宋军的猛烈进攻,夏军也是节节抵抗,比如灵州城下,宋军围攻十八日不克,最后夏军来了个水淹七军。宋军惨败,伤亡惨重,只能下令班师。此次伐夏,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也占领了银、石、夏、宥诸州和横山北侧一些军事要点,迫使西夏在横山沿边地带“不敢耕者二百余里”。算是打了一个平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转过年,也就是元丰五年,宋神宗再次伐夏,计划是巩固新得的横山地区,进而直逼西夏首都兴庆府,伺机一举灭夏。这次重新委派三位主帅,一个是种谔,当时宋军唯一的能打的武将,没有之一。第二个是沈括,这是全世界都公认的大科学家。第三位是徐禧,这是一个官二代。

徐禧,字德占,自诩才华横溢,气度不凡。如果用简单的话来形容这哥们的话,就是死心眼。

照理说,像他这样的二代应该走科举之路,可他压根就不去参加科举。他如果去考,一定能考上,由于不想科考,徐禧就开始在全国旅游,反正家里有的是钱,他走遍大江南北,一路走来,积累了一脑子新奇古怪的想法。康州太守黄庶一看,这小子不是凡人啊,就把闺女嫁给了徐禧。这黄庶有个儿子叫黄庭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安石变法时,他上书二十四篇《治策》,支持变法,说得头头是道。是坚定的改革派,宰相吕惠卿看小伙不错,就收他做了马仔,就此成为新党的一员干将。宋神宗对徐禧印象也不错。于是就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军事经验徐禧就以给事中的身份来到前线领军,他的官职在三人中最低,但权力最大,因为他是钦差大臣,背后站着宋神宗。

因此主帅沈括对他言听计从,毕恭毕敬;至于种谔等武将,给他提鞋都不够格。这是大宋职业军官的悲哀和不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军事发烧友,是个资深军事爱好者,没有任何实战化经验,这样的人又如何指挥打仗,虽然在此之前他从来没当过一天兵,可他有迷之自信,认为自己是韩信复生,诸葛再世。根据宋神宗最初的军事部署,与西夏的交战打的消耗战,积小胜为大胜,攻一地、修一城,蚕食西夏。

而徐禧来到前线后,种谔回汴梁汇报工作,徐禧趁机否定了之前所有的军事计划,在徐禧看来,这个方法不对,费时费力,还不讨好,要想灭夏,不知得等到猴年马月。而且一旦失利,十年全白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还别说,徐禧这个想法是正确的,切中了宋军在宋夏战争中的弊端,也算颇有见地。为此,徐禧提出了一个新的计划——在宋夏边境上,找到一个要地,造一座城,这样一来,进,可以成为桥头堡,大军可以随时攻西夏;退,则可以设重兵把守,让西夏进退不得。因为西夏必定会集结重兵攻夺此城,宋军就可以据城而守,消灭西夏有生力量。

徐禧选了一个叫永乐川的地方筑城,于是永乐城拔地而起。永乐城建好后不久,种谔从京城述职完毕,返回前线。当他得知宋朝大军即将驻守永乐城后,他马上知道坏事了。徐禧选定的永乐城地势险要,位处宋夏边境敏感处,确实可以引诱西夏来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问题是永乐城根本守不住,一切都白搭。至于原因就是缺水,这个原因无疑是致命的,种谔马上劝徐禧:“城之必败,败则死,拒节制亦死;死于此,犹愈于丧国师而沦异域也。”此言一出,徐禧杀心已动。不夸张的说,只要他一声令下,真的可以弄死不听话的种谔。徐禧想了想,仅仅将种谔撤职!就这样,种谔被徐禧赶出前线,驻守延州。种谔刚走,西夏三十万大军就到了,就是想要拔掉永乐城。

徐禧得知消息之后,对身边人说:“彼若大来,是吾立功取富贵之秋也。”可下面的人却没有信心,因为此时鄜延军的主力都跟沈括回到了后方的米脂城。永乐城里只有不到五千兵力,外加十多万民夫。永乐城主将赶紧向后方求援。接到求援信,徐禧马上就要率军进驻永乐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时候,鄜延军副将高永亨提出反对意见,他的意见和种谔高度一致。永乐城没有水源,压根就守不住,去了也是自取灭亡。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干掉提出问题的人。徐禧一声令下把高永亨下狱,而主帅沈括都一直默不作声。

很快,徐禧带着3万援兵到了永乐城,而对面西夏人是30万,以一敌十!但徐禧毫不在乎,此时驻守永乐城的是鄜延军大将曲珍,曲珍劝他别进城,你老人家就去后面指挥得了。而徐禧毅然决然地进城。进城之后,徐禧颁布了一道命令——儿郎们,以前军中奖赏方法以敌军首级论功,这样做显然是作死,很影响团结,大家往往为了抢死人脑袋,而不能专心杀敌,徐禧军令的意思就是,军功平等,砍多砍少都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命令一出,全军一片哗然。这显然是不知兵的二百五。

这时,鄜延军第三号大将高永能发现了一个战机——西夏人还没有列阵。机会难得,高永能马上请求趁西夏人立足未稳,赶紧出击,打他一个措手不及。而徐禧却不许,言道:“尔何知,王师不鼓不成列。”这是宋襄公转世。

徐禧“神”操作还在后面,徐禧宣布,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步兵必须得等骑兵冲锋三次才能上阵。当宋军生死一线,全军被围时,曲珍建议全军绕到无定河边,攻敌必救,争取最后一次胜利的机会,徐禧果断拒绝。最后时刻,宋军大败已成定局,曲珍建议他率军突围,徐禧再次拒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机会有如雨点一般朝徐禧打来,可都被徐禧神奇地躲避了。最终,永乐城失陷,3万多百战精锐的鄜延军将士,十多万无辜民夫,全都死在了永乐城。包括徐禧自己。战报传至开封,宋神宗心态崩了,临朝恸哭。他知道自己所做的努力一朝化为乌有,灭夏已成泡影,只好被迫与西夏议和。徐禧死不足惜,可惜的是那些普通的士兵。

宋神宗的失败,就是用人不当,再就是时机不对吗,压根不该打但朝廷强求不得不打的战争,所以失败也谈不上可惜,靠战术根本挽救不了战略错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