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施雯 通讯员 杨旭晓 王婷宇

5月22日,省级经开区——浙江余杭经济开发区挂牌亮相,浙江余杭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余杭经开区”)正式步入了以“余杭”为名的崭新发展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兴产业楼宇林立 余杭经开区供图

位于杭州余杭区仁和境内的余杭经开区,连接着G60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和城西科创大走廊,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杭州北门户和“城市客厅”。

这些年,随着一批批优质项目的落地生根,余杭经开区已逐步形成以南方泵业、土星动力等为引领的新装备产业集群,以华光新材、和顺科技等为引领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杭州比亚迪、吉利晶能微电子等为引领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新装备,挑战极限

在地球南极-50℃的极寒环境下,如何让液体流动自如?

在人口稠密的都市,如何让液体爬上500米高楼的顶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未来工厂车间 余杭经开区供图

在先进装备制作业领域,余杭经开区内,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向“外”突围,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比如,瑞银电子收购德国一家上游仪表企业,从代加工关系转型为控股关系,同年,企业60%的产品远销海外。奥拓机电生产的连续式环保型高效螺旋卸船机,近年来远销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

2019年以来,余杭经开区招引了吉利晶能、卡涞科技等233个重点产业项目,引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15家、规上工业企业116家。去年,余杭经开区成功斩获了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优质培育服务园区”称号。

2023年,余杭经开区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9.94%,货物贸易出口额同比增长19.45%。

新能源,驰骋全球

波光粼粼的东苕溪畔,晚霞渲染着初夏蔚蓝的天空,一辆辆崭新的新能源汽车,从比亚迪的生产基地出厂,从余杭经开区走向海内外的广阔市场。

几年间,落户在此的杭州比亚迪新能源公交车,已驰骋在全球200多个城市的街头巷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苕溪畔的产业园区 余杭经开区供图

如今,杭州正在致力于推动数字产业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打造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支持重点赛道的发展。

余杭经开区也因此不断谋划,串珠成链、聚链成圈,确立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重点培育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的“一智三新”产业体系。

新材料,走进万家

发现问题,就是发现财富,解决问题,就是创造财富。

最早,碳纤维复合材料是用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像火箭整流罩,火箭筒体,还有导弹发射架筒体。

这种尖端领域的技术材料,从余杭经开区走进千家万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发区鸟瞰图 余杭经开区供图

比如,卡涞科技在余杭经开区落地发展仅4年,目前市售主流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电池箱体,都是用碳纤维材料打造的,而生产方几乎都是这家年轻企业。

全球排名前三的液化石油气瓶企业——余杭獐山钢瓶厂,用碳纤维制造燃气瓶,让原本笨重钢瓶“瘦身”,还提高了安全性能。

厂里的中试车间,有条年产30万个复合气瓶的流水线正在忙碌运转,以满足海内外市场的需求。在复合材料气瓶的国产化道路上,獐山钢瓶厂也成为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还有30年前,就在余杭创业的杭州姑娘金李梅,她创办的“华光钎焊”,为曾经被国外垄断的钎焊材料,打开了中国制造的大门,并在国际市场,逐渐掌握话语权。近年来,团队还突破技术瓶颈,研发钛和不锈钢焊接解决方案,成功应用在我国航空航天领域。

产与城,深度融合

推动经济发展,注重产城融合。

如今的余杭经开区,依托东苕溪优美的自然环境,精心打造了长达12公里的滨水游步道,以及占地75万平米的智荟动力公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苕溪风光与绿道公园 余杭经开区供图

去年,余杭区首个人才专项租赁住房—荼锦公寓投入使用,集商业、酒店于一体的芳正国际广场已进入试运营阶段。

如今,地铁10号线二期、三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建成后,余杭经开区将实现与西湖、黄龙等区块的快速联通。同时,开发区家门口的“仁和北站”还将实现杭德市域铁路贯通,进一步加快仁和片区、杭州主城与德清城区之间的一体化发展。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放大‘杭州北门户’区位优势,虹吸优质项目,打造余杭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以及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名片。”余杭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