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和济南后,急欲打通津浦线,夺取徐州,以取道郑州南下,攻取武汉。

12月下旬,占领南京的日军第十三师团渡江攻六合、滁县,沿津浦线北犯,攻掠明光、蚌埠等地,并试图直趋徐州。

守卫在津浦线南段的国民党第十一集团军李品仙部、第二十一集团军廖磊部及51军于学忠部,利用既设阵地,在空军支援下,节节予敌阻击,将津浦线南端截成几段,与日军相持于淮河一线。

在李宗仁的指挥下,桂军李品仙部在明光一带与日军展开拼死血战,经过两个月的顽强阻击,日军被阻于淮河南岸,无法北上。

后来,李宗仁曾在其回忆录中写道:“从津浦线南北夹击徐州的敌军,一阻于明光, 再挫于临沂,三阻于滕县,最后至台儿庄决战。”

李宗仁将池淮阻击战视作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其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池河阻击战到底有多激烈?两个多月的阻击为后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取得大胜提供了哪些条件?

池河阻击战

1937年12月中旬,日军第十三师团自镇江、南京、芜湖渡江沿津浦线北上,与津浦线北段日军遥相呼应,准备一举攻下徐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军攻克南京)

自南京失陷后,国民党军全部撤往了浙江、安徽等地,致使淮河一带兵力空虚。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李宗仁积极调兵遣将,制定作战计划:第五战区主力在津浦线一带陈兵,阻击北上日军于淮河南岸。

随后,李宗仁将驻防海原的李品仙第十一集团军调集至津浦线南段的明光地区,与于学忠等部组成淮南兵团,负责阻击津浦线南段的日军。

在津浦线南段阻击日军的部队大部分是李宗仁的桂系。

这些部队的士兵大部分来自广西农村,忠厚淳朴,在李品仙的亲自调训下,不仅战斗力较强,而且风纪良好。

所以开赴抗日前线后,士兵们与当地人民之间形成了友善和谐的关系,为日后发动民众,军民合作共同抗击日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李宗仁的部署,李品仙对参加津浦线南段阻击日军的作战部队作了相应部署:于学忠的51军沿淮河北岸构筑防御阵地,并抽调部分兵力在南岸的蚌埠阻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学忠)

31军主力部队在凤阳、红心铺一带构筑工事,由此从侧面对沿铁路线北进的敌军实施攻击,将敌分割为数段后分别予以歼灭。

做完这些部署后,李品仙亲自到沿路各县视察,宣传抗日,号召当地民众与军队共同抗日。

1938年1月上旬,日军第十三师团开始从滁县沿津浦线向北进击,在张八岭附近遭到了31军的顽强阻击。31军驻守在明光以南地区,占据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势,由于此地湖泊山丘众多,日军机械化部队很难发挥其威力。

日军第十一师团北上遇阻后,立即从南京调集援军及坦克等重武器,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国军各部奋起抵抗。双方损失都很大,李宗仁立即命令31军停止阻击日军,向西撤退,将津浦路正面让开,但仍保留随时出击的可能性。

1月17日,日军占领明光。刘士毅的31军按令退守至池河东西两岸的梁家山和池河镇等地,与进至铁路西侧珠龙桥的日军形成对峙。

池河镇位于津浦路西侧,距离明光大约27公里,东面山地连绵,西面为起伏较缓的小高地,村路密集,道路纵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士毅)

池河在津浦线西侧由南向北穿过铁路,最终流入与洪泽湖相通的女儿湖。

国民党在池河两岸部署了很多兵力,不仅可以阻挡日军向北进军,还可以对由铁道线正面袭击的敌军构成重大威胁,是敌人不敢冒险由明光继续向临淮关进攻。

因此,池河一战,已不可避免。

1月23日,日军增援部队陆续抵达,连续数天对中国守军阵地展开猛烈炮轰,同时冒着大雪兵分三路强渡池河:一路在明光对岸的梁家山、马家岗;一路在三河集;一路则由珠龙桥攻池河镇。

中国守军将士大部分为南方人,非常不适应在严寒大雪天气下作战,但是战士们以高昂的抗日热情奋勇杀敌,击退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

从25日起,池河一带的战事越来越激烈,敌军2000多人向我守军梁家山一带阵地发起了猛烈炮击,步兵则在机枪的掩护下在黄昏时分开始强行渡河,驻守此地的809团全体官兵奋起还击,将渡河之敌尽数歼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宗仁)

26日下午14时,日军敌机和大炮联合展开进攻。日军先是以10余架飞机对池河西岸我守军阵地展开狂轰滥炸,在敌人密集的炮火袭击下,我守军阵地工事破坏殆尽,炮火停息后,日军兵分三路同时渡河,一度攻破西岸阵地。

我守军824团虽处劣势,仍浴血奋战,与渡河日军展开多达十几次肉搏,最终于次日在809团协助下,收复了阵地。

与此同时,日军在三河集至池河镇一带展开进攻,战斗相当激烈。

28日,此前被我守军在西街一带击溃的日军转而由马家岗、七里河等地发动进攻,同样遭遇重创。

次日下午14时,日军再次由西街渡口强渡池河,在日军敌机和重炮的联合轰炸下,我守军阵地防御工事已毁坏殆尽,而且第405旅因连日遭遇苦战,战士们极为疲惫,加上伤亡过重,不得已由梁家山向五里墩阵地撤退。

日军以1000余人渡河,占领梁家山阵地后继续向五里墩发动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渡河作战的日军)

战至下午17时,大王山东北部又有五六百日军向我守军右翼展开迂回,与此同时,铁路以北也出现了千余名敌军,由左翼运动,企图将我五里墩阵地团团包围。

此时,李宗仁已经将全部预备队悉数派上了战场,战士们在内困不堪、外无救援的艰难情况下,仍然顽强阻击。坚持至黄昏时分,我守军才在夜色的掩护下摆脱了敌军的包围,逐次转移至其他阵地。

29日当天,集结在池河镇一带的日军已增至两三千人,这股敌人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向国军阵地发起攻击,激战半日后412旅终因伤亡过大而放弃抵抗,向池河镇西岸转移。

次日,日军对马家岗、三河集一线担任阻击任务的第138师形成了包围态势,138师被迫放弃了东岸阵地,向桑家涧阵地撤退。

第131师奉命在老人仓等地设下埋伏,阻击日军,最终以十倍于敌的伤亡足足坚守了两天之久,很好地掩护了其他部队向西撤退。

从24日战斗打响,历时7天7夜的池河阻击战,我守军以伤亡过半的代价击毙日军近2000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池河阻击战中的日军)

至此,池河阻击战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