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建国初期鼎鼎大名的司令员,人们也许会想到陈赓、徐向前,而在19个兵团司令员中,有18位都在开国初期授予了上将军衔。

其中,程子华成为了一颗遗珠,他战功赫赫,却是这些人里唯一没有被授予军衔的人,因此也被称为“无衔将军”。

程子华虽然没有获得中央所授予的军衔,但他是一员战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冀中战场离不开他的身影。

程子华究竟是何等人物,究竟是什么原因才导致他满身功勋却无军衔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弃笔从戎

1905年,程子华出生于山西解县。

程子华的家庭和别人不同,原本程子华姓苏,是苏家的第四个儿子,但程子华母亲的妹妹并无子嗣,出于姐妹情深,程子华母亲便将程子华过继给了姨母,和姨夫同一个姓氏——程姓。

尽管程子华从小生活在姨母家,姨母对他却视如己出,十分疼爱,就算家里条件一般,她还是保证了程子华的教育资源。

养母主要在家里做一些针线活来维持生计,艰苦的生活也让程子华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7岁时,程子华进入私塾学习,长大后,他考进模范国民小学进一步学习国文、数学等基础课程。

程子华从小就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孩子,只要他打定主意,几乎无人可以动摇他的想法,在学习过程中,程子华也越来越了解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理想和目标。

所以当养母向他提出,家里实在没有能力支付他的上学费用,需要程子华退学帮家里做生意的时候,程子华一下就拒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当学徒就是受尽别人的剥削,那为什么要牺牲自己的大好前途呢?

但养母确实没有说谎,家里的经济条件实在是太差了,根本无法保证程子华顺利完成学业,正在这时,山西省省长阎锡山在全省范围建立了贫民高级小学。

这让程子华心里十分激动,阎锡山为了让更多的贫民子弟可以有书读特地面向他们建立了这所小学,程子华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上这所学校。

经过不懈的努力,程子华顺利进入第三贫民高级小学继续学习,此时的程子华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教育机会。

1919年,五四运动的狂潮刮到了山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程子华此时虽然年纪尚幼,但还是听闻了许多关于五四运动的故事,热血沸腾的革命故事大大鼓舞程子华的内心,渐渐地,他也萌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

1922年,他考进了山西太原国民师范学校,之后又进入进山中学学习。

程子华在学校里可算得上是小有名气的风云人物,不仅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还组织在学校积极宣传进步思想,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纪秀川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的局面混乱不堪,程子华已经开始意识到,改良不是解决当前局面的良方,只有革命的手段才能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的程子华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加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接受正规严格的教训,正式成为一名军人。

夏斗寅叛乱时,他被编入中央独立师上前线参加战斗,在汪精卫叛变革命后,武汉军校学生提前毕业,他被安排在张发奎部队中的教导团。

广州起义爆发后,程子华跟随部队参加起义,但过程并不顺利,无奈之下,程子华只能回到山西老家等待机会。

随后,程子华担任过红35军的团长,独立第3师师长,红5军团第14军师政委、师长,红22师师长等重要职位,在战场上他奋勇杀敌,指挥有方,为解放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程子华不仅从事战地动员工作,还组织和率领战地动员委员会建立的抗日武装参加战斗。

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他就指挥队伍参加了多次战斗,剿灭敌人的数目也相当可观。

1938年8月,程子华作为八路军第3纵队和冀中军区政委,死死守住了纪中这个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

当时中央对冀中管理十分重视,派出一些红军的得力干将去指导管理,程子华就是其中一个,他刚到冀中的“第一把火”,就是根据八路军总部发布的整军训令,严抓军纪,肃清队伍的不良风气。

在他的指导和带领下,冀中的主力兵团初见雏形,战斗力也较之前大大提高,到1940年初秋,冀中部队已经几乎全部完成了正规化的各项工作,成长为一支成熟的部队,在抗日战场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使部队经受了反“扫荡”的锻炼和考验,成为冀中抗日战场的劲旅。

1943年9月,程子华和其余将领一起指挥晋察冀的军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反扫荡,一共作战3300多次,击毙了日军9400多人,一度攻入保定等13座城镇。

程子华主政晋察冀分局和军区期间,还率领广大军民冲破日伪的经济封锁,采取许多有效的措施,例如发展当地的生产水平,改善军民生活,救济灾荒;他还对纺织副业十分上心,让边区的纺织市场活跃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斗争,程子华带领边区军民积极开展游击战争,程子华的军事领导才华在冀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但就算功勋卓越,程子华也不免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