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表明,主战坦克的时代不说是落下帷幕,起码也要开拓创新了,无论是谁来,在无人机满天飞的情况下纷纷折戟,这其中甚至包括美制

M1A1

“艾布拉姆斯”、德国豹

2A6

、英国“挑战者

2

”等,更别提乌克兰自己的主战坦克了,盾与矛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变迁范畴,现阶段显然是“矛”略胜一筹了,一味的加厚装甲显然不太现实,提升存活率不见得非要从“盾”本身入手,可以借助更为高效的机动性、信息化和隐身性能层面入手,起码世界各国的新型坦克方案里都是尽量向这一目标靠拢。

就在近期,一张照片显示,某个新型装甲车辆悄然现身,无人炮塔显得尤为显眼,是不是传闻中的第四代坦克?目前光看图片感觉不太对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图片来源见水印

其实很早之前我国就已传出在研发第四代主战坦克,甚至提及到了电磁装甲等新颖的概念,去年也是多个图片出现,而此次现身的新型装甲车辆是否是第四代还不太清楚,但从履带宽宽度而言,似乎更偏向步兵战车底盘上改进而来的突击车辆(自行突击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年曝光的视频截图里,出现了一款具备7对轮的新款主战坦克,其实也能看出履带宽度不大,和印象中的主战坦克相去甚远,反倒与此次现身的新型装甲车辆非常接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放大图片之后,就能清楚地看到一些细节,首先就是前端出现了两个开口,其中驾驶舱盖关闭着,而另一侧正好站着一个工人,看来前端设计类似俄罗斯T-14“阿玛塔”坦克,很自然了,其炮塔也偏向无人化,顺带一体,炮塔本身其实相当的低矮,这也是无人炮塔的优势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之前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发布了中国兵器第一研究院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宣传片中,就出现了某款“双人座、大屏幕”的主战坦克模拟座舱。

从这张截图能够看出诸多的细节,起码双人车组与此次曝光的装甲车辆完全一致了,乘员舱盖放大图片仔细看了看,确实是双人的,再仔细看模拟座舱屏幕里出现的炮管,是不是和此次曝光的车辆非常接近了?起码都是菱形切面。

那么之前曝光的这个模拟座舱还是具备很大的参考价值,左侧明显是驾驶员,安装有一个与

F1

赛车方向盘类似的,且集成了各种操纵按钮的驾驶盘,而在右侧则安装了类似游戏手柄的操作杆,不出意外就是火控系统与炮控系统操纵杆了,理论上这就应该是用于控制全车火力(包括主炮、遥控武器站)与防御(可能包括主被动防御系统)的车长席。整套系统按照“左机动、右火力”的原则设置,两名成员密切配合完成作战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炮塔后端巨大的隆起,不出意外就是和“阿玛塔”类似的车长观瞄系统、无人机枪融合式设计,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融入了更为强大的主动防御系统,鉴于现在反坦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与其无限制的加厚,不如在信息化层面和主动防御层面快速迭代提升。

另一个就是开始注重隐身层面的设计,首先注意的就是炮管,很明显出现了多面菱形的迹象,实际上仔细看车体部分,特别是前端,出现了切边处理,类似舰船那样在舰桥外壁设计出内倾的设计,实际上仔细观察无人炮塔,似乎也是大幅度的内倾设计。

综合下来,此次曝光的新型装甲车辆应该就是走得美军的那种“轻量化

信息化”路线,这种做法虽然极大地增强了坦克的战役与战术机动性,强化了车际“网络中心战”能力,不过其同样偏弱的装甲抵御能力让很多人怀疑其主战坦克的地位,直白点,这应该不是第四代主战坦克,特别是炮口的尺寸,也是明显偏细的感觉。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试验性质的版本,不是非常注重防护能力,但在整体态势感知、信息化和机型性这几个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展,通过高机动性和强悍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来探索新一代坦克的最终发展方向,当然这也仅仅是一家之言,万一这要是个外贸版,可就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