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段时间以来,因“狂飙兄弟”在连云港海鲜蔬菜直销市场购物的惊险遭遇,“鬼秤”问题进入公众视野。如何对其进行治理,各地都在探索和出招。最新贡献妙招的地方是四川乐山,当地规定:商户使用作弊秤,将被贴“黄牌”警告。此后就有两家使用“作弊秤”的商户被贴上了“黄牌”。对此,网友纷纷点赞,更有人留言呼吁:应全国推广。

商户使用“作弊秤”,无异于从消费者口袋里偷钱,自然为人所不齿。一般情况下,动歪脑筋的商户不敢太狠、缺斤少两太厉害,因为事后很容易露馅。从消费者的角度看,遇到不足秤的情况,只要不是太离谱,多数情况下也不太愿意再去找商户理论。吃了暗亏,大不了长点记性,用脚投票就是了。

可吃亏难免让人不悦,如果有个办法能治理缺斤少两,当然求之不得。

四川乐山的做法提供了一种解题思路。据涉事市场的负责人介绍,这次被贴“黄牌”的商户都很排斥,这说明起到了效果。有评论分析,这属于“声誉罚”,除了会带来直接的损失,背后的另外一个原理是人对面子的重视远重于物质。这个时候,人的耻感意识会发挥作用。

细究起来,利用贴“黄牌”的方式治理“鬼秤”,四川乐山并不是首创者,深圳、厦门、三亚、南宁等地都曾有类似的案例。但就事论事,乐山的做法在某些方面已经完成了超越:因为这些地方发“黄牌”的都是市场监管部门,但在乐山操盘的成了峨眉山市农贸市场行业协会,市场监管部门负责提供突击检查的结果,亦即贴牌依据。

乐山的这一举措好在哪呢?概而言之,自己人更容易管好自己人。农贸市场行业协会属于行业自律组织,可以实施内部监督。鉴于其与商户的利益关系更为紧密,由其出面实施某些措施,身份更为合适,“执法”成本更低,效果也会更好。具体来说,一是更加利于监督。可能有人担心“黄牌”上午贴了,下午就会被扯掉。就在市场内,农贸市场可以随时派人检查,掉了就重新贴,挡了就把它亮出来。二是威慑力更大,“黄牌”商户下次再犯,将被驱逐。当然,这个大概率在租赁合同中会有相应的约定。

除了贴“黄牌”,各地也不乏其他一些治理“鬼秤”的举措。比如,山东淄博一些海鲜交易市场,统一使用“智慧秤”,实时联网监控,商户无法自行调节,可以保证足斤足两。又如,甘肃兰州搞了一个“手机变砝码”的举措:消费者只需将手机放在检定合格的电子秤上,记录重量并由市场监管部门加贴克重标签,即可在购物时快速检测商家的电子秤是否准确。如果误差超过10克,即可初步判断商家是否用了“鬼秤”。

不过,这两种方法也各有优劣。淄博的做法看似完美,但成本应该不菲。兰州的做法虽然方便,但掏出手机求证,很容易被商户认为这是找茬,因为这天然代表不信任。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未必每一个人都愿意这样直接“冒犯”商家,也难保商户不气急败坏做出啥不智的举动来。

相比之下,对轻微的作弊行为贴“黄牌”是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成本没那么高,也一定程度上将商户和消费者的矛盾转化为了内部事务,也易于让商户心甘情愿接受。需要看到的是,贴“黄牌”只是呈现形式,由行业协会出面事先约定,通过利益手段对“鬼秤”进行治理,辅以市场监管部门常态化的检查,这才是贴“黄牌”能够奏效的关键。

文l胡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