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姮 通讯员 纪显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芳邻苑小区通过楼院自管委员会和小区党组织参与小区治理。

社区,是家的港湾,承载着居民的大事小情;邻里,是情的纽带,让居民从“陌邻”变“睦邻”。镇江路街道太平镇社区芳邻苑小区通过党组织成立自管会,将小区的邻里情纽带升级为长效治理机制,转化为小区治理实效,实现从单向的“网格管理”到双向的“居民共治”转变,破解小区治理中存在的疑难杂症。小区居民自治意识不断被激活,老楼院焕发新活力。

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小区

“买新车要到自管委员会登记车牌号”,这是芳邻苑小区居民口口相传的“约定”。芳邻苑小区位于镇江路街道太平镇社区南口路66-68号,自1992年建成起便没有物业管理,周边住户和商户的车辆在院内随意停放,外来人员随意进出,院内垃圾清扫不及时,产生的气味让楼上居民连连叫苦。居民们不仅没有了活动场地,进出小区的安全也失去了保障。今年3月初小区党总支成立后,将解决“停车”和“安全”这两个居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确定为楼院自管会党支部的“一号任务”。

为彻底解决车位管理问题,自管会党支部书记带领党员志愿者仅用半天时间便将小区内住户的车牌号登记在册。在等待闸机送货安装的空档期内,自管会支部书记主动担当起“人工ETC”,并且号召党员主动排出值班表,每天晚上巡查一遍小区,早晨四五点钟再起来巡查一遍,碰到小区外的车辆就挨个打电话通知。

3月中旬闸机启用后,小区党总支组织党员群众一起在院子里用水性漆划好停车线,并对整个院子进行大扫除。自此芳邻苑小区通过楼院自管委员会和小区党组织参与小区治理,终于摆脱以往“脏乱差”的形象,摇身变成为“典范小区”。

打造“邻”家园,共建“邻”文化

老邻居们都知道,芳邻苑小区还有一个“曾用名”叫“南口路66-68号院小区”,名字更换的背后,是一个暖心的故事。

小区一户居民艰难照顾着患病在床的爱人和上学的孩子,被高额的医疗费和学费压得透不过气来。小区党总支在得知情况后,立刻启动募捐,邻居们也主动在生活起居、柴米油盐等日常琐事上相互帮衬,更是帮助孩子联系了实习的岗位。

2019年,在业主会上,这位居民觉得“南口路66-68号院小区”这个名字太过冷冰冰了,提议改为“芳邻苑”,大家一拍即合,紧接着就搞了挂牌仪式,如今邻居们看见大门上这几个字心里都暖融融的。

“陌邻”和“睦邻”之间,隔着的正是邻里沟通的桥梁,小区党总支通过常态走访、动态联系,建立起“邻里记事本”,反馈居民诉求、化解居民矛盾21件,形成“大家的愁大家解、大家的忙大家帮”的温馨氛围,架起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实现了邻里之间真情升温,丰富了小区党建“睦邻”的深刻内涵。

社会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芳邻苑小区通过小区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居民自治,将各类党组织直管党员、流动党员、单位在职党员全部纳入小区管理体系,调动“红色合伙人”、双报到单位、志愿队伍等多元主体,资源精准投放到楼院,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