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根据天津政务网发布的通知,王中良已任天津城建大学校长,此前为天津城建大学副校长。王中良现为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民盟天津市委会副主委,曾任天津市十三届政协委员,十四届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与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中良,1970年11月生,山东省巨野县人,2001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日本国立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城建大学等单位工作。全日制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JSPS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

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地理科学类)、中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终身会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天津市地理学会第七届理事长等,担任农业农村部产地环境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农业环境与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是多个期刊的编委或主编。曾获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等。

他主要从事区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迁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是国内较早开展水体微量稀土元素研究和国际上较早开展放射性核素钚的同位素测定和研究的学者之一。先后对西太平洋、赤道太平洋、印度洋、密可罗尼西亚联邦、关岛、夏威夷、中国东海、长江流域、天津海岸带及滨海湿地等进行野外科学考察和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重大及重点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论著300余篇/部,先后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奖、教学成果奖多项。

代表性科研成果包括:(1)根据研究推断出西太平洋、中国东海和日本沿海地区远超地表平均值的人类活动释放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来自美国在北太平洋马绍尔群岛进行的核爆试验,推翻了先前由日本和中国台湾学者提出的主要来自中国核试验的观点,受到广泛报道。(2)研究得出了赤道太平洋表层水体的陆源物质主要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岛屿风化输出,而其深层海水的陆源物质主要来自南极地区中层水体循环的基本观点,为国际大洋物质环流研究和大洋渔业生产提供了科学资料。(3)对天津海岸带及滨海湿地的研究,评估了天津水土系统碳库在区域碳平衡及温室气体计量中的功能与作用,以及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对天津地表环境演变的影响及相关灾害风险评估,确立了基于同位素示踪以及遥感技术的天津湿地变迁机理与驱动因素,为天津生态环境保护、功能恢复、资源利用等以及美丽天津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天津城建大学是天津市属本科高等学校,始建于1978年,为天津大学第四分校,1979年更名为天津大学建筑分校,2013年更为现名。学校1978年建校伊始就招收本科生,学校以“发展城市科学,培育建设人才”为办学宗旨,在服务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立足城建、紧贴行业、德能并举、培养适任敬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办学特色。

(以上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主要素材来源于津云、中国团结报、今日头条、天津城建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官网等)

信息来源:民盟天津市委会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