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袁绍在《三国演义》中,多为负面形象,用曹操的话来说,便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原话出自曹操、刘备的煮酒论英雄,罗贯中改编自《三国志》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我曾说过,这话不过是曹操的自我吹嘘,曹操自己都不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若袁绍真的“不足数”,官渡之战前,曹操还用愁得头发都快薅光了?当初迎天子入许昌,曹操领了大将军一职。被袁绍知道了,对方表示:本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曹操乖乖将大将军印送往河北。

袁绍在官渡输了,因为失败,所以郭嘉、荀彧等人对袁绍的评价坐实了。我们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不过说说而已,输了便是输了。曹操若输了,他的评价或许便是“多疑”和“猜忌”了吧。

英雄这个词既广泛又随便,貌似随便扯出个历史人物,都能与英雄二字拉上关系。曹操是英雄,刘备是英雄,吕布是英雄等等,好多的英雄!“英雄”多了,也就不值钱了。袁绍也算一个英雄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权力变换的关键时刻,袁绍建议何进先诛杀宦官,这份果断比别人强上不少。何进被杀,袁绍、袁术兄弟站出来,率兵消灭宦官,若让宦官拖延片刻,这些士兵不一定还敢反抗诸位常侍,毕竟常侍后面站的是太后、皇帝。

袁绍、袁术俩人在东汉末年的混乱中分到一杯羹,固然与袁氏子弟的身份有关,可也离不开二人的才能。袁氏子弟十几人,袁绍、袁术都不是嫡长子,凭什么他俩冒头?敢于抓住机遇,才能顺势而为,二袁便是那顺风而起的人。

眼看在洛阳难有作为,袁绍果断出走,去地方上碰一碰运气。明知道自家叔父等族人仍在洛阳,袁绍一点不顾忌,毅然举兵反董,这份狠辣就有了乱世争雄的“资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绍四世三公子弟的身份,在出走河北后发挥了威力,天下英才都奔向袁绍。荀彧先去找的袁绍,郭嘉同样如此,曹操只是他俩的“备胎”。除了人才扎堆,袁氏的名声威望才是乱世中的重武器。

冀州韩馥让袁绍一吓,惶惶让出了冀州,亲迎袁绍入主河北。曹操好不容易拿下个兖州,转眼被陈宫卖了,孤零零地剩下三座城池,这就是差距。人与人哪有什么公平可言。

冀州算是白捡吧,并州、幽州、青州可都是袁绍一点点拿下来的。公孙瓒、张燕、黑山众、黄巾军、臧洪等,大大小小的势力可没那么容易摆平的。若袁绍是个草包,能率先坐拥四州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袁绍没有抢先一步“奉天子以令不臣”,输在大义上。袁绍与曹操不同,他有天下闻名的名望,不需要借助汉天子的名义,换句话说,袁氏的名声或许比汉天子的名声还要大。

曹操是阉宦之后,他即使有名声也不是什么好名声,所以曹操才需要汉家大义,来弥补自身不足。

曹操需要奉天子,袁绍不需要。袁氏的名望来自于大汉天子,刘协若到了河北,袁绍怎么面对他?虽说大家都是为了灭亡大汉,建立自己的政权,面子上还是要装一装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奉天子以令不臣”对袁绍弊大于利。官渡之战若袁绍赢了,刘协的下场可能就是“卒于曹操之手”。曹操用一生的功绩与威望,才给曹丕换来“禅让”的机会,袁绍却用不了那么久,统一河北后,袁绍就敢称帝。

袁术在汉朝未灭的情况下称帝,也是源于对自身袁氏身份的盲目自信,这是他做的最蠢的事。他的行为,只是坐实乱臣贼子的身份,令他在接下来的争霸中举步维艰。有些事,做得说不得。有些事,说得做不得。

袁绍与曹操对峙官渡,大将颜良、文丑先后被曹操斩杀,对袁绍大军产生一些影响。袁氏以极大的优势攻打曹操,己方反而先后失去大将,真能打赢曹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曹操的军事素质,袁绍内部势力倾轧,是袁绍失败最大的原因。许攸投降曹操,袁绍暴露了粮储地乌巢。曹操的一把火,不仅烧掉了袁绍的粮草,也烧掉了袁绍统一河北的梦。

张郃、高览在军队完好无损的情况下率众投降,若不是没别的办法,他俩用做得如此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