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22年,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带领各方达成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及一揽子配套政策措施,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新蓝图。

今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宣布的口号比往年更简洁有力,叫做“Be part of the Plan”,官方解释“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

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上,我国是如何参与的呢?

举一个见微知著的例子: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河南信阳罗山县是唯一受到邀请参会的中国县级单位。

河南信阳罗山县内的董寨保护区是国内第一个引入朱鹮(Nipponia nippon)、野化放归的试验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央视新闻

1981年,朱鹮仅有7只。由于种群数量少、分布区狭窄,被IUCN 评估为极危物种。

经过多年的保护,朱鹮种群数量不断增加,2000 年被IUCN 列为濒危物种;此后朱鹮种群数量进一步稳定增长、分布区范围不断扩大,2012 年野生种群的种群数量为1100~1200 只。

多个人工繁育场所形成了规模化的人工繁育种群,并在浙江、河南等地成功开展了再引入,成为我国濒危鸟类保护成效的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中国生物志库

与之类似的还有高原特有物种的繁育和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央视新闻

近期,对极危物种、我国甚至是江西婺源特有种蓝冠噪鹛的种群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详情可点击标题查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中国科学杂志社

这些成效看似都是科研、保育工作者的成果,我们普通人好像并参与不到“生物多样性”保护里去。但现实是,野生动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

在北京很多小区已经有黄鼬Mustela sibirica的观测记录,在上海的小区内也有成群结队的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出没,对待这些野生朋友,我们的“保护”就是“四不”:不害怕、不接触、不投喂、不伤害,和谐共处,是我家也是你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中国生物志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央视新闻

更多更有趣的物种知识,

欢迎持续关注赛拉艾芙公众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