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老城区居住人口密度大,内街巷较狭窄,垃圾分类工作推进难度大。为破解这一难题,越秀、荔湾、海珠等老城区通过推出“摇铃服务”+“积分兑换”活动、实施“技防”+“人防”模式、改造提升投放点等方式,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

荔湾西关大屋社区:

“摇铃服务”+“积分兑换”提高分类积极性

“叮铃铃……”听到熟悉的铜铃声,荔湾区西关大屋社区居民刘大姐来到楼下的“垃圾分类公交站”,将提前分好类的垃圾投入收运车上的垃圾桶。完成收运后,垃圾分类指导员又开着收运车继续前往下一个站点。

据了解,因西关大屋社区楼栋间隙密、内街巷狭窄,垃圾分类投放点难以全方位覆盖,加之社区内年迈独居老人较多,自行到垃圾分类投放点扔垃圾较为困难,西关大屋社区推出“摇铃收运、定时投放”的生活垃圾分类及收运新模式。在逢源正街等5条居民密集居住的小巷设置站点,覆盖约1200户居民,工作人员分早、中、晚三个时段将分类收运车定时开到“垃圾分类公交站”,以摇铃的方式提醒居民到点投放。这一工作模式实现了垃圾分类定时投放、定人指导、定点管理,破解了老旧街区垃圾分类“布桶难”问题。

同时,西关大屋社区推出“积分兑换”服务,以家庭为单位,实施“一户一卡”制度。居民在设定时间段内正确分类投放垃圾,便可获取相应积分,每月15日、30日可到社区居委会用积分兑换礼品。通过“以分换物”的方式,西关大屋社区鼓励居民常态化参与垃圾分类,让居民在实践中意识到“变废为宝”的益处,推动居民养成分类投放好习惯。

“以前社区居民对于垃圾处理就是随意丢弃,根本没有分类意识。现在有垃圾分类‘摇铃服务’,我们都会主动到站点参与分类,以往街巷大包小包垃圾的现象不见了,社区整体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社区居民刘大姐高兴地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珠南华西街:

“技防”+“人防”实现智能化管理

为破解垃圾落地、收运不及时导致环境脏乱差难题,海珠区南华西街道搭建信息化平台,实施“技防”+“人防”模式促进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我们借助科技手段,对投放点位进行智能化、便利化、清洁化改造提升,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精细管理。”南华西街有关负责人介绍。南华西街在辖内79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全覆盖安装智能AI摄像头,启用高清智慧监控系统,对垃圾分类实时情况、投放点位日常管养、市容环境卫生秩序等实施全方位、智能化的监控。

“我们在听到自己负责的保洁区域预警后,就会立刻前往进行清理,减少垃圾溢出的情况,尽可能保持垃圾分类投放点干净整洁。”南华西街环卫工人张大哥说。据了解,高清智慧监控系统采用智能算法,对现场采集到的数据、图像等信息进行分析比对。一旦出现垃圾落地、垃圾箱溢满等情况,便会在管理后台自动预警,后台管理人员会第一时间通知附近的环卫工人或者机动巡查人员前往对应的垃圾投放点进行处理,大幅提升垃圾清运响应速度。

同时,南华西街建立环境卫生巡查机制,在每天9点至21点之间,每隔一小时对各个垃圾分类投放点进行巡查,并安排专人守点站岗,引导居民规范投放垃圾。“以前时不时会在地上看到垃圾,自从有了监控,垃圾分类投放点干净很多,我们不需要刻意绕开投放点走了。”南华西街居民李女士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越秀筑南社区

改造投放点提升分类体验

走进越秀区白云街筑南社区,一个造型别致的垃圾分类投放点让人眼前一亮。独特的卡通火车造型、明亮鲜艳的色彩、全封闭的厢房式结构,筑南直街4号厢房式投放点已成为社区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也是筑南社区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一个注脚。

据介绍,筑南社区垃圾分类投放点的设置由于邻避效应经常引起居民投诉,且开放式投放点没有围挡,投放点管理一度成为难题。为此,白云街垃圾分类专班多次上门调研,充分听取民意,合理规划点位,结合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将筑南直街原来的两个垃圾投放点位合并为一个厢房式投放点,并进行全面升级。新的厢房式投放点不仅具备洗手、照明、排水、遮雨、硬底五要素,还引入智能化设备,具有语音提示和投放口感应自动打开等功能,提升投放点的便捷性和科技感,改善居民的使用体验。同时,投放点还融入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元素,通过卡通风格的外观设计吸引更多儿童关注和参与,做到“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

厢房式投放点建成后,街道垃圾分类专班定期上门回访,了解周边居民意见。社区居民王大姐表示:“我以前担心投放点离得太近、会有点臭,你们管得很好,不臭!但又有了新问题,智能设备声音还是有点大,晚上就显得比较吵。”居民黄伯表示:“建议增加排风系统,加快空气流通……”专班第一时间根据居民意见改进厢房式投放点,如调整投放点设备音量、改善排风系统、调整智能开关系统等,赢得周边居民一致好评,推动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再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讯员:成广聚 祝琴 冯华锋 宋丽君 胡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