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渔民“硬闯”黄岩岛闹剧落幕了,但南海相关问题还远远没有结束。

近日,《环球时报》公布了一组菲律宾船只在仁爱礁“坐滩”的影像,从中可以看到,“坐滩”船只不管是内部设施还是外部舰体,都腐蚀得极其严重,多个地方都出现了破损漏洞,涂漆更是大面积脱落,锈水直接流入海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么一条锈迹斑斑的破船,菲律宾军方人员居然坐在上面捕鱼,其产生的各种生活垃圾和废物摆满了甲板,甚至还有人站在上面公然向海里排泄,这个画面光是想想就知道有多恶心。

另外一段拍摄于今年年初的视频则显示,菲方军人不仅在甲板上焚烧垃圾,还把生活废水倾倒在海水里,与背景中仁爱礁的碧海蓝天形成鲜明对比。

为了更长久地破坏周边生态环境,菲律宾军方不但不将其拖走,反而多次偷偷运送建筑材料,试图加固船只,但每次都被中国海警识破,并坚决阻止。

众所周知,在海上行驶的船只,即使出现涂漆掉落或污水泄漏,也会在活动过程中被海水不断稀释,危害相对较小。但如果长期“坐滩”在一个地方不动,毒素都集中在一个位置,就会对海洋生物造成不可逆转的污染,时间久了可能会通过食物链进入到人体,而菲方这条破船已经在仁爱礁“坐滩”25年之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只是船只“坐滩”,菲律宾渔民的滥捕滥捞也对南海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最大的海鲜市场,汇集了各种各样的当地特色海鲜,吸引着各国游客前来打卡。这里不仅有东星斑、锦绣龙虾、南海石斑鱼等名贵品种,就连苏眉鱼这种珍稀动物也能买到,只是不摆在明面上售卖,得私下和老板沟通。

苏眉鱼是世界上现存的体型最大的珊瑚鱼,数量仅剩不到10万条,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列出10种濒危生物之一,在我国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非法捕捞或交易是违法的,最高可判处10年以下有期徒刑,人送外号“牢饭鱼”。

但在监管缺失的菲律宾,苏眉鱼却成为渔民牟取暴利的工具。一般来说,菲律宾渔民的月收入普遍在3000比索之间,折合人民币不到400元,而一斤苏眉鱼的售价却高达5500比索,将近他们月收入的2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偷鸡摸狗的交易模式不仅限于苏眉鱼,南海的任何一种珍稀物种都可以在菲律宾黑市上找到,比如被我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砗磲。只要找黑市商人下单,他们就会按照顾客需求去采集,而靠近南海的巴拉望岛就是菲律宾的主要砗磲储存点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珍稀物种在菲律宾也是禁止售卖的,但因为该国法律监管的缺失和执法能力的不足,导致渔民们肆无忌惮地捕捞采集,对南海生态的破坏极其严重。

原因在于,这种观赏类海洋物种很难通过垂钓或是撒网来捕捞,更多的是使用氰化物让鱼类中毒失去行动力,从而便于捕捉。但氰化物大家也都知道,毒性极高,人吃进去一点都难逃一劫,对海底的珊瑚群无疑是毁灭性打击。

此外,一些菲律宾渔民还会用炸药炸鱼,现在知道为什么网友把菲律宾跳水队称为“炸鱼队”了吧,跳下去水花四溅的景象,和渔民炸鱼的场景如出一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这也不能全怪渔民,他们也要生存,而且很多人对于海洋保护没有明确的认知,虽然知道捕捞珍稀鱼类不对,却并不清楚会给海洋生态带来多大的危害,归根结底还是菲律宾政府监管不力。

再加上菲律宾政府不关心渔民生计,帮助他们升级捕捞技术,导致其只能通过最原始最野蛮的手段捕捞,和对岸的中国渔民井然有序的捕捞作业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尽管如此,一些美西方的研究机构出于政治利益,竟然把菲律宾渔民的所作所为安到中国渔民身上,公然颠倒黑白,甚至把南海珊瑚礁白化也归咎于中国,全然不顾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的客观影响。

讽刺的是,气候变化直接和碳排放相关,而美国自从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后,至今仍拒绝签署气候协议,贼喊捉贼这一套算是被他们玩明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洋生态是互相连通的,光靠中方保护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南海域内国家一同努力。只可惜,中菲双方此前对于保护珍稀物种的努力,没能在这届菲律宾政府期间得到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