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踢爆了学术圈又一大高端腐败局,一些“领导、专家”的学术地位居然是拿钱换来的,只要花300~800万元,就能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换取功名利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看来,此前揭露的教授,甚至企业领导买个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头衔与高端学术圈腐败之人给国家造成的浪费损失相比,还算是有良心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来自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34岁博士田政,4月20日接受了欧洲自然科学院‘授勋’,据说是全世界唯一的90后院士。吊诡的是,欧洲自然科学院的‘领导们’今年至少向30位中国教授、校长或企业老板授予院士头衔。让外界质疑这个头衔的含金量,媒体也集体敲打这家名不见经传的机构。”

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购买价码是40~80万元/个,这个头衔,乍一看是含金量十足,多家欧洲知名组织站场,场面摆的又大,如今,真相大白,这个头衔就是花钱买的,而且可以不问资质,随便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方面,“外国院士”能满足一些人对头衔的期待和追捧。另一方面,获得“外国院士”的头衔有助于争取到一些资源和项目。

由于评选上我国两院院士的难度很大,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就将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等作为了项目申报的条件之一。

有心人士统计,中国的水院士已有133个,他们要瑟瑟发抖、夜不能寐了。

《南方周末》也实锤,院士头衔是野鸡、山寨、水货,是今年学术界的最大丑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调查显示,“欧洲自然科学院”竟然是由6名俄罗斯人在德国注册的民办公司,而其注册地甚至已经“永久停业”了。

这还没完,饶毅在其个人公众号中发表了一篇题为《寓言一则,老师,您太极端了》的文章,直指学界腐败,令人触目惊心!

饶毅透露:“国际几大刊物,论文是可以购买的。如果A给C300到800万人民币,B就可以保证C是审稿人,而C就保证接受A的稿件。”

饶毅的揭露,更加震撼,撕开了学术界最后的遮羞布。

学术腐败在世界早就是公开的秘密,只是瞒了老百姓而已。据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透露,2021年以来,有超1.7万篇中国论文被国际撤稿,其中医学界是重灾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财新网报道,2023年,中国作者撤稿篇数达4836篇,撤稿比例高达全球撤稿的75%。国学者SCI论文撤稿的四大主要原因是:数据不可靠、同行评议造假、由“论文工厂”伪造和抄袭。

一、 数据不可靠。

是指在研究论文中,作者故意篡改或伪造实验数据图片,以达到误导读者或者增加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图片造假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行为:

修改图片中的数据或结果,以使得结果看起来更加有利或者显著;使用Photoshop或其他图像处理软件对图片进行篡改;在实验中刻意选择特定的数据或者图片,忽略掉不符合预期的结果,误导读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 同行评议造假。

同行评议是学术刊物普遍采用的一种论文评审制度。一般由刊物编辑邀请论文所涉领域的学者评价论文质量,主编参考评审结果决定是否刊发。这一制度意在确保论文“开诚布公”,保证研究足够真实、有分量。

造假者或是提供伪专家名单,或是提供真专家的假邮箱。如果期刊选择他们作为审稿人,会得到一份热情洋溢的正面评议回执,从而“助推”论文发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 “论文工厂”伪造和抄袭。

论文代写的需求旺盛,也衍生出了一条灰色产业链:论文工厂。论文工厂出产的论文逐年增多,到2014年已达每年百篇以上,2018年后更是到了千篇以上。

SCI论文中,医院是发表论文工厂论文的重灾区,占67.5%。更丢人现眼的是,全球医院发表的SCI 论文,产自工厂论文的,几乎全部来自中国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论文屡禁不绝,原因有两个:

一是成本低。做一次实验,需要的时间和精力无法计算,要经历无数次失败。造假却只需要换个图,P个数据,就可以蒙混过关。

二是收益高。学术成果是硬通货,尤其是发表在世界级顶刊上,作者的身价随之倍增,为本人带来无穷好处,足以让人昧着良心造假。

饶毅说,花个三百到八百万,如果有个三四篇,以后杰青、长江、院士接踵而来,此后掌握的资源肯定何止百万、千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牛皮吹得有多风光,潮水褪去后就会有多尴尬。就像水院士被揭一样,他们恨不得将所有的公开信息全部删除,照片全部下架,最好没人知道。

买水货论文的,也会如此恐慌吗?估计不会,因为,他们的通过水论文的金字招牌,早已位居高位,面对潮水般的谴责、怒骂,他们大可翘起二郎腿:够胆你就真名实姓挖几个出来啊?瞧把你能的。

学术造假,兹事体大,事关国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