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过后,行走在河南省渑池县广袤田野,经“歇”冬的农田,攒足了劲,滋养着栽下的烟苗、辣椒苗、红薯苗……农田添绿,孕育着一年“丰”景。

“杨大池村今年种植小麦1100多亩、烟叶700多亩、红薯300多亩、辣椒800多亩……产业蓬勃兴起,群众致富大有可为。”在该县天池镇杨大池村,党支部书记曹花军用一连串数字介绍着产业发展。

过去,这个村农业经济不景气,群众发展致富信心不足,自从有了支柱产业,一切都在悄无声息地变化着……

“地还是那块地,效益却翻了番”

过去: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村里基础设施差,产业没规划,耕地少打粮……

现在:新建10座烤烟电烤房、3座育苗棚,修建了饮水工程,村集体经济实现纯收入20多万元。

“完工啦……”4月30日晚上7点半,杨大池村监委会主任杨东岳给曹花军打了一通电话,兴奋地汇报了村集体150亩烟叶移栽结束的消息。

4月底全面完成烟叶移栽,是今年渑池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烟叶移栽适时前移的生产技术措施之一。

“过去俺们村是有名的‘空落村’,1600口人的村子,留守的仅有500来口人,3600亩耕地,却广种薄收,人心涣散,活不出精气神。现在,村两委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村干部带头干,群众参与干,过去种地少打粮的年代一去不复还了。”杨东岳笑呵呵地说,“产业兴起,人心思干,地还是那块地,效益却翻了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烟叶生产部门负责人(左)在指导破膜封土技术落实

杨大池村的变化,要从曹花军当选该村党支部书记说起,2022年,曹花军依托烟叶产业优势,凭着多年种烟经验,确定了“村集体办、村干部管、村民受益”的发展思路,蹚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子。

“在村集体经济生产过程中,全村能出工的劳动力一个都不少,他们有了不出村就能挣钱的营生。”曹花军说,“去年村集体种植烟叶115亩、辣椒50亩和红薯30亩,三项产业共创收20多万元,给务工村民开资近3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杨大池村集体经济由村两委干部轮流值班管理,不参与收入分配,收入归村集体所有,但凡参与村集体经济劳动的村民,按当地产业工人工资标准开支。

为解决旱情农田用水问题,当年,杨大池村利用产业收入投资修建了引水工程,在该村农田“制高点”建起了一座大水塔,让农业经济产业喝上了“灌田水”。

为促进杨大池村烟叶产业发展,2023年,渑池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在该村新建10座电烤房,解决了烤房不足的问题,今年又在该村新建3座育苗棚,变“定点购苗”为“自育自用”。

“村子还是这个村子,却变了模样”

以前:吃水靠买,拉车靠推,娱乐场所想都没想……

如今:自来水哗哗流,机耕路宽又平,新建文化广场“闯”进村民的夜生活……

“哗啦啦……”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喷射而出,57岁的杨文林,喝上一口,感受着自来水带来的“甘甜”生活。

吃水,一直困扰着杨大池村百姓人家。“打记事起,煤矿送水,却不能吃。打了机井,却完全不能解决群众吃水问题,村民只好到3公里外的邻村买水吃。”杨文林说,吃水难在杨大池村由来已久,多少年都是熬过来的,好在如今不再为吃水发愁。

2022年底,杨大池村村两委着手解决群众用水问题,他们利用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买设备、挖沟渠、铺管网……把邻村水源“接”到了每家每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杨大池村新建电烤房烤出的“黄金叶”

产业兴旺,村里就有了“办大事”的底气。2023年,村两委雇用铲车,将杨大池村农田路进行拓宽铲平,硬化7公里产业路。如今,农田连片,机耕路互联互通、宽阔平坦。

还不止于此,杨大池村投资近20万元,建成村部文化广场,置办健身器材……这里成了村民娱乐的好去处,真正搭起了群众的精神舞台;文娱活动举办起来,春节期间,村民自导自演,扭秧歌、踩高跷……他们完全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享受着乡村振兴带来的丰硕成果。

有了产业,村民切身感受到劳动创收的快乐。“像俺们的年龄,以前,冬天靠着墙角晒太阳,夏天大树底下来乘凉;如今,夏天到农田干点轻简活,冬天守在家里摘辣椒,一天能挣好几十块钱呢。”村里的一名老人说,“村子还是这个村子,却变了摸样,水喝着甜了,路走着平了,有事可做了,日子过得红火了。”

产业共兴,成果共享。“眼下要紧事‘两个’,第一是抓紧引凤还巢,让外出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共同建设家乡;第二是抓紧推进申报的21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对于杨大池村的发展,曹花军自信满满。(河南省烟草公司三门峡市公司供稿 作者:席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