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追问的是,他们年纪轻轻,为何“前脚刚踏上仕途,后脚就步入歧途”?

“95后”干部张雨杰,时任安徽省滁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工作人员,3年多的时间里侵吞公款近7000万元,被判无期徒刑……据报道,近年来,上海市委党校教授吴海红和学生搜集了46个年轻干部的贪腐案例,并分析指出他们的贪腐特点是,“失足早、形式新、数额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海红谈到,腐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体腐败,包括贪污和挪用公款;一种是交易型腐败,主要指贿赂,包括行贿和受贿。在她统计的年轻干部案例里,自体腐败居多,占六成左右。年轻干部为何存在较多的自体腐败?原因很简单,他们大都刚踏上工作岗位,也许所在的位置重要,接触到的公款较多,但掌握的权力还不够大,因此,其腐败形式主要体现在自体腐败。

可佐证的是,46个案例里,有企业财务部副经理、水务局财务股干部、商业联合会报账员、房地产管理中心财务科科员、不动产交易窗口工作人员、财政局工作人员、供销社财审科副科长等,大多是财务、业务办理等接触到资金的岗位。从他们担任的职务看,并没有拥有多少为别人办事的权力,也就较少有受贿的可能。

说到底,惩治腐败没有年龄之分,也没有类型之分。不论自体腐败还是交易型腐败,都属于腐败,贪腐者都该受到法律严惩。具体到这46个案例的“主角”,需要追问的是,他们年纪轻轻,为何“前脚刚踏上仕途,后脚就步入歧途”?

这当然不能简单归结为法律意识不强、信仰坍塌。曾有办案人员分析某年轻干部违纪违法的原因,“事业无追求,生活无压力,缺乏奋斗的动力,没有明确的精神寄托,更找不到生活的意义”。这种情况确实存在,有的年轻干部没有追求,却又贪图享受,为了满足奢侈生活,便打起公款的主意。

年轻干部贪污和挪用公款,走上自体腐败之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有机可乘,相关制度设计形如“牛栏关猫”。比如,张雨杰为何能够在短短3年多时间里侵吞共7000万公款?“他负责在政务服务中心大厅窗口接待市民,收取买房托管资金、填写托管协议等,贪腐行为通过收款不入账、伪造收款事实等方式进行”。收款不入账违规违法,伪造收款事实更是情节恶劣,而这种拙劣的手段为何迟迟不被发现?

还有个案例,贵州省毕节市织金经济开发区财政局“90后”干部王红梅,贪污挪用公款上千万。吴海红认为,表面上看是这个年轻干部出了问题,根源却在于单位财务管理混乱,上级领导带头私刻公章、违法乱纪,王红梅耳濡目染、有样学样。制度有漏洞,监管不作为,领导乱作为,年轻干部自然抱着不贪白不贪的心理大肆腐败。

年轻干部贪腐确实有新特点,比如,他们学历普遍比较高、头脑灵活,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当他们把这些优势运用到贪腐领域,就表现出了作案手段“高明”的特点。再比如,他们的贪腐动机除了享乐,有的还与玩网络游戏、直播打赏有关。无论什么特点,无论出于什么动因,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贪污和挪用公款,就说明相关制度设计不够严密,相关监管不够有力。

“新鞋溅了泥”,无疑令人遗憾。对于年轻干部来说,走上重要岗位,成长关键期却变为贪腐危险期更是一件可悲的事。中央一再强调,要加强年轻干部教育管理监督,要教育引导年轻干部成为党和人民忠诚可靠的干部。对年轻干部,既要厚爱,也要严管,既要帮他们打好“预防针”、扣好“风纪扣”,也要用强有力监管为他们做好“隔离墙”,让他们不敢、不想也不能贪腐。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济之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