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之外,有一座小村庄。这村庄虽地处偏僻,却也不乏人情味。村口有一株高大的古柏树,树下常有游手好闲的村夫坐着乘凉,或是嗑瓜子,或是下几盘棋,尽显闲适生活的模样。

正当盛夏时节,一阵哭啼声从村中传出,扰了村人的清闲。原来是一户姓李的小户人家,李家的媳妇儿李氏刚刚诞下一子,欢声笑语便随之而来。可喜的是,福儿刚满月便能睁开了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小嘴一开一合,极是可爱。不喜的是,李氏体质孱弱,难产之后更是卧床不起,便也无法亲自抚养这刚出世的小命。

李家祖孙三代人同住在一个小院里,虽说祖上有些家资,却也所剩无几。新添的小孙子自然是李氏婆婆的掌上明珠,她逢人便夸耀说家里添了个兄弟,将来必定是块儿干粮主。李氏公公也颇为高兴,私下里也暗自祈祷,或者这小家伙能让李家这几代人的福分都给积攒下来。

可是,李氏公婆虽然看中小孙子,却对李氏视若无睹。李氏既不能下地干活,又成了个闲人,公婆便时不时地斥责她无用。李氏自知理亏,只是悄悄地望着襁褓里的孩儿,眼神里满是慈爱。看着婆家人对她越来越不齿,李氏也只能暗自忍气吞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福儿出生后不久,便是立秋。李家的收成也不太理想。公婆为了养活一家老小,唯有节衷缩口。每餐桌上只有些馒头和干菜汤,别的什么也吃不上。李氏望着儿子那小小的身板,看着他每天能吃上的那点东西,心里怎么也捏了一把汗。她自己倒也不算什么,可这孩子刚出生就受这般煎熬,心里总归过意不去。

一日夜里,小福儿又是哭个不停。李氏抱着他劝解道:"乖徽儿,咱们家眨眼就是过年了,到时候大人们一定会给你买些好吃的。你且忍忍,别哭啦!"可小福儿哪里会听她的话,只管哇哇大哭。

李氏正犯愁,忽然听到外面有簌簌的响动。循声望去,却是村口刘家的瓜园里。瓜农在月光下巡视着那片瓜田,嘴里哼着小曲。李氏瞧见密密麻麻的瓜蔓上,挂满了彤红彤红的西瓜,心里不由得咽了口唾沫。她本是贫家女,自小就没尝过这等美味,如今更是穷困潦倒,别说西瓜了,就连平日的干粮都难以果腹。可望着孩子那干渴的小嘴,李氏心里越发难受起来。

正踌躇间,瓜农离开了。村里一片静悄悄,只有树上的蝉在啼叫。李氏抱着孩子走到瓜园前,只见旁边的树丛已被压了下去,像是有人从这里溜了进去。她叹了口气,朝四周望了望,见无人来,这才壮着胆子,攥了攥衣襟,悄悄溜了进去。

瓜田里一片漆黑,李氏蹑手蹑脚地走着,生怕惊动了别人。黑暗中她看不清前路,只得用手去摸索。突然,手上一阵湿凉,李氏低头一看,竟是碰到一颗圆滚滚的西瓜!她连忙抱起孩子一把将它咬开,香甜的瓜汁便在口中流淌。小福儿立马止住了哭声,眼睛一亮,似是觑着母亲嘴里的东西。李氏赶紧给他咬了一小块,小家伙立马吮吸起来,甜美的汁水便沾在了脸蛋上。见孩子吃得贪婪,李氏也跟着大口吞咽了起来,仿佛这才尝出人生的滋味。

正当母子俩狼吞虎咽时,忽然一双脚步声由远及近传来。李氏吓了一大跳,慌忙捂住孩子的嘴,躲进了草丛里。那点月华下,她只见一位老汉提着灯笼走了过来,口中还叨念着什么。她连忙将孩子抱进怀里,生怕惊动了他。

"谁在这里?快快现身!"老汉高声呵斥着。李氏浑身发僵,捂着孩子的小嘴不敢出声。却不想小福儿被捂得透不过气来,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李氏心里犯怵,只得从草丛里钻了出来,朝老汉磕了一个响头。

"老...老伯,小的有错,是我来偷吃您家的西瓜了。"李氏声如蚊声,低着头不敢与他对视。她怀里的小家伙也被吓住了,止住了哭声,乖乖地窝在母亲怀中。

没想到老汉并未发火,只是摇了摇头,幽幽地说了句:"我这辛辛苦苦种下的西瓜,都成了你这穷人家的口粮了。"说着便转身离去。李氏只当他是怜悯自己的处境,也不追究了,只是默默地拭了拭眼角,抱着孩子悄然离开。

她万没有想到,这一晚的偷食竟酿成了大祸。隔日清晨,婆婆嗔怪李氏偷懒不顾家务的时候, 李氏正欲解释,忽见一阵天旋地转,眼前一黑就栽倒在地,口中溢出一股腥甜气味来。婆婆被吓了一跳,连忙将公公叫来,二老探望李氏之时,惊骇地发现她全身无力,腹部渗出丝丝血迹,竟像是难产的征兆!连忙请来镇上的老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医生探视之后,脸色凝重地说:"这可不是小事,媳妇身子骨弱不经乖戾,现下是伤了身子,恐怕无力将孩子生下来了。这可如何是好啊?"

婆婆一听,顿时面如土色,紧张地扭着手绢:"那可如何治?我们岂不是要守着个不举的媳妇了?快快想办法救救她吧!"说着,便吩咐丫环将家里所剩无几的银钱拿了出来。

老医生瞧了瞧,只摇摇头,说:"银钱固然是需要的,但这病非钱医。只怕是媳妇您心中所系,若能解开心结,或可保全母子。"说罢,便请示李家上上下下的每个人,了解李氏心中所挂的是何物。

李家人你一言我一语,唯独公公沉默不语。老医生见状,只得先行告辞。待到第二日再访,公公这才在一旁悄声说了句:"恐怕是跟我外孙有关。"说着,将昨夜媳妇偷食西瓜的事说了出来。

老医生听罢,便沉吟片刻,说:"看来媳妇心中所挂,实非别物,竟是贫穷所困。如此说来,只需除去贫穷的困扰,或可救回母子。"说着,老医生便闪身而去,竟不知所踪。

李家人一头雾水,却也只得等着老医生归来。不多时,只见老医生提着个麻袋走了回来,脸上竟有几缕喜色。打开麻袋一看,里面装满了黄澄澄的西瓜瓤!老医生说:"这是我前去瓜农老伯处求去的。据说,只要将这些瓜瓤熬成瓜蓉汤,灌入产妇口中,疗效非凡。你们快快照做吧!"

果真,老医生的法子果然奏效。李氏虽生无可生,但婆婆照着老医生所说,以瓜蓉汤滋补李氏数日,她便渐渐有了起色。不久,竟然平安将孩子生了下来。婆婆见状,喜不自胜,竟将这村里唯一的瓜田送给了老汉,以酬谢他的救命之恩。

孩子出生后,李家的生活也就好转了许多。有了瓜田的收入,家中渐渐富足起来,就连李氏也得到了婆婆的赏识和疼爱。可是好景不长,不过数月,李氏竟然又染上了奇疾,时而呕吐,时而神志不清。婆婆着实为难,四处寻了不少名医却无一能治。

正当婆婆忧心如焚之际,那位救过李氏的瓜农老汉又来访了。他这次竟带着一位白发老者同行,乃是附近有名的道士。这位道长见到李氏之后,只是看了看她的面色,就告诉婆婆说,李氏所患并非外疾,而是心疾作祟。

原来,当日李氏偷食西瓜之事,曾让她羞愧难当,心中时常耿耿于怀。此番求子虽然平安,却也让她感到罪疚万分。加之产后身子就更加虚弱,所以才会时有呕吐之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道长解开了李氏心中的结,说她偷食西瓜一事,早已让良心备受折磨。婆婆听了,连连点头,回想起当初老伯对他们的恩德,更是感激涕零。

"可是,如何才能让李氏痊愈呢?"婆婆焦急地问道。

道长沉吟片刻,答道:"她这病,非同小可。我需先将她的魂魄暂时带走,让她超度孽障,再重新回归人世,方能痊愈。"

"带走魂魄?"婆婆大惊,赶紧拜求道长:"不知需要些什么仪式?我这就备办!"

"不必如此麻烦。"道长摆摆手,从怀里摸出一面小小的铜镜,对着李氏的脸就是一阵手印云鼓。片刻后,只见李氏的身子一软,竟像是魂魄出窍了一般。

道长将小镜儿一照,里面赫然映出一个身影,正是李氏的模样。他对镜子说了声"好了",那身影便消失不见。

婆婆目瞪口呆,问道:"道长,您可是要带走我儿媳的魂魄?"

道长点点头:"是的,我需先将她带离尘世几年,等她彻底超度了孽障,才能让她重新转世为人。届时,她必将重获新生,无恙无疾。"

当下,道长便带着李氏的魂魄离去,留下一具无精打采的皮囊在家中。婆婆心疼不已,只得按照道长所说,精心侍奉这具皮囊,以存其魂归。

果不其然,数载后,李家的小儿渐渐长大成人。有一日,婆婆做完晨课,只见一个青衣女子走了进来,手里还抱着个婴孩。婆婆见状大喜,连忙行礼问安。

"婆婆,你可曾想我?"青衣女子笑着说。婆婆定睛一看,竟是当年的李氏!

原来,在道长的指点下,李氏的魂魄得以超度孽障,重新转世为人。如今,她带着转世后的儿子,重新来到了李家,要开启新的生活。

从此,李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李氏重新做起了主母,将家中的瓜田经营得红红火火。有了她这份手艺,李家渐渐也成了全村首富。

公公、婆婆对李氏之恩,也是爱戴有加。二老高龄之年,也由着李氏赡养照料。眼看着小儿渐渐长大成人,李氏心中也乐得很。

终于,有一日,小儿成亲那天,李氏也顺利退位让贤,将瓜园和整个家业都交到了儿子手中。当天,整个村子都闹腾得热热闹闹。

就在婚礼酒筵进行时,忽然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是当年那位道长。李氏一见,赶紧迎了上去,满脸喜色:

"哦,原来是道长您老人家驾到,怎么不早说一声?"

道长笑着摇了摇头:"我来,只是想见证见证你今日的好事而已。"

李氏连忙将道长让进内室,亲自斟上一杯热酒,说:"多亏了道长您老的指点,我这一世才能重新开始,过上如今这等荣华富贵的生活。我实在是感激不尽啊!"

道长笑着摇头:"不必如此。你今日的好事,不正是你上世行的善所致吗?往日的善行,今生自有好报。 只要你能一直心存善念,来世定会更加美满。"

道长说完,便离开了李家。李氏目送他远去,暗自做了一个心愿:但愿来世,我还能行这等善,享这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