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高考仅剩15天!各位考生家长除了紧张的准备高考,志愿填报这一重要事项千万不要忘!除了院校专业的选择,了解志愿填报模式及录取规则也至关重要!

各种志愿模式怎么录取?院校专业组、专业(类)+院校有什么区别?有哪些注意事项?不同考生应该如何根据自身优势填报?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可能影响考生最终录取。

为此,小编特为大家带来本篇文章,详细解答志愿填报模式及其优缺点,2024届考生家长务必认真阅读,建议收藏+转发大家一起受益!

志愿填报模式及解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解院校专业组、专业(类)+院校

在这4种志愿填报模式中,院校专业组和专业(类)+院校一般是新高考省份采用。对于刚进入新高考和即将进入新高考的省份来说,模式与以往不同可能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不过相信大家看了以下内容之后就能轻松get啦!

01

院校专业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专业(类)+院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院校专业组、专业(类)+院校优缺点

院校专业组志愿填报

这种方式是考生首先选择目标院校,然后再从该院校提供的专业或专业组中进行选择。其核心是先定院校,再选专业或专业组。这里的“院校专业组”指的是某一高校对考生选考科目要求相同的专业(类)的组合。一所院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类)。同一“院校专业组”内各专业(类)对考生的选考科目要求相同。

例如:假设小红是一名文科生,她对北京大学的文学和历史专业都非常感兴趣。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她首先会选择北京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院校。然后,她会在北京大学提供的专业或专业组中进行选择,最终确定填报北京大学的文学专业组(包含文学、历史等相关专业)。

优点

院校优先:首先选择院校,再根据院校来选择专业,这样可以确保学生能够进入自己心仪的学府,接受更好的教育和资源。

灵活性高:在院校内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多个专业进行学习,增加了学习和发展的灵活性。

缺点

专业选择受限:在选择了院校后,学生可能需要在该院校提供的专业范围内进行选择,可能会错过一些自己真正感兴趣但院校不提供的专业。

竞争激烈:对于热门院校和热门专业,竞争往往非常激烈,学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提高自己的录取机会。

专业(类)+院校志愿填报

这种方式是考生首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特定的专业,然后再从提供这些专业的院校中进行选择。其核心是先定专业,再选院校。

例如:假设小明是一名理科生,他对计算机科学专业非常感兴趣。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首先会查找开设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各大院校,并根据自己的成绩和意愿,列出几个目标院校。然后,他会在这些目标院校中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科研实力等情况,最终确定填报哪所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专业。

优点

目标明确:首先选择专业,再根据专业来挑选院校,这样可以确保自己未来学习的方向性,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

兴趣优先:对于已经有明确专业兴趣的学生来说,这种填报方式能够让他们优先满足自己的兴趣需求,提高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缺点

院校选择受限:如果学生的成绩不是非常突出,可能会面临在选择了心仪的专业后,无法进入理想院校的困境。

风险较大:如果学生对某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学习内容等了解不够深入,盲目填报可能会带来未来的职业困惑和不满。

总的来说,院校专业组和专业(类)+院校志愿填报各有优缺点,学生在选择时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进行权衡和选择。

同时,无论选择哪种填报方式,都需要提前了解相关信息,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规划。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省份的高考志愿填报规则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还需要参考当地的教育考试院或招生办公室的相关规定。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及网络,由自主选拔在线(微信公众号:zizzsw)整理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