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醒狮作为非遗项目中频频出圈的代表,踩着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开幕的鼓点闪亮登场。醒狮文化展区内,从小巧精致的桌面摆件,到威风凛凛的挂墙装饰,引得游客纷纷驻足,一位身穿汉服的小姑娘情不自禁地轻抚“小狮头”,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喜爱。龙狮这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腾,已然成了年轻人的新宠。

在深港文化之源的宝安区,一头10岁的“小狮子”正在一跃而起。

眨着两只大眼睛,明黄色的狮头或走或跳,牵引着身后的“小尾巴”大摇大摆地在小区里“巡游”,看起来像怪兽的“狮子”偶尔会淘气地逗弄下围观的小朋友,经历短暂的惊愕与恐惧后,他们被这独特的表演所吸引,更多小朋友加入了队伍,小狮子的“尾巴”越来越长……这是一支特殊的舞狮队伍,与印象中威风凛凛的雄狮相比,眼前的狮子不仅个子“缩水”不少,飒爽动作中还带着一丝萌态,狮头的扮演者,是今年10岁的蒋佳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年级小学生、小区孩子王、e值十足的“社牛”,除了这些标签,她还有一个身份——宝安松岗七星狮舞的第四代传人。

松岗七星狮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是研究中国南狮舞蹈流变过程的“活化石”。在非遗面临传承关键时刻的今天,佳雯的加入给七星狮舞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佳雯来了!“雄狮少年”正跃起

佳雯对狮舞的热爱,是被国漫电影《雄狮少年》点燃的,像是传统文化以某种神秘的方式“逮住”了她,从此她便有了跳上梅花桩、腾空而起舞动狮头的梦想。而她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就是自己动手做了一个狮头。“一把凳子,贴上纸做的眼睛和嘴巴,糊成了一个简易的狮头。”她坐在五彩斑斓的狮头中间,说到自己制作的那个狮头,得意地用两手比划着,小嘴滔滔不绝。“然后,我就通过网络视频学习舞狮技巧,越学越上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佳雯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作为第一批“非遗进校园”的项目,松岗七星狮走进了她曾就读的松岗潭头小学,一只走散的小狮子找到族群的故事按下了“play”键。一个周四的下午,匆匆赶回家的佳雯听到了熟悉的鼓点,她循着鼓声看到了曾经模仿过千百次的舞步就近在咫尺,这一刻,孩子心中的狮头已经举起,“我冲了过去,就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们。”佳雯兴奋地回忆道,“当时我心里想,如果我舞着狮头,肯定也特别威风。”短暂的相遇后,佳雯已经在期待下次的重逢,“每周四那天接她回家特别费劲”,佳雯爸爸无奈道,“每次都要在外面等她好久,她一看到舞狮就挪不动脚步。”

“我也是8岁那年,从偷师开始。”文琰森的小女儿、七星狮舞第三代传承人文正儿对痴迷舞狮的佳雯如获至宝,“因为在那个年代,狮队人杂比较混乱,我爸也不特别鼓励我们学,但文正气堂的鼓声,像是有魔力一样钻进我们家。我和哥哥就在家里用锅碗瓢盆模仿那激昂的鼓点。”文正儿看到佳雯的时候,发现她不只是好奇围观,手会随着镲声拍打,脚会跟着舞步移动。“嘉雯让我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8岁的佳雯,如同被《雄狮少年》里象征英雄的木棉花击中的少年一样,她如愿加入了松岗七星舞狮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初我想学舞狮的时候,爸妈还有些担忧,他们告诉我学舞狮很辛苦。但我可是个女汉子,力气大着呢”。她手脚并用地介绍二字步、吊毛等各种步伐组合,“这些练习一点也不枯燥,反而能锻炼我的记忆力,最开心的就是舞上狮头的时候,我仿佛与狮子融为一体。”佳雯的爸爸妈妈被女儿的坚持打动,“热爱真的能抵挡一切困难,她不惧狮头十斤的重量,也曾在宝安马拉松活动中连续表演四个小时而不喊累”,尽管佳雯全家搬去了半小时车程外的新家和新学校,她的父母依然会每周六风雨无阻地陪伴她往返在训练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对七星狮舞的了解逐步深入,她的热爱愈发坚定。如今的佳雯不再认为精彩的狮步一定要在梅花桩上才能完成,“师兄们舞狮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就是真正的狮子,我们院子里收养了十几只流浪猫,师傅就让我们模仿它们走路,因为狮子的步伐跟猫很像,我现在的猫步走得可好了”。为了更好地学习舞狮,她制定了学习计划,每天完成作业后,她都会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舞狮视频、练习步伐和蹲马步。“别人觉得是累,但我觉得就是好玩,因为这是我的兴趣。”

风从何来?以香港为起点,向世界递一张中国传统文化名片

像一只走散的狮子找到了它的狮群,20年前,佳雯的师叔张文启也是这样,为自己对舞狮文化的热爱找到了归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繁华的香港街头,一条眼镜蛇与一只“雄狮”激烈对峙,眼镜蛇立起上半身,高昂着蛇头,口中的信子不停吞吐,发出嘶嘶声,身披金色狮被的“雄狮”步伐矫健,双眼炯炯有神,在斗智斗勇后,最终“雄狮”降住了毒蛇,周围叫好声此起彼伏。狮头下的松岗七星狮传承人文琰森,此时并不知道,他出神入化的狮步已经跳进了香港人张文启的心里,这一眼,便结下了半生的羁绊。2006,舞狮20余年的张文启加入了文琰森的松岗七星狮队,成了七星狮舞的第三代传人。

在舞狮文化盛行的岭南,门派丛生,百花齐放。20世纪20年代,七星狮舞创始人焦贤从广州来到松岗,以狮舞为生。年仅7岁的文琰森成天混在狮舞队里偷偷学艺,一年后被焦贤正式收入门下,成为七星狮舞的第二代传承人。

香港社会的发展始终延续着中华文化的血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众多内地武术高手云集香港,开设武馆,传授的不仅仅是武术技艺,更有舞龙舞狮的传统文化,这一时期,舞狮文化在香港绽放出新的生命力。1962年,文琰森离开松岗山门村,去了香港,同行的还有他对于七星狮舞的挂念。在谋生之余,他研习七星狮舞,深夜送货回来的路上也会练习舞步,周边的人知道了他对舞狮的痴迷,很多香港人慕名而来向他拜师学艺。1968年,七星狮舞正式在香港落地生根。文琰森在桃园围、元朗等地,广收门徒,弟子达三千人。其弟子文英纳,更是将这一艺术带向了欧洲,文琰森也亲赴英国、荷兰,在当地传教七星狮。七星狮舞在流动游弋中,以香港为起点,向世界递出了一张中国传统文化名片。

开一扇,传千万灯 非遗的接力与复兴

彼时的七星狮,只有简单的步伐与套路。在文琰森的巧思下,“狮子书法”“踩砂锅”、狮子剥椰子等表演层出不穷。如今,七星狮已有二十余种步伐与套路。“七星狮舞没有跳桩,但追求形态之美。”在港期间,文琰森还研创、复活了张文启念念不忘的“逗蛇”绝活。所逗之蛇是被当地人称为“过山风”的活眼镜蛇,这对舞法要求颇高,既要注意安全,又要顾及套路。和历史沉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项令人叹为观止的技能至今却无弟子能够传承。

“‘非遗传承’这个词汇似乎总是伴随着一种濒危的意味,仿佛只有在某项技艺或文化面临消亡的边缘时,人们才会意识到它的价值,才会急于去传承。但我认为,传承应该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常态,而教学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张文启介绍,口传心授,是非遗传承最常见的方式,2006年2月,师傅文琰森自筹资金成立了“文琰醒狮训练社”,后来在松岗文体中心的协助下,将七星狮舞的基本步法和鼓点整理成了《松岗七星狮舞教材》。将“口口相传”的师承技艺具化为“图文并叙”的传习教程。2012年,松岗七星狮作为第一批“非遗进校园”的项目,为星星之火开启燎原之势,也为孩子们轻启了一扇触摸中华传统文化的窗户。

在张文启眼中,传统文化从来没有疏离于中国人的日常,只是需要唤醒。2019年,张文启辞去香港的工作,扎根深圳扛过了传承的大旗,他和其他师兄弟会在七星狮舞的新领军人文正儿的带领下,带着七星狮进校园,每周六在松岗“七星狮舞下山门村醒狮培训社”训练……“有人肯跟我们学习,这样七星狮舞就不会失传,还好佳雯来了!”

就是最好的传承

自带“社牛”属性的佳雯主动拓宽着聊天的半径,从她喋喋不休的口中,我们了解到她的父母很支持她学习舞狮,因为他们觉得舞狮可以增强免疫力,对她的鼻炎治疗有好处……“我和佳雯妈妈小时候都学过武术,现在很多孩子迷恋日系动漫,爱刷短视频,我们想引导孩子接触传统文化,让孩子了解国粹的美,这是学习传统文化最好的时代。”佳雯爸爸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当传统文化在一个小小的身躯上生根发芽,被人精心呵护时,这也让网上流传的“深圳家长更开放、深圳的孩子更自由”有了更生动的注脚。在这个充斥着成功学价值观的社会,佳雯的家庭没有被世俗观念束缚,他们看到了女儿的热爱,选择了尊重和支持,在现代教育的洪流中,为珍贵的传统文化守护了一方净土。

在这个争分夺秒的时代,许多孩子仿佛被上了发条的时钟,被催促着朝一个完美的路径奔跑。而佳雯像一颗珍珠,在经过热爱和坚持的打磨,越来越亮。佳雯的爸爸见证了变化,“孩子之前做事拖拉,催不动。但自从开始学习舞狮后,她变得自律了。为了留出时间练习,她会自己规划好时间” 佳雯眼睛滴溜一转,在一旁狡黠地笑着,“我放了狠话,我告诉同学和老师们,我特别佩服我师公的精神,想成为像他那样的非遗传承人。我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的人喜欢七星舞狮。当时我说完以后,同学们都在鼓掌,老师们说我这个梦想会实现的。”一直嘻嘻哈哈的佳雯,流露出如小狮子般的坚毅与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传统文化的繁荣到传统文化的“流放”,再到当下传统文化的重焕荣光,蒋佳雯见证和亲身参与其中,让更多人看到了在时间长河中逐渐式微的传统文化背后重新燃起的生命力。而点燃这把火的不仅有蒋佳雯,还有文琰森、文正儿、张文启们,他们呵护着民族的精神家底,只为内心深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人的一生,多的是看不见的山。”在《雄狮少年》中,阿娟以无畏之姿挑战高不可攀的擎天柱,一跃将梦想握在手中,最终又带着胜利的喜悦重回现实的起点。而对于10岁的佳雯,她的未来如一幅还未着墨的画卷,或许会追随师公文琰森的脚步致力于文化的薪火相传,也许也会像她的同门一样走向别的道路。不论是阿娟还是佳雯,在她们的人生中,都曾有一段旅途和非遗并肩同行,浅尝了传承的酸苦,有过历经磨砺后收获的畅快,更真切沐浴过传统文化的滋养,她们的坚持与成长,吸引着更多的“阿娟”“佳雯”加入,这就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

指导单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深圳市委宣传部

联合出品|南方都市报社 N视频 深圳市教育局

制作|深圳市南都智媒中心

特别鸣谢|深圳市宝安区松岗山门文琰醒狮培训社

总监制|戎明昌 刘江涛

总策划|陶然

策划|刘洋子、亚牛

统筹|郑煜晓、陈芳、潘莹瑜

采写|潘莹瑜

编导|郑煜晓

拍摄|常乃天、许松龙、韦顺望

剪辑|陈皓辉

设计|朱信杰、冯漫润、实习生方禹淮

技术支持|李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