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新中国初建,百废待兴,当时中国和苏联友谊深厚,两国还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由于事关重大,中央决定让周总理亲自前往苏联谈判。

但当时国内事务繁忙,也事事离不开总理,一番思虑下,中央决定让董必武暂时担任总理一职,顶替一阵子。当时周边人听到这个名字之后,也纷纷表示赞同。

周总理这趟苏联之行,从1月初一直到3月初,而董必武则短暂的当了两个月的总理,他也是新中国第一位代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艰难岁月中的中流砥柱

新中国成立之前,有过一段艰难的岁月,因为这段屈辱的经历,西方国家不承认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愿意和中国合作,甚至瞧不起中国,还联手对中国进行封锁。

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为了给中国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改善国内的经济,毛主席先于周总理去了苏联。

12月6日,毛主席带着一支精干的随行人员,从北京出发,踏上了前往苏联的旅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访问,不仅是为了向苏联的领导人斯大林表示祝贺,庆祝他七十岁的寿辰,更是为了与苏联进行深入的交流,就世界形势和两国关系交换意见。

事实上,在出访之前,中央已经与苏联方面进行了多次的沟通与协商,双方就新的条约和借款等问题达成了初步的共识。

毛主席去苏联,其实也是为了“探路”,但是条约不是一天能够促成的,毛主席因此在苏联多逗留了一段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国际上议论纷纷,西方媒体甚至借题发挥,造谣说斯大林将毛主席给软禁起来了。

不过毛主席很快就给出了回应,大方的告诉外界,他此行就是为了中苏新条约而来。

随后,苏联便向周总理发出邀约,邀请他来苏联,共同商议中苏新条约。于是在1月20日,周总理抵达了苏联,并和苏联进行谈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国主席和总理一同出访这种事,在国际上还是很少见的,足以见新中国当时是带着足够的诚意来的。

周总理赶赴苏联之前,毛主席通过电报联系了周总理,并将总理这个重担暂时交给了董必武。

1月9日,周总理在临行前亲自宣布了这个决定,董必武的工作也由此开始。虽然是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但是董必武的工作可并不轻松。

那段时间,新中国磨难不断,水灾,饥荒接踵而来,使得本已因战争而疲惫不堪的国土雪上加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1950年的春天,严重的春荒更是席卷而来,其中尤以河北省、平原省、山东省和苏北等地区受灾最为严重。在这些地区,农田荒芜,粮食短缺,人民生活在极度困苦之中。

当时每个省和地区面临的问题都不同,有的地方是自然灾害,有的地方则是山匪,“黑道”,甚至还有国民党潜伏在内地的特务,这些人趁机横行,为祸一方。

因此救灾工作、赈济灾民、维护社会稳定也就成为了刻不容缓的迫切任务。

其实这个问题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离开之前就已经普遍存在,于是毛主席在临走前特意吩咐过,一定要将这些事放在首位,他还下了死命令“不许饿死一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必武接过重担之后,马上奔赴灾区,亲自了解灾情,和灾民们同吃同住,在当地调配资源,组织人员,开展抢收抢种、水利建设、疫病防治等一系列救灾措施。

他还加强了对灾区的社会救助工作,为灾民提供了生活必需品和医疗救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董必武几乎每天都要过问各地方的灾情情况,他还告诉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让他按时将各地方的情况汇总,不管多晚都会先汇报给他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荒中的希望

2月,春荒灾情不受控制,开始肆虐,使得原本就生活困苦的灾区人民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很多人没有存粮,也无法播种,眼看着就要饿死。

而就这节骨眼上,还有不少不法分子趁机作乱,抢粮食,抢水,甚至还煽动当思民众,开展阴谋活动。

董必武得知情况后,先是派人前往解决动乱问题,随后便迅速采取措施,决定先帮老百姓解决春耕的问题,只有解决了春耕的问题,老百姓吃饭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董必武的提议下, 中央迅速组成就在委员会,并且在各地方成立救灾组织,深入乡里,事先解决当地灾情的问题。

在董必武的领导下,中央就在委员会很快投入工作,很快,委员会就制定了详细的就在计划,并且很快执行救灾政策,各个单位配合默契,调配和分配救灾物资,监督和指导各级政府的救灾工作。很快,救灾工作便高效、有序地进行。

中国自古以来,最令人敬佩的,就是这份凝聚力,在董必武的带领下,各地方人民深受感染,自发的成立了救灾组织,积极参与到救灾工作中来,他们捐款捐物、义务劳动、互相帮助,一起度过这个难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必武在开会时,还曾提出,让负责救灾的官员们深入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去做调查,要做到没有一丝纰漏。

他说:“我们的救灾方针是:生产自救、节约渡荒、群众互助、以工代赈,并辅之以必要的救济。”

这次的灾情,关乎几百万人的生计,更关乎未来的国运,因此董必武多次强调毛主席“不允许饿死一个人”的观点。

灾情最严重的时候,董必武向中央申请拨粮,成功地从各地调拨了22.42亿斤粮食,为灾区人民送去了及时的救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知道,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能够筹措到这么多粮食,还能分发到各灾区手中,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壮举!

在此期间,他还需要时时向毛主席汇报国内的情况,远在苏联的毛主席和周总理也并不轻松,一边忙着和苏联谈判,一边忧心国内的灾情。

在董必武的领导下,灾情很快得到了控制,春耕也在逐渐恢复,老百姓来年的口粮也有了着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鞠躬尽瘁

而董必武则马不停蹄的进行下一项工作,他先是成功地统一了全国的财政收支,完成了国家经济的整合与发展,保证了国家资金的合理流动和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随后,他又成功稳定了全国的物价,当时新中国存在着严重的通货膨胀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经济也迟早会被拖垮。

同时,他还在全国范围们禁毒,打击烟毒及其他毒品犯罪活动,并且取得了卓越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不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婚姻法,也是由董必武亲自推动的,从制定到最后的实施,每一个环节他都有参与。

此外,董必武当时还要解决全国工人的工作问题、怎么恢复上海的生产机关,怎么解决舟山群岛,南海的争端问题。

根据官方的资料统计,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董必武一共召开大会8次,但其中商讨的事件,超过50件,平均每一天,就要讨论并且解决一件事。可想而知,总理的工作是多么的繁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天,董必武是忙得脚不沾地,后来他写给侄子的信件曝光,我们才知道,这两个月他是怎么过来的。

没有休息天,而且早上要7点起床,晚上往往要两点以后才能睡觉,睡眠时间不会超过5个小时。

3月4日,周总理和毛主席从苏联归来,董必武才算是正式卸下了这个担子,后来毛主席查阅了这两个月以来的工作成果,对他大加赞赏,认为他是除了周总理以外,最合适的总理人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必武是大才,他一生研究法制,并且还颇懂经济,而且还会写诗。几乎是个全才。其中,他在我国法制上的贡献也非常值得一提。

他常说,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不论其地位多高、功劳多大,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接受法律的制裁。这也是新中国一直以来所奉行的法则。

而且董必武一生研究马克思思想,他还将中国国情和马克思思想结合起来,制定符合我国的法制。

他曾说过,法制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一个缺乏健全法制的国家,无法称之为现代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无产阶级领导人民成功夺取政权后,首要任务就是迅速建立和完善人民民主的法制体系,以此来推动和保障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我们现在常说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就是他提出的,这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

董必武是我党创始人之一,他一生为国为民,身兼数职,担任过政协主席、国家副主席、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位。

1975年4月2日,董必武去世,他生于清末忧患时期,而后致力于开创太平盛世,并为此奉献一生。他去世时,新中国已是一番新气象,称得上是海晏河清,安乐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