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章学诚集》(全十四册)

编著者:(清)章学诚 撰

刘金柱 周小艳 主编

成品尺寸:185x260mm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ISBN:978-7-5013-7810-4

定价:12000元

内容简介

章学诚著作颇丰,但一生贫困,所著文章多无力刊行于世。章氏临终前数月,将所著文稿委托友人萧山王宗炎代为校定。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吴兴嘉业堂刘承干依王氏所定目录,以沉曾植所藏《章氏遗书》为底本,搜罗增补,刊行了《章氏遗书》五十卷,包括《文史通义》《校雠通义》《方志略例》《文集》《湖北通志检存稿》《外集》《湖北通志未成稿》《外编》等,是至今搜集章氏著作较为全面的版本。

章氏遗作另有朱锡庚钞本《章氏遗著》,是章学诚生前将自己的著作钞寄友人朱锡庚保存,由朱氏装订成册,称为朱氏椒花唫舫钞本,较为珍贵。王宗炎、王端履十万卷楼钞本《章学诚全集》,收章氏著作五种十八卷,编次与《章氏遗书目录》不同,但其中两《通义》与“大梁本”的篇目顺序完全一致,《杂篇》内容较少,《文集》《外集》中杂入书信、序、跋等。此次编印《章学诚集》,集钞本《章氏遗书目録》、朱氏椒花唫舫钞本《章氏遗著》及嘉业堂刻本《章氏遗书》,详列篇名,以便研究者使用。

作者简介

章学诚(一七三八—一八〇一),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中期著名史学家、方志学家、目录学家。曾两次应顺天乡试,不第。二十六岁入国子监读书。清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迁国子监典籍。后主讲于河南、河北各书院。撰有《校雠通义》《文史通义》等,主编有《永清县志》《史籍考》《湖北通志》等。

序言

幽燕形勝甲天下,畿輔人才應運而生。都會之地,四方輻輳。《屏廬叢刻》序云:“自康雍以後,迄今二百年間,碩彦之輩起,纂述之淵懿,蔚然燦然,足稱大觀。”(清)金鉞:《屏廬叢刻》,民國十三年(1924)天津金氏刻本,第1頁。《國朝畿輔詩傳》亦云:“聲音之道與正通,教化之行自近始。畿輔爲首善之區,我朝定鼎以來,重熙纍洽,垂二百年。文治聿興,人才蔚起,和其聲以鳴盛者,指不勝屈。”(清)陶樑:《國朝畿輔詩傳》,清道光十九年(1839)紅豆樹館刻本,第1頁。建於直隸之地的“清末全國書院之冠”蓮池書院,被譽爲北方學術文化的中心和南方桐城派學術思想的傳播重鎮,其功自不待言。

劉春堂《蓮池書院碑銘》曰:“蓮池書院者,北學盛衰一大關會也。……至國朝雍正十一年,始於其西間壁别立書院,後設聖殿三楹,河北名儒皆從祀焉。其前講堂學舍俱備。自道光初年,蔣礪堂節相,屠可如方伯,陶鳧薌、李竹醉兩觀察先後籌資修葺,然其時專以制藝課士,於經史經世之學猶未備也。同治初年,合肥相國節臨是邦,置書二萬餘卷於萬卷樓,以備諸生服習,後漸增至三萬餘卷。聘貴築黄子壽先生主講。先生立學古堂,增課經古。光緒七年,推廣學舍,由是北方學者莫不擔簦負笈,輻輳名山,燕趙儒風爲之一變。”劉春堂:《蓮池書院碑銘》,吴闓生編:《吴門弟子集》卷五,民國十九年(1930)河北保定蓮池書院刻本,第47-49頁。蓮池書院作爲直隸的最高學府,建成伊始即得清廷重視,雍正帝賜書、賞銀以資興教,乾隆帝三次臨幸、賜匾、題詩,賜筆“緒式濂溪”以表彰蓮池師生勤學儒經倡傳承,學以致用利社稷。并題詩贈直隸總督,褒揚其創辦書院“風開首善爲倡率,文運方當春午時”之功。歷届直隸總督邀名師、訪名士、捐廉銀、資膏火、助藏書、親授課,使之成爲清代重要的政治活動場所和學術文化中心。汪師韓、章學誠、黄彭年、張裕釗、吴汝綸等學冠天下的宗師大儒長期親臨執教,革教育、興古學、傳西學,囊經史百家、天算地輿、海國圖書、當代掌故、器物科技,學者雲集回應,皆知以空疏爲耻,學風賴以大進。蓮池書院作爲北學的盛衰、南學的復變和南北學交融的大關鍵,彰顯了燕趙之地的學術格局和人文風貌。

兹思所成,意欲編纂《蓮池書院文獻叢刊》以顯其質,然工程浩瀚,難以一蹴而就,姑分門别類,先後繼之。前有吴汝綸開院師之首,故承續其列,繼之以張裕釗,續之以孫嘉淦,承之以章學誠,其餘諸公待之再續。

章學誠(一七三八—一八〇一),字實齋,會稽人氏。清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遷國子監典籍。公自幼好讀書,不甘拘泥章句,不囿於一家,涉獵諸子,考究百家,兼通古今。山陰劉公文蔚教以史,童公鈺説以理。公少師事二公,開卷破題,考辨名物,洞徹典籍,窮年纍月,遍覽群書,日積月纍,漸成家法。公性情剛直,善辯,諸家論述多能駁正。有《實齋文集》,自負一格,不甘師古,視宋人文爲頑固云。所言多出正史之外,秀水鄭公炳文稱公有良史材者。公後受業於朱公筠門下,筠公藏書甚豐,公因得廣視群籍。旁與名流學者討論學問,見解大寬,學問日進。凡論及古今學術,能條分縷析,得其宗旨要義。諷論往往出於舊見,主張鮮明,立論多前人未發之新見。與戴震及汪中數游寧紹台道署,共論學問,寧紹台兵備道馮廷丞甚敬重公。

章君天資殊偉,嘗窮經史百家之學,考數家之説,融匯變通,旁采博引,自成一家之見,擅長小學,尤精於史。所修撰地方志書,有《天門縣志》《順天府志》《永清縣志》《亳州志》《和州志》《荆州府志》《常德府志》及《湖北通志》等,筋理分明,世稱體要,推爲上乘。另著有札記若干種,如《乙卯札記》《丙辰札記》《知非札記》《信摭》等,采擷經史事迹,考證名物典章,爲讀書治學之基礎。又總括古今文史源流與學術考辨,如《文史通義》《校讎通義》,思想學識淵博精微,享譽當世,斯學猷疆輝然。主編之《史籍考》,縱使衹存篇目,亦可見其分類嚴謹,端的是行家裏手,匠心獨具,不可多得也。

章君專心治史,沉潛理用之學,思國體之興衰存亡,考人心之往來變遷,無不細細推究。晚年知日無多,乃遺囑弟子整理遺著付梓流通。其曰:“六經皆史也。古人不著書,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清)章學誠撰,劉公純標點:《文史通義》,古籍出版社1956版,第2頁。開篇明義地提出“六經皆史”説。章君以爲古無經史之分,六藝皆由史官掌;六經初不稱“經”,但取其“經綸”以爲世法,後世奉爲圭臬,實非聖人意於作經傳後。乃三代典章法度,形式記於政教實事,并非聖賢故作語録。則六經實記三代政教典章之史籍,境界有限,豈得稱萬世不易之常道乎?然章學誠於主觀不輕六經。“六經大義,昭如日星,三代損益,可推百世”。(清)章學誠撰,劉公純標點:《文史通義》,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50頁。稱六經之道,中規中矩,昭昭如日星,三代治亂成敗,可資鑒戒百世;實因六經記三代事,反映章公心中“治教合一”理想罷了。殊不似世儒奉爲絶對權威、萬世準則也。曰六經皆史也,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則典章法度,體現作者要旨,即謂“器”而明“道”矣。章公“六經之道”,决非世儒口中的空洞教條,乃内藴三代治亂、典章變遷之中。以爲道之所在“不出官司典守,國家政教;而其爲用,亦不出於人倫日用之常,是以但見其爲不得不然之事耳,未嘗别見所載之道也”。同上,第39頁。於政,有國家政教之實;於野,亦不出人倫日用常道,故見之若無所謂“道”者。易見“六經皆史”中隱含“以史明道”之概。六經衹係三代史書,非史學全貌。唯説三代道路,後世所以弃經就史者此也。故曰:“不明史道,則孔、孟、顔、鄭,道義亦僅半。”是以,雖章公無輕經之態,然“六經皆史”説意外地起到動摇“六經”神聖性作用,六經不復“恒古之至道”,史學由是聲名大振,地位空前提高。這種經世的史學觀,跳出了傳統的史學窠臼,將古史引向經世,可謂創見。張爾田謂之:“先生湛於史,年少時取左國諸書分爲紀、表、志、傳,作東周書幾及百卷。其書雖不傳,知先生之於史學殆天性然也。”“先生之學精深博大,其杰然成一家言哉。”王雲五主編,胡適、姚名達撰:《萬有文庫》第一集一千種《章實齋先生年譜》序,民國十八年(1929)商務印書館,第2頁。“章氏對於中國史學上的第一個大供獻,就是記注和撰述的分家。换句話説,就是他能够把中國二千年來材料和著作畛域不分的習慣和流弊完全廓清了,而且因此并能够把通史的旗幟樹得非常的鮮明奪目。這是章氏獨有的特識。”王雲五主編,胡適、姚名達撰:《萬有文庫》第一集一千種《章實齋先生年譜》序,民國十八年(1929)商務印書館,第8頁。

章君雖爲史才,文亦不輟。其折衷經史,於史中求經文,認爲經史同源、殊途同歸。《經解》篇云:“六經不言經,三傳不言傳,猶人各有我而不容我其我也。依經而有傳,對人而有我,是經傳人我之名,起於勢之不得已,而非其質本爾也。”(清)章學誠撰,劉公純標點:《文史通義》,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28頁。繼而言之,“古之所謂經,乃三代盛時典章法度見於政教行事之實,而非聖人有意作爲文字以傳後世也”,將經的外延擴大,認爲經并非作爲聖人言行一種固態而存在,亦非空穴來風,而是“事有實據而理無定形”,聖人述經猶“未嘗離事而著理”同上,第29頁。,“故六經以還,著述之才,不盡於經解,諸子詩賦文集,而盡於史學”(清)章學誠:《章學誠遺書》,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26頁。。誠如余英時所説:“‘六經皆史論’……可以看作是實齋對東原的‘考證挑戰’的一個最具系統性的反應。在清代學術史上先後出現了兩個最有名的綱領:即清初顧亭林的‘經學即理學’和乾嘉時代實齋所提出的‘六經皆史’。”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49頁。而以史爲基礎,其古文觀也指向經世之用:“君子苟有志於學,則必求當代典章以切於人倫日用,必求官司掌故而通於經術精微,則學爲實事而文非空言,所謂有體必有用也。不知當代而言好古,不通掌故而言經術,則擎悦之文,射覆之學,雖極精能,其無當於實用也審矣。”(清)章學誠撰,劉公純標點:《文史通義》,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148頁。孫德謙有云:“或問曰先生爲史才,文則非其所長,與曰:是不然。先生之文蓋取達意而止,夫文以理爲主。……先生之於學類能自闢新意,而筆則無不達之患,則先生之長於文也可知已。”

章公之爲文也,獨闢蹊徑,建樹一家言。論及文體源流,見解頗异。治經開山立説,主“六經皆史”。謂古無經史之别,經史皆出一轍。六經記三代典章,道藏治亂實事之間。非空洞教條,要在行事見道。前儒半解,必以史明經;一變陳迹,新解百出。大振史學,思想鋭進,乃學術一代宗師!公既以“六經皆史”論經學,援經入史、經史互見,自是文論亦异於舊見。論及爲文本原,言必本於實事;詩與史關涉,猶二術相資。散文小説之體,亦有别論,非前人所及。雖招或議,而學理淵深,見地獨到也,於經世濟用有功。觀乎學術思想,於文學文詞,殊途而同歸。然公曰“六經皆史”,似有悖經史分家之説。蓋以史明經,其意驀出慧眼高士;然判經入史,未免有悖世俗既定觀念,引後世非議頗巨。雖或不免失之偏頗,而自成一家,啓後學大家,思想影響深遠,不可没也。

總之,章公絶學,擅史,才名卓越,朝野之宗匠也。長於考辨,通曉古今。豐繁著述流傳後世,啓迪學術。於典章文字,考證明晰。言詞版本,核實遠厲。六經訓詁,博而精至。史籍編修,豐而期功。捃摭典故,考訂沿革,紛蕪歸一。方志盛典,體例之精,自古罕比。故集《章氏遺書目録》及《章氏遺著》《章氏遺書》之《雜著》《文史通義》《校讎通義》《方志略例》《文集》《湖北通志檢存稿》《乙卯札記》《丙辰札記》《歷代紀年經緯考》等書,詳列篇名,以全其學。

周小艷

二〇二四年一月

总目录

第一册

章氏遺書目録(清)王宗炎編鈔本一

章氏遺著(一)(清)章學誠撰清朱氏椒花唫舫鈔本六一

雜著(一)六三

續通志校讎略擬稿三卷二二一

雜著(二)三〇七

第二册

章氏遺著(二)(清)章學誠撰清朱氏椒花唫舫鈔本一

方志義例三

志隅一八九

導窾集二八一

第三册

章氏遺書三十卷續增二卷外編十八卷(一)(清)章學誠撰民國十一年(1922)吴興劉氏嘉業堂刻本一

序五

例言二五

目録三七

文史通義内篇六卷外篇三卷(内篇卷一—五)九三

第四册

章氏遺書三十卷續增二卷外編十八卷(二)(清)章學誠撰民國十一年(1922)吴興劉氏嘉業堂刻本一

文史通義内篇六卷外篇三卷(内篇卷六—外篇卷三)一

第五册

章氏遺書三十卷續增二卷外編十八卷(三)(清)章學誠撰民國十一年(1922)吴興劉氏嘉業堂刻本一

校讎通義内篇三卷外篇一卷一

方志略例二卷二二七

第六册

章氏遺書三十卷續增二卷外編十八卷(四)(清)章學誠撰民國十一年(1922)吴興劉氏嘉業堂刻本一

文集八卷(卷一—三)一

第七册

章氏遺書三十卷續增二卷外編十八卷(五)(清)章學誠撰民國十一年(1922)吴興劉氏嘉業堂刻本一

文集八卷(卷四—八)一

湖北通志檢存稿四卷(卷一)四八七

第八册

章氏遺書三十卷續增二卷外編十八卷(六)(清)章學誠撰民國十一年(1922)吴興劉氏嘉業堂刻本一

湖北通志檢存稿四卷(卷二—四)一

第九册

章氏遺書三十卷續增二卷外編十八卷(七)(清)章學誠撰民國十一年(1922)吴興劉氏嘉業堂刻本一

外集二卷一

湖北通志未成稿一卷三一五

第十册

章氏遺書三十卷續增二卷外編十八卷(八)(清)章學誠撰民國十一年(1922)吴興劉氏嘉業堂刻本一

補遺一

附録一四九

章氏遺書校記一八九

外編十八卷(卷一—二)二六三

第十一册

章氏遺書三十卷續增二卷外編十八卷(九)(清)章學誠撰民國十一年(1922)吴興劉氏嘉業堂刻本一

外編十八卷(卷三—七)一

第十二册

章氏遺書三十卷續增二卷外編十八卷(十)(清)章學誠撰民國十一年(1922)吴興劉氏嘉業堂刻本一

外編十八卷(卷八—九)一

第十三册

章氏遺書三十卷續增二卷外編十八卷(十一)(清)章學誠撰民國十一年(1922)吴興劉氏嘉業堂刻本一

外編十八卷(卷十—十四)一

第十四册

章氏遺書三十卷續增二卷外編十八卷(十二)(清)章學誠撰民國十一年(1922)吴興劉氏嘉業堂刻本一

外編十八卷(卷十五—十八)一

底本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页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古籍编辑室

供稿 | 苗文叶 编辑 | 王自晨

监制 | 张颀

审核 | 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