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千垛景区。 唐镝 摄

如网的水系,分割出一块块田地。从空中俯瞰,它们大小不等,四周环水,形同海上小岛,非常壮观。这就是江苏兴化的“垛田”奇观。

春天,垛田上的油菜花盛开,金色的小岛星罗棋布,景色旖旎。立夏后,油菜花谢去,绿油油的香葱和龙香芋又成为主角,垛上一年四季蔬菜瓜果不断……延续了600多年的“兴化垛田”依然展现着勃勃生机。

2014年,“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十年间,兴化人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接力续写垛田高质量发展的新故事。

被世界重新认识的古老“农遗”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10年前的4月29日,在意大利罗马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大楼,经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委员会和科学委员会成员的认真讨论,决定批准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等6个项目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那一天所有与会人员都非常激动和高兴。”回忆起十年前兴化垛田入选全球“农遗”的场景,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表示,他深深地为兴化先民用勤劳与智慧创造的“杰作”得到世界认可而感到骄傲。

为什么说兴化垛田是先民用勤劳智慧创造的“杰作”?因为兴化垛田不仅景色秀美,更代表着绵延不绝、灿烂辉煌的中华农耕文明。

据兴化垛田研究会理事曹生文介绍,兴化地处江苏的里下河腹地,因地势低洼,也被人形象地称为“锅底洼”。特殊的地貌曾导致兴化水患频发,自古饱受洪水泛滥、海水倒灌等自然灾害的困扰。洪水一来,兴化地区的田地被冲、庄稼被毁,农民深受其害。

为了减少洪水带来的损失,兴化先民选择沼泽湿地中的地势稍高处,用泥土堆积,形成水中高地,在高地上耕作,高地被称之为“垛”,垛田便由此而来。在垛田上劳作的农民,把疏浚河沟挖出来的泥浆和杂草,作为肥料堆积到垛田上,这种传统的耕作方式被称作“罱泥”“扒苲”。

传统耕作方式造就了垛田土质疏松、养分丰富的特性,加上光照足、通风好、易浇灌,使得垛田生产的蔬菜无论是品质还是产量都居上乘,油菜、香芋、香葱等经济作物成为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

“‘罱泥’在为垛上作物增添有机肥的同时,实质上也清理了河道,保证了水质,实现了生态清淤。水中各类淡水鱼虾聚集,让兴化有着‘江北淡水产品博物馆’的美誉。”曹生文说。

垛田种植模式沿用至今,成为我国湖荡、沼泽地带独有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历代低洼地治水智慧的结晶。2022年,“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又成功入选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垛田这种独特的农业体系,为兴化人带来了几百年丰衣足食,也成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变迁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珍贵标本。它是中国先民与水争地、改造自然的产物,是在寻找人与水动态平衡关系中,交出的一份闪耀着东方智慧的“答卷”。

让垛田“明珠”持续绽放光芒

十年前,“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作为湿地农业的杰出代表被挖掘、申报,成为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江苏唯一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十年来,兴化人呵护着垛田这颗“明珠”,坚持在挖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擦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牌的“亮度”,实现了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

首先是深挖旅游资源。近代以来,随着对洪涝灾害治理手段的改进,兴化地区大面积受洪水侵害的概率大幅变小。数米高的垛田被农民削矮,种上了大面积的油菜。每当油菜花开的季节,湖荡里的垛田片片金黄,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参观游玩。

据兴化市委书记陈锋剑介绍:“近些年,兴化用心培育千垛菜花、水上森林等特色旅游品牌,打造了‘春看菜花、夏赏荷花、秋品菊花、冬观芦花’的‘四季花海’品牌,把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优势、经济效益。”自2009年起,兴化连续15年举办千垛菜花旅游节,探索“种风景、卖风景、富农民”的新模式,千垛菜花旅游节发展为地方文旅IP,千垛景区被列为全国10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之一。如今,千垛景区所在的东旺村内已有约100户农家乐,40多家民宿,全村旅游收入近2000万元。

“十年来,我们坚持在研究中挖掘利用独特的垛田文化,丰富了我市作为江苏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凝聚出‘垒土成垛,择高向上’的兴化精神风貌。2023年,兴化垛田研究会成立,创作长篇小说《垛上》、电影《垛上花》,并将垛田文化教育纳入地方小学课程。力争不断在研究中展现垛田的魅力风情。”兴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戴金龙介绍说。

兴化垛田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那一年,《兴化垛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随即制定出台。2021年3月,《泰州市垛田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旨在推动垛田永续利用。十年来,兴化设立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保护基金,每年投入3000万元以上疏浚垛田河沟,共投入资金超13亿元实施退圩还湖工程。此外,还精准划定垛田“保护圈”,对垛田保护区进行测绘,确定全市垛田保护区地块周长为88.2千米,总面积约21.62平方公里,确保垛田保护范围内执法监督有据可依。

制定发展规划、举办文化交流会、开展价值评估……十年间,兴化始终坚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强化农业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不断书写精彩垛田故事,让垛田这颗“明珠”持续绽放光芒。

携手前行走向下一个十年

“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每年四月左右,兴化垛田的油菜花绽放,万顷流金的油菜花海和蓝天碧水相映成趣。穿越百年的兴化垛田能成为今日得见的美景,离不开我国在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传承利用等方面所做的努力。未来,我们该如何让这份“遗产”更加闪亮?

近日在兴化举办的湿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兴化垛田和美乡村建设学术圆桌会上,来自政府、高校和权威机构的专家学者们围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等展开热烈讨论,为兴化垛田保护和发展工作建言献策。

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先德认为,当下不少农业文化遗产地存在着产品同质化的现象,受供求关系影响,很容易受到市场冲击。他从农业经济的角度提出建议,农业文化遗产地应该着力挖掘自身的优势,打造具有内涵的高端特色产品,走差异化道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帮助农民发展特色农业。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倪根金建议,一方面要把兴化垛田打造为中国湿地博物馆的典范,另一方面要对垛田的历史作更为扎实深入的研究,以研究成果作为兴化垛田文化内涵的根基,不断展示、扩大兴化垛田的文化影响力。

兴化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兴化垛田研究会会长刘春龙表示,兴化今后的旅游发展,需要突破一季油菜花的瓶颈,坚持开发垛田更丰富的景观,把“垛”做好,让更多的人到兴化看垛,而不只是看花。

“农业文化遗产是为农民而保护,也是由农民来保护。”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表示,应该更加关注农民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农民的认知程度、参与程度应当是衡量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标。希望大家在关注作物、景观的同时,更多倾听农民的声音,建议启动整理农民的口述史工作,让农民讲述农业文化遗产的故事。

“我对未来十年兴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充满了信心。大家要充分认识到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认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为兴化垛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持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闵庆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