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后,八国联军纷纷撤离了清朝,唯独沙俄不肯走。八国联军的人数加起来,也只是沙俄出动军队数量的零头,毕竟东北那17万俄军,可不是白来的。

为此,沙俄要求在《辛丑条约》之外,再给予沙俄更多好处。我们都知道,《辛丑条约》中,沙俄索要的赔款是最多的,总计4.5亿两百亿,沙俄一家就占了1.3亿两左右。那么他们为啥还是不知足呢?

因为,沙俄在东方所要的,从来不只是金钱,更是土地。沙俄希望东北成为他们旗下的一个州,希望长城以北变成黄俄,纳入沙俄的地盘。所以赔点钱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诱惑力,因此他们不可能甘心退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交还东三省条约签订后,沙俄耍赖

大家都撤军了,你不撤,这是要干嘛?国际社会对沙俄已经产生了很大的怀疑,毕竟沙俄在国际上的名声一直都不太好,总是各种撕毁条约。除了要地盘,就是要地盘。

沙俄也有点压力山大的感觉,因此打算和盛京将军增祺签订《奉天交地暂且章程》。沙俄给出了他们归还东北的前提条件,总体来看,条件就是不归还东北。

没错,他们表面上虽然把东北还给清朝,但实际上却通过提出的条件,加强了自身对东北的控制。比如说东北各地需要有俄军驻守,盛京将军增祺身边,需要有俄国人辅助治理东北,清朝在东北的驻军数量,必须得到俄国的认可才行,过去抵抗俄军进入东北的清军,还活着的,全部下岗。东北的军械库,全部交给俄军处置等等。

这俨然是要把整个东北给吃了,谁也不敢答应这事儿。因此清廷立刻派遣杨儒前去圣彼得堡,与沙俄进行谈判。杨儒据理力争,再加上国际压力太大,最终沙俄选择妥协,在1902年4月与清廷签订了《交收东三省条约》。可怜杨儒在1902年2月病逝在了圣彼得堡,没能等到签订这份条约的日子。

这份条约才叫条约,至少沙俄答应在18个月内,将东北的所有俄军全部撤走。这事儿让清廷看到了收复东北的希望。

然而,事情还是出现了变故。

1903年,在撤走第一批俄军以后,沙俄不仅不再撤军,反而增派了人马进入东北,并且重新提出了7条交还东北的新要求。沙俄一边进军沈阳,一边要求参与东北北部的行政管理。

这哪成啊,大家签约才不到1年,你咋就想着撕毁条约了呢?清廷自然不肯,而且还把这7项无理的要求,透露给了日本驻华公使。

这些年清廷也算看清楚了,沙俄和日本一直在为了争夺东北亚霸主的地位而暗中争斗着,所以清廷认为,唯有日本才能治一治沙俄的锐气。

日本这边也不含糊啊,仗着有英国和美国助阵,跑去找沙俄谈判,结果沙俄鸟都不鸟一下日本人。俄国人表示:东方人?呵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拒俄运动中,涌现出一堆猛男

日俄战争的事情我们聊过很多次,暂且不表,其实在沙俄撕毁《交收东三省条约》时,我们中国内部,也掀起了一股强烈的抗俄风暴,史称拒俄运动。

从1896年到1900年这段时间,是清朝和沙俄的蜜月期,同时也是沙俄不断蚕食清朝版图的重要时期。

这段时间里,以李中堂为首的一帮文武大臣,坚决支持与沙俄成为肩并肩的战友,共同对抗日本。可时间一长,大家就觉得不对劲了。为啥这位战友总想着占我们便宜呢?为啥他们不给点便宜我们占一占呢?

比如说沙俄不仅得到了在东北修铁路的机会,还把辽东半岛上的旅顺口,变成了自己的海军基地。甚至在1900年霸占了整个东北。

后来大家才明白过来,原来沙俄不是没有给我们占便宜,只是便宜都送到李中堂的账户里去了。李中堂去世以后,沙俄还有一笔款子没打,打算赖账,李中堂的儿子还跑去找沙俄要这笔钱。这件事是有据可考的。

1901年,李中堂签完《辛丑条约》后就走人了,留下那么大一个烂摊子不知道怎么收场,毕竟亲俄亲惯了,一时半会儿所有人都想象不到被俄背刺的感觉。

1903年,在清廷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国内的有识之士们就已经群情激愤了。东北是中国人的东北,不能成为俄国人的第二故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此,海内外的国人,纷纷召开了各种拒俄大会,开始批判沙俄的行径,比如说上海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等就曾经通电沙俄与清廷,即便清廷答应把东北给沙俄,广大的中国民众,也绝对不可能答应。

而且他们以威胁的口吻告诉沙俄,如果将来再出现仇恨洋人的事情,那都是你们造成的,跟我国没有任何关系。

上海这边立刻决定成立上海拒俄义勇军,当场就有超过1200人决定参与。其中的代表就有蔡元培、章士钊等人。除了上海以外,北京、武汉等地,同样爆发了各种抗议活动。

除此以外,海外的中国人,对沙俄的无耻行径也义愤填膺。尤其是留日的留学生们,甚至打电报给蔡元培,希望南北洋的大臣千万不要怂,积极主战,他们会组建一支抗俄义军冲锋在前。

当时有500多名留日学生,组建了拒俄义勇军,打算开赴东北,和俄军好好干一架。其中的代表人物就包括了黄兴、蔡锷、陈天华、苏曼殊、秦毓鎏等人。

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将拒俄义勇军,改名为学生军,每天操练,随时准备奔赴战场。那时候的年轻人的确很有血性,知道什么叫家国情仇,知道这一腔热血不能碌碌无为地混一生。他们的口号是:愿为火炮之引线,换气国民铁血之气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廷为何要扑灭这把火呢

1904年的日俄战争之所以爆发,不排除有清廷驱虎吞狼的计谋在里面。也就是清廷故意借助日本的力量,对付沙俄,从而保证东北能继续留在清朝版图里。

既然清廷已经从亲俄中走了出来,为什么在拒俄义勇军出现以后,清廷不仅没有给予支持,反而选择扑灭呢?

在得知日本那边的留学生,组建起了拒俄义勇军后,清廷方面立刻给出了自己的反应。由于义勇军商量好了,会提前派遣一些代表到国内来宣传他们的思想,因此清廷通过暗探得到了消息,提前在国内布下天罗地网,将这帮代表一举抓获。

除了国外回来的,国内那些演讲能力比较好的带头人,清廷也一并给抓了,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爱国人士邹容,就是在这之后被清廷给抓获的。

那么问题来了,义勇军抗击沙俄,打算收复东北,这分明是一件大好事,为什么清廷百般阻挠呢?

其实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的事情,如果你从清廷的角度去考虑这事儿,一切就说得通了。

在清廷看来,这帮义勇军,名义上是为了抗击沙俄收复东北,实际上是为了拥有一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强大军队,从而推翻清廷的统治。

割地给沙俄,清廷虽然肉疼,但到了逼不得已的时候,他们还是干得出来的。毕竟过去没少干过这类事,但如果自己的大位都保不住了,那问题可就大了,必然要采取极端手段来应对。

1900年以后的清廷,基本已经处于摆烂的状态了。他们觉得,只要能保住自己的权柄,就算是成为洋人们的代理人,似乎也问题不大。这么做,也能给沙俄一个交代,毕竟这帮人名义上的确是在抗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拒俄运动,堪比1905年沙俄的内部起义

拒俄运动说到底就是对清廷的不满,毕竟那些爱国青年们,走出去看到了世界的多样性,再回过头来看清廷的表现,那可真是一无是处。

所以说,这些爱国人士,说不想推翻清廷那是假的。因此,清廷对拒俄运动的态度,其实是一种自保的体现。

不过拒俄运动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可就大了。毕竟清廷打击的可是一帮爱国青年,这会引起大量爱国青年的愤慨。一帮爱国青年倒下去了,将会有更多爱国青年站起来,站在清廷的对立面。因此清廷没多久就崩盘了,不能说跟这件事毫无关系。

这让我想起了1905年日俄战争后的沙俄,沙俄在这场战争中战败了,损失了三分之二的军舰以及20多万大军,关键是,他们败给了日本这个东方国家。

因此他们国内也爆发了各种起义,结果同样以失败而告终,不过也为1917年沙俄的覆灭埋下了伏笔。唯一不同的是,他们表现得更直白,他们就是告诉沙皇:你没有这个能力再领导俄国继续前行了,赶快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