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华夏文明的摇篮。她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的每一滴水,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彰显着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2022年10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指出,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研究黄河发展脉络,阐发黄河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宗旨的“文化黄河”系列公益活动应运而生。

“文化黄河”公益事业由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黄河水利委员会办公室等部委机构共同发起,联合黄河沿线九省(区)相关部门共同支持,运用展览、图书摄影、非遗展示、讲演讲座,通过融媒体的多种形式向海内外展示黄河文化。

“文化黄河”聘请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为顾问团队,已岀版从先秦到明清有关黄河的诗词18卷本《中华诗典.黄河卷》,组织摄影名家筹办黄河风情摄影展;组织文化黄河大型诗歌朗诵会;组织出版黄河风情纪念邮票;组织百名书画艺术家在黄河沿线采风共绘《黄河长卷》的新时代蓝图;正在录制《奋进新时代 放歌母亲河》黄河诗词名家朗诵节目。同时,将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向国际,举办展览、组织论坛,以文明交流互鉴精神传播黄河文化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精神、开展国际文化交流。

2021年5月,“文化黄河,走向世界”巨幅标牌和黄河巨幅宣传图片登上美国纳斯达克大屏幕;7月,来自中国关于“文化黄河,走向世界”的文化活动在美国著名文化艺术中心纽约百老汇大屏幕刷屏滚动播放。2023年9月,孔子第78代后裔、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文化黄河”推广大使孔敬在青海省贵德县拍摄的《文化黄河 魅力贵德》公益宣传片,将“天下黄河贵德清”这一靓丽“名片”展现于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巨幅大屏连续播放。得到国际友人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誉,增加了海外同胞、侨胞“向心力”。2023年10月,基金会和河南省济源市共同举办的“文化黄河·山水济源”黄河文化国际交流的活动,在海内外引起了重大反响和高度评价。

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作为文化和旅游部主管、民政部注册登记的国家级公益组织,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致力于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经过30多年的发展历程,基金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成就“文化黄河”公益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责任和使命,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一环。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基金会将以讲好黄河故事,宣扬黄河精神,展示真实、友好、和平的中国为己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黄河文化与中国人的信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文化黄河·山水济源”黄河文化国际交流活动

黄河文化与世界上其他三大古代文明最大的不同,是以根亲血缘、族群姓氏解决了中华民族的信仰和纽带的历史传承问题。特别是黄河文化建立起的氏族血缘根亲的认同,形成了华夏文化血浓于水的底层法则和结构,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根亲逻辑和伦理信仰。这个根亲逻辑和伦理信仰的特点是,黄河、黄土地、黄皮肤是中华民族的底色,黄河母亲河两岸血脉根亲的姓氏是中华儿女的胎记,认祖寻根这个揪心的乡愁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传承的调性。这个根亲逻辑和伦理信仰的本质是,把灵魂安顿好,把生命照看好。因此,黄河文化是个有继承、有希望和有未来的文化。

黄河文化是伴生于农耕文明的血缘根亲世俗主导型文明,形成了天神崇拜和祖宗崇拜并行的二元信仰体系。黄河文化与其他三大流域古代文化在信仰上最大的不同,是黄河文化除了崇拜“神明”,还有一个祖宗崇拜传承的文明。围绕祖宗崇拜的培根铸魂、凝神聚气,是黄河文化传统信仰基因“多肽链”的“碱基序列”。

实际上,中国人骨子里更亲近的是信仰祖宗,尤其是从商周时代起,许多先祖就已经开始对神权提出质疑了。直到如今,中国历史这么悠久,始终没有形成那种绝对的、全知全能、主宰一切、远远超乎一般世俗生活经验之上的一种神,就是因为中国人更信父母、信祖宗、信血缘、信根亲因果。因此黄河文化的人伦、家庭、族群观念非常强烈。

黄河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正如荀子所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之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群”即人从自然存在成为伦理存在的文化过程。基于血脉根亲的伦理,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传承的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在奴隶社会表现为社会心理依赖,在封建社会表现为社会伦理秩序,在近现代社会表现为社会族群凝聚。每年春节,几十亿次的中国人口大流动,其主要原因是家庭伦理的召唤。这就是黄河文化的基因,就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基础。

“以文化人”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礼仪。“人无礼,无以立。”礼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是儒教治国理政的生态内涵。正是在这个伦理观教化下,形成了人们在世上安身立命的底线。礼仪就是血脉根亲的文化桥梁和纽带,既共生又伴生。中华民族人际交往所有的一切,都是在这样的文化历史延长线上展开的。

孔子复礼的核心纽带是伦理孝道,伦理孝道的核心纽带是血脉根亲,根亲的核心纽带或标识就是血缘姓氏。甚至古代的黄河文化对伦理孝道的遵守,还受到法律的保护。比如北魏时期重视孝道,规定子女状告父母视为不孝,要受到法律制裁。这就是用法律制度强化了对根亲伦理孝道的信仰。伦理依然决定着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形象、社会信仰。这标志着黄河文化的普世和深远的国际影响。

黄河文化的信仰是中华民族修复的基石。黄河文化的信仰源于根亲血缘,根亲血缘源于黄河文明农耕文化的集体劳作,源于先民的心理依赖和族群凝聚,源于农耕文明共同抵御天灾人祸的和合相聚。文化认同、祖先认同,就是信仰。这是民族修复的标准和民族修复的力量源泉。

根亲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本源文化,是伦理的自然策源文化。这种揪心的血缘根亲意识,这种砸断骨头连着筋的族群凝聚,是黄河文化的优秀基因,它是实实在在、时时刻刻都存在的。国家认同,源于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就是有共同的信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问题。黄河文化不仅是给了黄河儿女关于民族自豪的身份确认,而且给了黄河儿女文化自信的文明成果的认同。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只有黄河文化绵延不断地走到今天,这个根亲血缘和祖宗信仰的底层法则和结构,就是独特的黄河故事,这就是黄河文化给世界文明的终极启示。这也是我们从世界文明史的范畴,深刻建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豪的原因。

有了黄河文化为坐标的民族文化,才会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当中国在19世纪中期遭遇到欧美列强的冲击时,已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连续历史的伟大文明,无论遭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和冲击,中华民族的文明自信、文明自觉、文明自强都不曾消失。

民族复兴,离不开价值追求的指引;砥砺奋进,需要有精神力量的支撑。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黄河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黄河文化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资借鉴的标的,黄河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在黄河文化的大潮中,不管是前浪还是后浪,黄河文化和信仰都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最基本策源与需要。因此赓续黄河文化的着力点,在动线上、在流程中,要走进深水区,在讲明道理的同时,要上升到原理、哲理的维度。

文化黄河走出去,旅游观光请进来——专访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田江南

问:贵基金会开展“文化黄河”公益事业的初衷是什么?

答:作为黄河儿女,我们深刻理解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黄河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河流,还承载着华夏数千年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追溯黄河的源头,实际上是在追寻中华文明的源头;弘扬黄河文化,实质上是在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文化黄河”公益事业的开展,不仅是为了保护和传承母亲河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为了让黄河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激励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我们希望能唤起全社会对黄河文化的关注和认同,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黄河、热爱黄河、保护黄河,让黄河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并促进海内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问:这项公益事业对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哪些意义?

答:黄河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之一,象征着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不仅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更是对黄河精神的延续与弘扬。在此过程中,我们深度挖掘和保护黄河流域丰富的历史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文化后盾。更重要的是,“文化黄河”公益事业在全球范围内唤起了海内外华人华侨的向心力和民族意识。因此,“文化黄河”公益事业的意义,超越了文化保护的范畴。它深刻影响着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激发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推动着中华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与影响。

问:“文化黄河”系列活动有怎样的规划与愿景?

答:“文化黄河”系列活动包括文化遗产保护、艺术创作展示、学术交流、海内外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内容……截至目前,我们的公益事业已被国内数十家主流媒体重点报道,被海内外媒体广泛宣传、转载及评论,并在多个国际新媒体平台建立“文化黄河”矩阵,向全世界传播黄河文化。我们将进一步推行“文化黄河走出去,旅游观光请进来”战略,向全球展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自信,充分利用黄河流域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

问:在推动黄河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答: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黄河流域的许多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针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和传播相对不足。我们需要深度加强文化挖掘和国际交流,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现代化发展与文化保护的融合机制。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使黄河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

问:您对黄河文化有怎样的情感和理解,希望“文化黄河”能够带来哪些深远影响?

答:我对黄河文化怀有深厚的情感和敬意。黄河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天地、自然、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思考,其蕴含的智慧和哲理,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底色和精髓。人类文明因河流而诞生,河流孕育了生命,滋养了文化,塑造了精神。中国文化中对河流的尊崇与依赖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黄河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哲学思想不仅指导了古人的生活方式,也对当今世界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希望通过“文化黄河”公益事业,促进“文明交流无国界”的理念,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问:此次与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达成战略合作,您有哪些期待?

答:深圳文交所作为国家级的文化产权交易平台,致力打造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体系,为各行业从业者构建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产业服务生态系统,助力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希望双方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机制,促进黄河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利用,推动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相信双方合作将为“文化黄河”公益事业带来新的活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发挥引领作用,团结各方力量,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在推动“文化黄河”公益事业的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推动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不断扩展国际“朋友圈”以及友好外交关系,为国际游客访问提供便利,让国际友人更便捷地探索黄河流域的壮丽景观和丰富的中华文明,爱上黄河,爱上中国文化。相信黄河文化的光辉将照亮世界的每个角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世界和平贡献中国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黄河人家 王生晖 摄

(供图: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

2024年5月23日《中国文化报》

B02版刊发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特别报道

《文化黄河 走向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责编:陈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