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第2篇,这部剧只是松弛感吗,他们明明也在热烈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阿勒泰》这部剧中,很多人看见辽阔草原美丽山岗,成群牛和羊,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人们。

这不就是都市人向往的松弛感吗?

那是因为,当都市人向往原野牧歌,就会觉得这里很松弛。

剧中,我们分明还看见阿勒泰草原上,人们也在传统和现代冲突中,热烈抗争。

苏力坦和张凤侠在抗争,托肯和朝戈在抗争,文秀和巴太也在抗争。

他们都有自己坚守的东西和强大的生命力。

这也许才是阿勒泰草原生活最动人的地方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苏力坦抗争传统消失,张凤侠抗争爱的遗忘

巴太的爸爸苏力坦,就像我们常见的严肃父亲,坚守传统,固执己见。

牧民在夏天转场时,多走更宽阔方便的公路。

苏力坦转场只肯走仙女湖的小道,明明不方便,只因为那里是他们转场的古道。

草原上的猎人越来越少,不能养鹰了,猎枪也要被收走。

苏力坦竭力抗争,偷偷保留了一支猎枪,他想要防卫草原上的狼。

儿子巴太一心要留在马场参加赛马比赛,不肯回牧场。

苏力坦用传统牧民的习惯,要求儿子回来守住牧场。

儿媳托肯想带着孩子改嫁,他反对。儿子喜欢上汉族姑娘,他也反对。

这个倔老头,看起来是一个人,和所有接受改变的亲人邻居们对抗。

其实,他对抗的其实是传统秩序的消失。

他固守的传统真的在这个时代没有价值了吗?

因为他藏起来的猎枪,他救了被狼围攻的张凤侠母女。

因为他只肯走仙女湖古道,帮了怀念丈夫的张凤侠。

因为他对信誉的看重,还有责任的坚守。

他替死去的大儿子偿还债务,替回马场的小儿子,支付赛马的损失。

他还培养了一个遇事果断,很有责任感的小儿子巴太。

苏力坦像独狼一样抗争传统的消失,带着无奈和孤独。

也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秩序重建,也失去了一些传统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凤侠看似豁达洒脱,她其实也和苏力坦一样,抗争消失的过往。

丈夫离开五年,她看似放下,其实在抗争爱的忘却。

生活中嬉笑怒骂,像个边塞侠女一样带着婆婆和女儿生活在哈萨克族居住区。

可她有个秘密,就是那个宝贝饼干罐子,罐子里有文秀爸爸的骨灰。

她执意要和苏力坦一起走仙女湖古道,就是想到和丈夫相识的地方,把他安葬在树下。

张凤侠在抗争什么?她在抗争着爱的遗忘。

洒脱张凤侠和古板苏力坦,一起走古道。

这不就意味着他们其实相似,对抗时间的流逝。

张凤侠遇见高晓亮,以为他是丈夫派来的,其实还没有真正放下。

当她清醒的反抗利欲熏心的高晓亮。

她终于真正接纳过去,同时继续自己的生活。

当苏力坦上交猎枪,答应儿媳妇改嫁,小儿子去马场,他一个人守着牧场。

他终于接受新生活和旧习惯,和睦相处。

时间终究不可对抗,但爱可以化解冰山。

苏力坦和儿子解除了误会,张凤侠带着女儿融入牧场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托肯抗争女人不能带娃改嫁,朝戈抗争消费社会掠夺自然

托肯是一个可爱的哈萨克女人,直来直去,热情爽朗,敢爱敢恨。

她第一次出场,好像一个怨妇,抱怨丈夫只顾喝酒不顾家。

丈夫离开一年后,她提出要改嫁,还要带着一双年幼的儿女离开。

这在看重劳动力的哈萨克族牧民家庭,几乎不可能。

她对这个家不负责任吗?

她其实很顾家,自从和苏力坦大儿子结婚后,一个女人照顾三个男人和一双儿女。

一家人她一个女人忙里忙外,丈夫又爱喝酒。

她想带着一双儿女走,恰恰是想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

但尽到责任的同时,她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女人。

她敢抗争传统,追求幸福,很会照顾家人朋友。

就算带着孩子改嫁,她也不自卑,就算不结婚,自己开饭馆也能生活。

她牵引文秀融入牧场生活,用爱评价文秀妈妈是不是好人。

她抗争的是固守传统僵化的生活,却不丢下传统的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托肯相中的蒙古男人朝戈,也是一个敢抗争的人。

为了心爱的女人,他会细心送护手霜,接受对方的儿女。

也会努力让父母和奶奶帮忙劝说苏力坦,尽力协调双方家庭。

性格温和的他,有坚守原则抗争的另一面。

当他看到有人破坏草原,坚定指出来,就算张凤侠面子也没给。

有人现场收虫草,身为护林员的他立即报警,去抓那些破坏自然环境的人。

他在抗争着消费社会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伤害。

草原上的人,和朝戈一样热爱着这里的自然环境,舍不得被外来人破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文秀和巴太抗争,新一代只能去大城市实现自我

文秀和巴太代表着新时代和旧时代的冲击和和解。

他们在抗争什么?

一开始是抗争留在牧场日复一日的传统生活,他们要奔向大城市,一个要当作家,一个要去赛马。

他们后来的抗争,恰恰是新时代的固定思维。新一代只有到大城市才能实现自我。

当文秀在大城市,追求写作目标,奋斗多年,回到阿勒泰定居家乡,这里是给她无限写作灵感的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巴太在大城市参加赛马培训,工作多年后,选择回到牧场,这里是让他爱上马,懂得爱和责任的地方。

文秀和巴太抗争惯性思维,只有离开牧场去大城市,才能有更好的生活。

如果热爱都市文明,也许繁华大都市,更能提供发展的空间。

但如果喜欢人与自然的相处,那么自然文明也一样辽阔深邃。

不然的话,朝戈奶奶怎么会说出那句话,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

不然,张凤侠为何会说出,草原上的草,树,不是为了有用而活着,就这样站在那里,也很好很自在。

我们热爱的松弛感,也许是他们在千百年和自然的相处和抗争中,总结的生活智慧。

文秀和巴太的回归,就是一种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在后面

当我们向往阿勒泰的草原牧歌,也许他们刚刚从艰苦的转场中休息下来,庆祝节日。

当我们喜欢草原人的热情,也要接受他们不肯买卖,宁愿记账的习惯。

当我们羡慕阿勒泰人的松弛,要看看他们在草原居住千百年养成的习惯,你是不是真的能接受。

无论是远方,还是自己的家,不可能只有松弛,也不能只有抗争。

在松弛和抗争中找到一个和自然相处的平衡点,需要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日积月累的智慧。

松弛是生活的真实,抗争也是真实。

当我们放下松弛感的执念,也许心远地自偏,自然就能活出自己最舒适的节奏。

本文原创,图片为网络精选

@怡居城市,一起探秘,你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