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赤剑天涯

这是一款有故事的武器。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

它的出现第一次在那个年代把我们的武器研发水平拉到到了和美苏差不多的程度。

它是一款炮的故事很多,车体的故事也很多,但炮和车结合起来,故事却并没有那么多的国产武器。

它就是19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员老将可是1984及1999连着两届参与了国庆阅兵。

并且在1984年首度在国庆阅兵上亮相的时候,和东风-5,国产“飞鱼”导弹一样,广受海外注目,并获得好评。

比如当时的日本专业军事杂志就刊文称“从火炮的外观上看,这是一种完全现代化的自行火炮”。

而美国的《美洲华侨日报》则感叹“中国这款首次公开的武器,显示了中国在武器设计上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着和其他国家不一样的创造力”。

现在回首来看,的确也就从84年阅兵开始,我们的国产武器终于走出了苏式武器的桎梏,走上了自主创新,中西合璧或者美苏的各式理念完美融合在我们自己设计的迭代武器上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赤剑记得小时候,就属T-34坦克和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最好画了。

带了点倾斜角度的车体/炮塔及炮塔位置的红五星,幼儿园年纪的赤剑2分钟不到就能画出来了,还颇具中式武器特有的神韵,以至于几十年过后,赤剑还记得怎么用最简单的方式画坦克,画和坦克类似的自行火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简笔画风格的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其实是赤剑幼儿园老师教的,特别是右边5步画出一个五角星的技法,40年后,赤剑仍然记得,依然觉得实用。

大家可以自行练习下,超简单的技法,赤剑试过拿来哄当时还在读幼儿园的外甥,收获了这小娃一堆的“哇哇哇”的惊叹声及满眼的小星星。

所以一个老师,其实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小时候我们被老师表扬过的一句话,或者批评过的一句话,我想很多读者到现在仍然会记得。

在中苏没决裂之前,苏联人就是我们的老师。

1968年,苏联人看到美国人捣鼓出来了M-109自行火炮。

这(M-109)玩意,不仅能跟随地面机械化部队作战,为期提供火力支援,并且整体防护还不错,除了能发射常规炮弹外,还能发射战术核武器/炮弹,一度让苏联人十分的眼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苏联人紧随美国人身后搞出来了150毫米口径的自行榴弹炮以后,我们也动了相应的心思,于是在70年代末,我们开始了第一代大口径自行火炮的研制工作。

坦诚的说,我们的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不论是从“炮”的角度还是能供多种地面武器搭载使用的通用履带式平台(W321)及整个炮+车的结合及炮塔的整体样式来看,赤剑个人认为和苏联老师的2S3在整体理念上有诸多相似之处。

但我们又和苏联老师的2S3有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所以外媒才感叹“我们的现代化的武器设计,有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独特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联人的通用底盘(基于SU-100P)搞了防空导弹车(萨姆-4),装甲运兵车,自行高炮车,自行火炮,自行迫击炮,装甲工程车辆等多款变形车。

车族化,底盘的通用化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显著的降低了变种车辆的研发难度和研制/生产成本,也极大的方便了后勤保障及设备维护,美国的M109研发太早,所以没乘上苏联这股“履带式通用平台”的节流风。

果然后起之秀是很容易有后发优势的,前人做不好,没考虑到的东西,后人是可以做到优化,改进和改善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我们的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在底盘的车族化,通用化上面同样也是这样的情况,所以大伙能在80年代后研制的履带式火箭炮,履带式自行高炮等武器上面看到类似苏联的体系化情况。

赤剑犹记得第一次看到苏联武器,发现自行高炮和导弹发射底盘的车负重轮一模一样,甚至连装甲窗户的打开方式,打开的方向都一模一样时的震惊。

虽然那已经是苏联另外一款履带式地面通用平台了,但初识他们(地面平台的车族化和体系化)时的“震撼”至今仍在脑海中萦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我们在80年代后同样也做到了这一点,搞出了第一代履带式地面通用平台,并且也同样应用于自行火炮(83式),坦克歼击车(89式),火箭炮发射车(89式40管122毫米)及上面神似红色警戒苏联“磁爆”坦克的国产排雷车。

甚至我们不仅局限于152毫米自行火炮的应用拓展,还搞出个130毫米自行火炮的款式,可惜,没像PLZ-45一样斩获国际友人的订单。

而说到炮,很多军迷应该仍然目前心底有困惑。

70~80年代那会,我们陆军怎么会同时混装85毫米,105毫米(广泛缴获自运输大队长),122毫米,130毫米,152毫米甚至155毫米(缴获自运输大队长)等诸多不同形制的口径?

66式152毫米火炮和59式130毫米火炮射程相近,口径也有些相近,当年我们为什么选择同时装备两款大口径火炮,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师/旅团优化到122和155,其他口径退役或者转入预备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做减法,简化后勤,岂不美哉?

当年我们是怎么想的?

首先当时同时存在66式152毫米加榴炮和59式130毫米加农炮的原因很简单。

这是两款口径不同,射程不同,射速不同,定型时间不同,重量不同,炮管寿命不同,威力和精度不同的两种炮,在当年那会没有同时具备两者优势的新一代炮出现的时候(后面大放光彩的155毫米炮其实就兼具了2者的优点,缺点还少,但真正在我国成熟是90年代末期的事了),两者间并不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像苏联老师一样同时装备以补齐两型各自拥有的短板。

59式130毫米火炮,得益于53倍径(59式130炮)相对于28倍径(66式152炮)的身管长度优势,并且膛压更高初速更快,所以口径小了22毫米,但当时的最大射程其实是超出66式152毫米一大截的(一个27~32公里,一个17~24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且口径更小,炮弹重量更轻一点(一个大致44千克,一个大致为34千克),所以130口径的59炮射速更快,当时的数据为8~10发较6~8发的优势。

但59式130炮优点明显,缺点也很明显,比如炮管加工难度大带来的整炮贵(这是在59和66式重炮60%的零件是互通情况下造价比较),发射同类型弹药的时候,别看口径只大了22毫米,但在毁伤威力上66式152毫米炮比59式130毫米炮翻了接近1番,并且精度方面的比较,也是152炮占优。

所以一款威力大,弹种全,价格便宜,炮管寿命更长更耐造,重量也轻,更便于牵引机动且精度满足需求的巨炮谁不喜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66式152毫米加榴炮就和我们的第一代履带式通用平台结合了,形成了我国第一款全封闭式炮塔的自行火炮。

并且一改过去国产型号,对乘员防护差,射界窄等缺点,为我国研制更新一代的自行榴弹炮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大家别小看自行榴弹炮的作用,即使是在如今武直和无人机满天飞的情况下,射速更快,射程更远,战斗转换快,能实现快打快收,迅速转移阵地,并且具备一定防护力(以是否能抵御155毫米炮弹破片为界)能匀速行进间精确打击的自行火炮仍然是战场上的明星产品。

他们用超高精准的点穴式打击替代过去的超高火力密度打击,信息化程度也更高,战场响应能力也更强。

美国实战中表明,获得2门直升机空运而至的M777火炮加强的排级哨位比之前仅获得阿帕奇直升机等空中支援的哨位更稳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保持5~8发每分的射速的情况下,2门M777火炮能干的活顶得上天上4~6架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毕竟阿帕奇那口径30毫米的机关炮有时候有效打乱敌人的攻击队形都做不到。

所以俄乌冲突僵持的战线,大家能看到双方老式的火炮战场扬威,互相炮战,也能看到双方广泛应用无人机的战场攻防,但AH-64,卡-50,米-28等武直的整体战果比前两者就逊色多了。

900多年来,大口径火炮依然无愧于“战争之神”的美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3式152毫米为我国后来研制炮管更长,射程更远的86式152毫米炮及155毫米牵引炮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也为我国研制PLZ-45自行火炮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甚至从我军装备序列的替代关系来看。

如果没有当年83式152毫米自行火炮的成功研发经验,我们自己牛得不得了,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PLZ-05自行火炮的问世,不知道要等到什么年月,毕竟当年的国防形势太严峻了。

83式152炮在当年为应对苏联的钢铁洪流,可是保留了直射打坦克的能力,并且由于口径更大,炮弹更重,装药更多,其实对敌方的坦克乘员构成的威胁也是相当的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直瞄我们做不到击穿,但把坦克里的乘员震成内伤致死,整车丧失战斗力是极有可能的。

当时除了直射的特种弹外,其实曲射打坦克的特种弹也多,并且由于坦克顶部防御的脆弱,其实83式152炮更能发挥出更好的作战效果。

所以感激83式152毫米自行火炮这名老兵,陪我们走了那么久。

虽然坦诚的说,你不是当时自行火炮序列中性能最先进的。

也不是当时自行火炮序列中颜值最高的。

但因为你守卫过中华的安全,是我们的人民亲手打造的,并为后来更先进的自行火炮的研制铺平了道路,这款“老炮”就值得大家去纪念。(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