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在19世纪初,被称之为欧洲宪兵,因为他们那时候战斗力强,且利用严寒的天气,击败了打算统一欧洲的法皇拿破仑。

欧洲对此一片欢呼,认为是沙俄拯救了欧洲一帮小国家。当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甚至被称之为“神圣王”、“欧洲的救世主”等。

但是这种好运并没有持续太久,亚历山大一世去世以后,并没有留下子嗣,因此按道理是他的二弟康斯坦丁大公继位。

结果康斯坦丁大公却无心大位,这才让给了他们的小弟尼古拉一世。1825年,尼古拉一世加冕后,开始了他为期30年的沙皇生涯,谁也没想到,正是他在位期间,为沙俄罗曼诺夫王朝带来了第一次灭顶之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后,沙俄罗曼诺夫王朝几乎亡国

沙俄和奥斯曼土耳其打了200多年的俄土战争,主要是为了争夺黑海霸权以及黑海周围一圈的地盘。

过去奥斯曼土耳其是正儿八经的黑海霸主,黑海周围一圈,都是他们的势力范围。结果沙俄打到了亚速海以后,不断向前挺进。

在1783年,沙俄通过第五次俄土战争,吃掉了克里米亚,自此开始和奥斯曼土耳其争夺黑海霸权。

而当时的奥斯曼土耳其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原因之一是欧洲各国开辟了航海路线,他们的地盘不再是欧亚贸易的唯一枢纽了,因此收不到太多过路费。

此消彼长之下,沙俄步步逼近,一边向巴尔干半岛渗透,一边向外高加索地区挺进。双管齐下,齐头并进,打得奥斯曼土耳其生活不能自理。

尼古拉一世刚继位2年,第八次俄土战争就开打了。这回沙俄击败奥斯曼土耳其以后,从他们手里得到了外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伊梅列季亚、明格列利亚等地。

尝到甜头后的尼古拉一世,一直希望找机会再干一票大的,直接拿下君士坦丁堡灭了奥斯曼土耳其是最好的,最次也得占领巴尔干半岛,成为黑海霸主吧?

为此1853年,沙俄率先挑起了克里米亚战争,又称第九次俄土战争。如果单独对付奥斯曼土耳其,沙俄的实力绰绰有余,毕竟欧洲宪兵的余威犹在。

可半路杀出了英法联军,还有撒丁王国主战,四对一的情况下,沙俄打算喊奥地利和普鲁士帮忙,结果人家压根不想插手,甚至对沙俄施压。

结果沙俄在众叛亲离之下,惨败给了各国联军。联军登上了克里米亚半岛,在这里消灭了数十万俄军。再往前走,可就直接进入沙俄腹地了。

整场大战下来,沙俄损失了50多万大军,巴尔干半岛的地盘几乎都给丢了,要不是法皇拿破仑三世在后来的分赃大会上,为他们说了两句好话,沙俄连克里米亚都保不住。

在这种情况下,尼古拉一世承受不住战败的下场,在1855年选择了自尽。这明显是亡国之君的征召了,你扛不住,就把烂摊子留给儿子是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救了沙俄一命

尼古拉一世走后,亚历山大二世继位。他知道不能再打下去了,否则沙俄铁定崩盘。为此,亚历山大二世在1856年果断选择停战和谈。

和谈结果自然是割地赔款,这是战败者应有的下场。这个时候亚历山大二世只愿列强们能够同意和谈条件,尽快撤军,否则沙俄内忧外患之下,根本撑不住。

好在英法土等国拿到了各自的好处以后,还是撤了。亚历山大二世长长松了口气,接下来就是解决内部矛盾了。

由于常年战争,导致沙俄的内部经济一塌糊涂。打赢了还好,至少有战利品,这回打输了,连本带利全都输光了。

当时沙俄国内有90%以上的人都是农奴,这些农奴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艰难,因此各地都爆发了不同程度的反抗。时间长了,绝对会对沙俄造成难以想象的伤害。

而且这次战争也让亚历山大二世看出,一个农奴满地的国家,是很难支撑起工业化之路的。此外,军队里的大量农奴,战斗力和英法那些军队完全没法比。

为此亚历山大二世力排众议,开始进行农奴制改革。他们承诺给予农奴自由,而且可以花钱赎买土地。如果没钱,朝廷还可以借给他们,当然了,利息可不低。

虽说不少农奴为此都背负上了最长49年的高息借款,但好歹给了他们一定的自由,能不能还清债务,似乎成了你有没有本事的问题,而不是这场改革本质上的问题。为此,农奴们可算是消停了一阵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沙俄的经济发展。

可以说,正是这场改革拯救了沙俄罗曼诺夫王朝。农奴们通过合法的手段获得了土地,而不是靠起来反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5年日俄战争后,沙俄再次几乎崩盘

躲过一劫的沙俄,再也不敢继续在欧洲撒野了,终亚历山大二世一生,除了第十次俄土战争外,他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东方。

  • 1858年到1881年,沙俄从清朝割走了外东北、外西北超过15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 1856年到1885年,沙俄又花了30年左右的时间,征服了中亚近4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 1877年到1878年,趁着英法不插手的工夫,沙俄与奥斯曼土耳其打了一场第十次俄土战争。这回沙俄可算是扬眉吐气了,战败后的奥斯曼土耳其,只好承认塞尔维亚、罗马尼亚自立,保加利亚成为沙俄的保护国。要不是最后英国舰队再次拦着,沙俄能直接打下君士坦丁堡。

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后,他儿子亚历山大三世继位。他在位期间,基本没打什么大仗,被称之为“和平缔造者”。一个暴徒,只要稍微收敛一点,立马就能获得赞誉,这就是现实,俗称浪子回头金不换。但一个好人,只要做错了一件事,将会被千夫所指。

1894年,亚历山大三世去世后,他儿子尼古拉二世继位。没错,又是一个尼古拉。尼古拉这个名字,几乎成了沙俄挥之不去的魔咒。

别看沙俄四分之三的国土面积都在亚洲,可沙俄历代君主当中,尼古拉二世是唯一一个到过亚洲的沙皇。而且还是在当皇太子时期,周游列国,顺便去了一趟日本。结果就在日本被砍了一刀,差点毁容。自此尼古拉二世就恨上了日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说讽刺不讽刺?所以说沙俄在亚洲的地盘,其实就类似英法在非洲、美洲的殖民地罢了。他们根本不在乎这里的发展如何,只要这里一直在自己手里就行。

尼古拉二世也打算建功立业,因此1896年便诱使清朝签订了《中俄密约》,开始到东北修铁路,其目的就是为了吃掉东北。

到了1897年,沙俄跟德国打配合,一个占了辽东半岛,一个占了胶州湾。1900年,尼古拉二世一拍大腿,决定出兵17万,占领整个东北。

这就是明抢了,各国列强纷纷谴责,而且东北2000多万父老也在极力抗争。尼古拉二世依旧坚持用武力霸占东北,结果在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的主要原因是沙俄不肯承认日本在半岛的权益,而且日本也有意夺取东北,因此双方打了起来。

这一仗以沙俄惨败而告终,太平洋舰队全军覆没。为此沙俄不仅要退出东北,还将库页岛南部给了日本。与此同时沙俄内部再次掀起了波澜。

国内的起义就没中断过,尤其是1905年的起义,差点就把罗曼诺夫王朝给推翻了。在这种情况下,尼古拉二世为何还能延续沙俄十来年的寿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斯托雷平改革挽救了沙俄

1905年,尼古拉二世将大量军队调到莫斯科,狠狠收拾了一顿起义的那帮人。这场大起义算是勉强被摁住了。但是沙俄出现的危机,却很难彻底消除。

如果不能化解这些内部矛盾,那这类起义将此起彼伏,永不断绝,直到沙俄覆灭为止。因此尼古拉二世在1906年启用斯托雷平为首相,开始学习自己的爷爷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新一轮的经济改革。

斯托雷平是个不折不扣的猛男,他一上来就将3000多起义者送上了绞刑架。同时将新成立的国家杜马解散,扫清了大多数改革障碍。

如果说亚历山大二世时期的农奴制改革,只是给农奴们画了一张大饼的话,那么斯托雷平的这次改革,是实实在在将这块大饼放在了被解放的农奴面前。

斯托雷平下令,农民们可以退出村社,可以随意买卖份地,有创业想法的农民,还可以向农民银行贷款办农场、田庄。

这一举措,为沙俄增加了200多万名富农,极大促进了农村的资本主义发展。也变相地稳定了沙俄内部大环境。

至于那些阻挠改革、不听话的官员,不管多有才华,斯托雷平直接将其撤职。是不是有点儿王安石改革的味道?觉得分地不公的农民,但凡打算闹事的,要么流放到西伯利亚,要么直接送上绞刑架。

可以说,斯托雷平的改革是充满着强制性,丝毫没有任何可以质疑的余地。正是这种铁腕改革,才得以让沙俄延续了十来年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尼古拉二世非要参加一战,结果1917年沙俄卒

和所有改革家一样,斯托雷平其实也没得到什么好下场,毕竟经济改革是动人家的蛋糕,一般人可不敢这么干。斯托雷平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他的儿女都遭受过各种袭击,自己也遭遇了多次伏击。

这些他都挺过来了,唯一没办法是尼古拉二世顶不住压力,在1911年撤了斯托雷平。这就好比当年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宋神宗也没能顶住压力,撤了王安石,导致熙宁变法烂尾一样。

一个强有力的改革家背后,需要一位强有力的君主坚定不移地当他的后盾,那么改革才有可能成功。如商鞅与秦孝公之间的关系,堪称千古表率。

斯托雷平下岗后不久便被人给害了,年仅49岁。但是他的改革还是对沙俄产生了很大的积极意义,否则沙俄早就扛不住了。

奈何1914年尼古拉二世,不顺着斯托雷平铺好的路,在家好好搞经济,非要参加一战。结果将刚刚恢复点元气的沙俄拖入了无尽的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