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滋养一方人,一脉文化积淀一种底蕴。北国江城绵延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把民族融合、文明演进雕琢成印石,在一代代江城人心中留下勤劳质朴、坚毅勇敢、自信自强的印记。

2023年,吉林市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立足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确立了“一条江一座城一方文化一部城市发展史”的“博物馆之城”建设总目标,构建“一轴八翼五组团”空间格局的宏伟蓝图铺展开来。“一轴”即以“一江一湖一岛”为轴心,松花江白山大桥至雾凇岛江段,将沿江各博物馆穿点成线,建设全域活态博物馆,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国内最长最美城市百公里水上观光长廊”。“八翼”即沿江布局8个博物馆+文博功能区。“五组团”即按照“一县一馆一特色”原则推动县级博物馆建设,打造5个博物馆+文旅集群。以此为总揽,吉林市持续推进博物馆空间与城市地理、文化、历史空间有效融合,着力打造独特的城市人文气质,深挖资源、布局业态,让重要文物资源和历史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让魅力江城更具文化感染力、更富旅游吸引力。

独具辨识度的江城文化蕴藏在春夏秋冬里,汇聚在一江秀水、两大奇观、三湖叠翠、四脉神山中,也记录在博物馆的万千文物上,历经千年风雨从未断流,传承不息。这里藏蓄着东北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的遥远记忆,夫余人结庐江畔,世代耕耘;渤海人捕鱼射猎,繁衍生息;满族皇室来此望山遥祭,临水焚香。吉林市的历史遗迹星罗棋布,从吉林文庙、玄天岭玄帝观、北山玉皇阁,到吉林机器制造局、吉林将军府、吉林省城自来水厂、吉海铁路总站、吉林大学教学楼、乌拉街清代建筑群等旧址以及张连山府邸、天主教堂等,吉林市的古建筑群和文化遗址遍布城区。

博物馆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反映着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是人们回望过去、认识现在、眺望未来的重要文化窗口。吉林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吉林地区有各级各类博物馆38家,其中一级博物馆1家、三级博物馆3家。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市博物馆被公布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市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39381件(套),包括21件国家一级文物、28件二级文物、1218件三级文物。吉林陨石雨陈列、吉林市历史陈列、吉林市满族陈列、孔子圣迹展、吉林明清船厂历史陈列等全面呈现这座沿江之城厚重的历史、悠长的文脉、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书写了瑰丽多姿、光彩夺目的城市文化名片。

今年“五一”假期,吉林市以“大东山水迎天下”为城市主题,推动文旅产品持续“上新”,一系列文化旅游新亮点、新热点为假日文旅市场注入新动能,让吉林山水走向全国,游客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提升。新开放的吉林机器制造局旧址全面呈现近代东北工业发端,吉林省城自来水厂旧址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改善民生、大力发展自来水事业的肇始、发展和现状,张连山府邸集中展示清末至民国时期吉林历史建筑和城市变迁,天主教堂的灯光秀为游客打造别样的夜间文化旅游体验,永吉县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展示了从远古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永吉地域民族融合与发展的恢弘历史和沧桑变化……

在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第14个中国旅游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访市博物馆、市满族博物馆、市文庙博物馆、市明清造船厂遗址博物馆、吉林水师营博物馆等文博场馆,在对话、倾听、记录中感受“博物馆之城”建设加速推进带来的新变化,看博物馆如何让馆藏文物“活”起来、让展览方式“新”起来、让场馆空间“扩”起来、让文创产品“火”起来、让参观体验“好”起来。

始自远古及至近现代,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和书画艺术作品精华荟萃、内涵丰富。世界最大单体石陨石“吉林一号”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陨石标本交相辉映,西团山文化、夫余文化、粟末靺鞨文化、渤海文化的文物极具特色,2.6万平方米的场馆、集声光电网于一体的现代化展陈设施、每年推出10余个临时展览、年服务观众量突破30万人次,如今的吉林市博物馆已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地标。

“博物馆之城”建设为市博物馆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也对场馆设施、文物收集和展示、参观服务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馆长才旺说:“我们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正在对软硬件进行全面升级。进一步提升吉林陨石品牌的国际知名度,跟上国内“天文热”“科普热”的升温速度,一方面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让各种陨石展现更好的观感,另一方面围绕陨石、航天等主题逐步打造餐饮休闲、互动体验等场景,并携手其他博物馆加强与驻吉高校、企业合作,开发特色鲜明的文创产品,持续增强对公众的文化吸引力。”

人来人往的人民广场旁边,一座灰墙黑瓦大红门的二进四合院格外显眼,老吉林人都叫它“王百川大院”。它是东北地区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具有清代特色的满汉融合民宅建筑,也是市满族博物馆所在地。祭江铜水禽、点翠嵌玉凤冠、嵌宝石累丝如意、祭祀神服等1000多件精品文物配以丰富翔实的图文史料,还有被誉为世界萨满文化研究“活化石”的满族锡克特里哈拉祭祀表演,全方位呈现了满族的历史和文化,也让这座古色古香的院落成为吉林市重要文旅地标之一,每年吸引众多市民和域外游客打卡参观。

近年来,市满族博物馆深入挖掘馆内藏品的历史、文化内涵与艺术、科学价值,创新拓展展示传播手段,做好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促进了博物馆资源创新转化;开启“馆与馆”“馆与校”“馆与媒”“馆与区”联动模式,建立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了博物馆资源社会共享;举办线上、线下展览和“行走博物馆”等特色活动,推动满族文化融入景区、走进社区和校园,让文化成果惠及更多民众;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博物馆之城”建设深入开展学术研究,为吉林市不断累积文化财富。

“看吉林满族陈列让我了解到很多满族习俗,对家乡特色文化有了新的认识。”走完全部展厅的纪女士表示,看到这么多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她由衷地高兴。今年满族颁金节,她要带着家人来感受不一样的节日氛围。

历史建筑是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既要原样原貌修缮保护,又要科学合理利用。市满族博物馆今后该如何突破场馆空间狭小、展览设施条件不足等发展瓶颈?馆长张寒冰表示,一方面要全力推动线上“数智博物馆”建设,另一方面要通过扩建场馆打造吉林满族非遗保护展示中心馆所。此外,要把馆内文化活动推向人民广场、北山公园及周边仿古街区,积极打造集文化、娱乐、旅游、休闲和体验等于一体的“两街一园一节”满族文化旅游打卡地。

位列“中国四大文庙”之一的吉林文庙是吉林省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建筑等级最高的清代古建筑群,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享有“东北文脉之源”的美誉。市文庙博物馆设置中国科举制度展、古代祭器展、乐器展等各类展览,依托传统节日举办祭孔大典、成人礼、开笔礼、敬师礼等大型文化品牌活动,建立吉林文庙六艺志愿者联盟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积极推广孔子学堂项目。市文庙博物馆已经成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记者到访吉林文庙时,三大殿正在进行油饰修缮项目施工。绿色防护网虽然为高大的古建筑戴上一层面纱,却遮不住重檐歇山式殿顶、黄瓦飞甍的富丽堂皇和斗拱交错、雕梁画栋散发出的恢宏气势。记者走进施工现场,听副馆长韩立伟讲述砍白、旋缝、捉缝、通灰、使麻、钻生、光油等18道传统油饰工艺,从工人熟练的动作中领悟传统古建精巧工艺背后凝结的匠人智慧。

“好的博物馆是有温度有情怀的,我希望参观者把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物一景刻在脑海中。”韩立伟说,今后市文庙博物馆将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着力提升展览质量,做大志愿者团队、做强六艺文化品牌,开展好青少年研学、线上线下国学讲座等特色活动,让吉林文庙成为激发文化共鸣的精神家园。

吉林市得“江城”“船厂”之名,源自康熙东巡吉林所作《松花江放船歌》中“连樯接舰屯江城”的诗句,以及这里曾是明清造船重地。从松花江边的市明清造船厂遗址博物馆,到跃马湖畔的吉林水师营博物馆,大量文物、地图、雕塑、船模、造船和屯兵场景沙盘,向众多参观者展现了历经明清两代的吉林船厂为我国东北地区水运交通发展和加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维护边疆领土完整作出的重要贡献。

文博游成为旅游消费新潮流,从今年春节、清明节假期全市各博物馆人气爆棚中可见端倪。博物馆齐刷刷延时开放、丰富夜游文化内涵、新场馆和新活动层出不穷,展现出吉林市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焕发出的勃勃生机。江城人对即将开放的吉林将军府遗址、吉海铁路总站旧址、江南区政府办公楼旧址抱有很高期待,对构建独具标识度的“博物馆之城”充满信心。

打造陨石、雾凇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文化IP品牌,打造历史文脉、红色基因、雾凇冰雪、民俗民情等“博物馆+旅游线路”品牌,打造工艺品、美食、康养产品等凝聚吉林文化特色的文创精品,举办文庙祭孔、满族颁金节、博物馆里过传统节日等大型文博节事活动……新时代新江城以历久弥新的多彩文化焕发出新的神采。

山川锦绣、人文鼎盛,吉林市将紧抓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新机遇,让“江城相映、馆城融合、一眼千年”的“博物馆之城”建设大力助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