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衬衫”,在电视剧《城中之城》里是灵魂的象征。

在戴行的追悼会结束时,欧阳老师(戴夫人)从关于戴行的种种谣言说起,谆谆教诲着丈夫的四个门生(赵辉、苏见仁、苗彻、谢致远),“坚守原则,有预判,当好守门员。你们都是穿着白衬衫走向岗位的……再怎么爱惜,衬衫总会变黄变黑”,但是,不能因此,“从一开始就瞎搞瞎弄,三天的工夫就变成黑衬衫了”。虽然,这样使用比喻的教诲缺乏严密的逻辑(“总会变黄变黑”成了必然),但是这里的“白衬衫”无疑是灵魂的象征。

全剧真正的主人公是赵辉行长,因为他是全剧主要矛盾的焦点,全剧的戏剧行动就是赵辉命运的转变。剧中的确有不少他认真烫熨白衬衫的暗喻镜头:兢兢业业地工作,时时刻刻戒备自己不能成为别人(违法之人)的“棋子”;在师徒关系上,他传授自己的恩师戴行的教诲,要时刻警惕自己,“廉洁可辱,爱民可烦”,诲人不倦地诱导陶无忌。与此同时,他又不止一次地“瞎搞瞎弄”,只要自己廉洁的名声遭到质疑,他就不顾一切反击,甚至默许阴谋,不惜毁损自己的廉洁,合“情”合“理”地违规犯法,最后险些自杀,落得个锒铛入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中之城》剧照

不管人们如何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口味评判《城中之城》,这部颇有文学水准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其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一个尖锐且无可回避的问题,与观众共同思辨:

赵辉这么个有情怀、有气魄、有慧眼、有才华、有能力的好人,如履薄冰、兢兢业业、运筹帷幄、胜券在握的好领导,怎么就蜕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罪犯呢?难道明事理、讲自律是没有用的吗?为什么会有这样诡谲的命运轨迹?人啊,我们究竟应该怎样保持自己灵魂的“白衬衫”洁白如玉?

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当我们口吐莲花,唾星四溅,一时间感觉自己获得了真知,甚至自以为是“真理之子”“真理之女”的时候;当我们确实做成了一件事,在鲜花垒起的高坛上,频频骄傲鞠躬的时候;当我们真诚地宣扬“吾日三省吾身”,对晚辈呕心沥血地宣扬洁身自好,“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时候……我们身上那件白衬衫已经出现汗珠伴和着尘土而成的污渍了。

造化就是这样捉弄我们:道理懂了,认知清晰了,理论上通透了,我们的双脚却不知不觉踏入了泥水,甚至戴上了自制的脚镣,吞下了本是警示他人的恶劣后果。

《城中之城》的魅力,就在于全剧精彩,细腻而又悬念迭出,惊心动魄地表现出主人公赵辉这个巨大的戏剧性变化。

这首先是由于40集的故事情节编制在一个以赵辉为核心的严谨、宏阔、富有动作性的架构里,这里有一组组清晰而又丰富的人物戏剧性关系,相互勾连而又相互推动,正反相衬而又顺逆悖反。如果说戴行突然死去的事件是解开这长长横幅画轴的缎带,那么,解开缎带之后,徐徐展开的是这样的:

首先是主线。赵辉命运大起大落。他先是深得上级领导的重视,似乎他可一步登上戴行留下的空位,却突然出现了行政出身的李森坐上分行行长的宝座,令赵辉怅然失落。此时,他又意外惹起了喜欢漂亮女人的苏行的不满,李森为巩固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宝座,引诱苏行,联手给赵辉致命攻击。由此也激发了赵辉的反击,在谢致远、吴显龙父子做局下套的帮助下,赵辉反败为胜,让李森这等小人滚落下来,自己则顺理成章当上了分行行长。然而真正的胜利者是谢、吴两家,他们只是让赵辉成为自己开启金库的“钥匙”而已……哪怕后来谢致远入狱,吴显龙更要牢牢抓住赵辉这把“钥匙”。而赵辉对吴氏父子所有的反击都是被动的,软弱无力的,以“最后一次”为自欺欺人的“理由”,使自己一步步陷入泥沼,最后轰然坠落。

其次是副线。赵辉亲自挑选的有为青年,银行人才陶无忌及其女友田晓慧。这条副线贯穿始终,哪怕是陶、田爱情史起伏跌宕,直至分手,都是赵辉主线的一面长长的镜子:陶无忌从“小赵辉”演绎成苗彻的承接者,田晓慧为了成为“上海最有钱的人”当了吴氏父子、谢沈夫妻的犬马。陶无忌接受了赵辉正义、奋斗的教诲,同时,他又学到了苗彻正直、认真的精神,无法容忍恩师的不法行为,与赵辉从师徒到对手,与田晓慧从恋人到路人,陶无忌跳出了赵辉跌落的惯性轨迹,走上了属于自己的“明光”之路(至于此人物形象为何落得观众的白眼,后面探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中之城》剧照

第三是对立线。谢致远、苏见仁、苗彻、吴显龙、周琳。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中,与赵辉发生着曲折的,复杂的,多变的,异样的戏剧性冲突。这些冲突打破了简单僵化、非黑即白、概念先行的陈旧模式,而是努力营造出酷似生活原貌那样丰富多彩、含蕴甚深、景自天成的艺术世界。这五个人物对主人公而言,或鬼或蜮,或亲或密,或恩重如山,或旧怨新恨,或爱而不得,或恨而不仇,把赵辉映照得多姿多态,丰满厚实,入骨通透。面对谢致远,赵辉警醒戒备,却又在不得已的时候,勉强应付,最终喊出“永远不合作”;面对苏见仁,赵辉嗤之、嘲之、怜之、哀之、痛之;面对苗彻,赵辉真心敬重,真心恐惧,真心渴望,他不敢对苗彻坦诚,又幻想得到苗彻毫不设防的呵护;面对吴显龙,与其说永怀报恩之心,不如说他这个“小辉”弟弟是被钉在原罪的十字架上,有报不完的恩,还不完的情,道不完的歉,怀不完的疚,即便绝交了,仍然牵挂这位曾救过自己一命的“大哥”;面对酷似逝去妻子的周琳,在戒备中接触,在接触中戒备——先是看穿这是谢致远的“美人计”,又斩不断内心的欲望,即便是认清周琳对自己的真心,又畏惧流言。他像一只老鼠在轮盘上来回奔跑,不知其终。

第四是亲情线。独生女蕊蕊患严重眼疾,得不到及时的先进的治疗,或将失明,而女儿又酷爱画油画,画她思念的妈妈。这是残酷的现实,令人揪心不已,非常值得同情。但是,即便如此,这能成为赵辉接受吴氏父子以“明星捐助活动”的名义塞进800万元贿赂的理由吗?贫寒之家的父母对考上大学的儿女说,孩子,我们宁肯去要饭,也要供你上学读书。赵辉可以这样说,孩子,我宁肯违法受贿,也要给你治眼病?荒唐。复明之后的女儿,清清楚楚地看到的是铁栅后面的囚犯父亲,情何以堪?说到底,赵辉之所以受贿,与其说是给女儿看病,不如说是为了保住现在住得很舒适的房屋——完全可以卖掉这套自家的房产作为治疗费,保住自己的重于千金的节操。当女儿蕊蕊拍手欢笑,“噢,咱家的房子保住了!”这是天真;而作为分行行长的主人公也笑了,笑得好像很自然,明知“事出反常必有妖”,还心安理得地吃天上掉下的“馅饼”,吞咽一个“贪”字,立即从高尚变为无耻了。

以上线索紧密、有机地编织在一起,相互照应,纵横交错,随机演变,使得全剧引人入胜而又引人深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中之城》剧照

让我们继续思辨主人公赵辉诡谲命运的根由吧——

关键是赵辉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其中有非常复杂的矛盾变化,有时平静如水,镇定自若,胸有成竹;有时自我悖逆,进退失据,慌不择路。譬如前面提到,在李森一次又一次打击之下,赵辉默许吴谢联手制造阴谋,小吴和田晓慧妙手垂钓李森腐化的镜头(田晓慧“机智”地化妆为服务小妹组织拍照);谢致远“表演”提线木偶,让一位美人(周琳)相继赠表于二男(赵、苏),重演了现代版的“二桃杀三士”。对此,主人公赵辉如鸵鸟般埋头不问,实际是掩耳盗铃。一脸正气,胸怀大志的赵辉以不知情为由任由同伙制造阴谋。为了逼真,自己竟还充当阴谋中的被害者,“聪明”地扮成“憨大”,陷害了曾冒犯过自己的老同学苏行,良心何在?而当苏行理解了他之后,竟被吴氏父子谋杀,此时的赵辉痛彻心扉,悔愧万分,又当如何理解?这样的悖反表现无处不在。譬如,有这样一个短暂的镜头,双手捧着东西的周琳与蕊蕊告别。临出门时,怎么也穿不上另一只高跟鞋了。刚才,进家门的赵辉故意摆出一副庄重严肃的模样,从不用正眼看这个极像亡妻的女人。而现在,他双眼盯着此女的一只怎么也钻不进鞋窠的玉足……突然,他屈尊蹲下,竟扶住高跟鞋的跟儿,助其玉足蹬进鞋中……看到这儿,我们都先是惊讶了,后又扑哧笑了。笑什么?如果是绅士风度,助人为乐,那么,刚才他还板着“臭脸”,“风度”哪里去了?怎么解释?其实,是那只玉足像手电筒一样照亮了他的春心。微妙的心理活动就这么简单。

此刻的赵辉的理智这一张“饺子皮”,煮到一定的火候,终于破开,漏出(不是“露出”)了欲望的“饺子馅”。

另一个细节,程家元因与苏行的父子关系被陶无忌暴露,在食堂怒打小陶,一时间人声鼎沸。而真正的“告密者”赵辉,却转身漠然而出。此时,在他那张泠漠无情的脸上,所有曾经的正义、和蔼、慈爱、体恤荡然无存,顿时,赤道变成南极,令人惊诧。

理性与感情的揪扯,冲撞,击打以至分裂,在某种情境下,每个人都可能会发生。譬如,世界名著《复活》“之所以能够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引起不同读者的共鸣,就是因为它着力刻画了聂赫留朵夫身上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典型的矛盾冲突,而类似的冲突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托尔斯泰在《复活》中所说,“人人身上都有各种人类本性的根苗。不过有时这种品性流露出来,有时那种品性流露出来罢了。人往往变得不像他自己了,其实他仍旧是原来那个人。”

这就道出了赵辉的内心矛盾与行为悖反,以及在剧中他为什么做出了那些悖逆自己一贯主张的行为表现的根由。道理(理性)上通明,不等于把握了人的修为、意义、价值,实践才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生命之根。这是赵大行长没有透彻明了的。譬如,在他的世界里,为了救命恩人吴显龙大哥,他可以在银行规矩的城墙上扒开一个大缺口,自我欺骗地称之为“唯一”;为了心爱的独女蕊蕊,也可以掩耳蒙眼地接受“捐赠”。这就是他的“实践”,犯罪的“实践”。

作为文学艺术作品的电视剧《城中之城》,其重要成就就在于此,写出且演出了这位主人公的独特人性与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多变性和多向性。大凡成功的文艺作品,其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无不如此。

所有成功的艺术形象,有的是令我们喜爱甚至是景仰的,也有的是值得我们警醒、引发我们批判的。就该剧而言,创作者更希望和观众共同思辨:赵辉的悲剧是怎么演绎出来的?为什么?怎么办?电视剧的观众是宽泛的,各有所好,各取所需。譬如在北京,有的银行就组织业内人士观看,他们重视的是该剧的警示价值。既然是给千百万人摄制的,那就要倾听千百万人的评说。最终拍案定论的是——时间。

电视剧作家、艺术家仿佛被无形的魔力所牵引,始终围绕着人的问题,不断地思索,甚至为此而废寝忘食。与文学一样,戏剧、电影、电视艺术的本质是人学。电视剧《城中之城》就是这样努力的,除了赵辉,其周围的重要人物无不各具特色。如苏见仁的饰演者令人惊喜,其神色与心灵的统一,其瞬间丰富多彩的变化,不仅如同欧阳老师的评价“不着调” “真性情”,还能让人物关系发生微妙变化,创造戏剧情境的奇妙演绎(请看他死前与赵辉最后见面的那段戏)。

当然,40集的长度,不可能没有缺憾。譬如,副线的重要人物陶无忌兢兢业业,小心翼翼,珍惜爱情,敬重师长,友爱同事,坚守原则……怎么就惨遭白眼,不受观众待见?窃以为,从剧本到表演,没有处理好陶无忌与赵辉的戏剧性关系,缺少一个“情”字。对比一下苗彻与赵辉的关系,严格、严峻、严肃的背后,我们总能看到苗彻对赵辉真诚的担忧,坦率的提醒,急切的警示。而陶无忌与赵辉的后半部关系,我们看到的只是咬住不放,咄咄逼人,非胜不可,死不罢休,当初师父赵辉的知遇之恩,雪中送炭,解救危难……全然忘个精光,怎么能不令人厌恶?

还有种种细节上的精益求精……但是——

电视剧《城中之城》是一部好戏,因为有成千上万的观众热情地追剧,因为它塑造了独特、真实的人物形象赵辉,因为它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人应该怎么活,包括理性与情感,恩情与原则,清白与虚荣,诤友与密友,财产与气节……面对人生的挑战,或许我们应该像荷马说的一样:西西弗斯是最明智、最谨慎的凡人,把滚石推上山,显示着西西弗斯与其命运的抗争,他永不放弃。是的,人的一生应该为了清白与节操而努力,永不放弃。

天天洗,天天烫熨,您的“白衬衫”永远置于本城最洁白之列。

作者 剧作家,戏剧评论家,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

如何订阅

邮政代号:4-287 杂志定价:38.00元/期

致电编辑部订阅全年六期惊喜优惠价:200元

地址:上海巨鹿路709号, 邮编:200041

电话:086-021-64377362

E-mail:shartreview@sina.com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主管

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主办

《上海艺术评论》编辑部出版

关注《上海艺术评论》,聆听真正的艺术评论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