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氢10分钟、续航300公里……

这是行驶在扬州首条无污染、零排放的氢能公交示范线的一份“成绩单”。

10辆运行于西部客运枢纽和润扬森林公园之间的氢能公交车,目前累计行驶里程已超过11万公里。

在新能源领域,氢能具有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储量丰富、能量密度高等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在运行中的扬州氢能公交车 图片来源/扬州公交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氢能作为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已被许多城市视为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

氢能到底有多重要?

按照国际能源署的预测,未来10%的可再生能源消纳必须通过长周期储能来解决。

到2060年,中国未来所需的1.5万亿千瓦/时电将由氢储存,燃煤发电会逐步变成燃氢发电;2030年绿氢规模将到达500万吨到1000万吨。

可以说,作为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驱动引擎,氢能产业链任一细分行业,都将是千亿级的规模。

而在这个前景广阔的赛道上,扬州早已“氢”装上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74年,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在小说《神秘岛》中写道:

“总有一天,水可以被电解为氢和氧,并用作燃料,而构成水的氢和氧……将会成为供暖和照明的无限能源。”

如今,这一“无限能源”正在“照”进现实。

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具有高效、无污染、可再生等优点,以氢能为燃料的氢能汽车或许才称得上真正的“新能源车”。

尤其是氢能车辆补能速度快、在长途重载上具有优势,我国在氢能载重汽车领域已实现了巨大突破。

今年4月,两台氢能重卡连跨6省市,从北京到上海成功实现了1500公里的试跑。

在这场我国氢能车辆首次大范围、长距离、跨区域运输测试中,作为京沪氢能高速网络重要节点城市,以及长三角“氢能走廊”江苏地区重要一环,扬州承担了沿途最后一次加氢补能服务。

事实上,扬州除了是国内氢能源保障基地,还是国内车载储能系统与氢能电池堆的供应基地。

在这个赛道,国内最大的车载储能系统供应商亚普股份,无疑是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企业。

从2018年开始,亚普股份便布局氢能赛道,先后研究开发出IV型塑料内胆全缠绕储氢瓶、70MPa组合瓶阀、70MPa减压阀等储氢设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亚普股份的生产车间

如今,亚普股份研发的车载氢能产品已实现进口替代,广泛应用于物流车、城市巴士、渣土车、重卡等多种车型,是国内多家品牌氢能汽车企业的“老朋友”。

此外,对于氢能源车来说,氢燃料电池系统就像传统燃油车中的发动机,直接决定着一辆车的核心动力与性能。

氢能燃料电池堆的功率大小,决定了氢能车辆能否跑得动,又跑得快。

2023年,位于扬州广陵经开区的江苏耀扬,成功研发出了最大功率300千瓦氢燃料电池堆,最大使用寿命可达3万小时,突破国内该领域“天花板”。

要知道,单堆300千瓦电堆的功率已与240-260千瓦的燃油发动机几乎相等,完全可以满足重卡、矿卡满载状态下连续运行的工作需求。

产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再到落地应用。

功率从5千瓦、10千瓦,到30千瓦、75千瓦,再到目前的300千瓦氢燃料电池,江苏耀扬走过了10多年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苏耀扬的生产车间 图片来源/扬州发布

产业布局到落地,需要企业不断积累,也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外部资源支持。

对于江苏耀扬的快速发展,董事长欧阳洵说,“我们搞氢能,一直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地里的。”

这也恰恰是扬州发展氢能产业的态度,以“先手棋”抢迎“风口期”。

扬州在十多年前扶持和引进多家氢能企业时,便开始悄悄布局整个产业链。

“十四五”开篇时,扬州正式将氢能与储能产业列为重点培育发展产业链之一,已集聚了涵盖氢能产业上游(制氢与供应)、中游(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下游(燃料电池汽车等应用)的全产业链相关企业。

除了亚普股份与江苏耀扬,扬州在氢能核心部件领域,还有正在研发与制造大功率氢能发动机的鸿途氢能源、拥有国内首条自动化电堆生产线的氢璞创能,以及通过市场检验的海驱动力的氢循环泵、悦石通用的空压机与嘉和新能源的热管理系统,都是行业内的佼佼者。

目前,扬州已集聚全产业链氢能相关企业12家,具备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燃料电池整车、燃料电池电力系统总成等技术的创新能力。

过去五年,扬州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两个千亿台阶,达到7423.2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万元,跃升至全国城市第16位。

可以说,大力发展氢能产业,既是扬州在新质生产力领域一次难得的弯道超车机遇,也必将成为助推其冲击“万亿城市”的关键要素。

不过,助力扬州跨入“万亿城市”行列,或许还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软件服务产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中国正逐步从制造迈向“智”造,核心便是现代科技产业的精进。

扬州的邗江区可以说是扬州“智”造的沃土,孕育出多家科技创新企业。

机床产业可谓邗江区的“传家宝”,集群总产值超过150亿元,已形成上游研发、原材料生产,中游数控成形机床生产,下游应用、配套服务等完整产业链。

其中,位于邗江区的扬力集团不仅是扬州数控成形机床产业集群的“领军者”,更是国内中高端金属成形机床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扬力集团TL4-2500FB多连杆多工位冲压生产线

工信部公示2023年度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中,扬州市邗江数控成形机床产业集群榜上有名,为苏中、苏北地区唯一。

邗江区还有一家爬山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GIS、AI和云计算等核心技术研究,主营是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管理的云平台,已为全国40多个城市提供超过100项产品和服务。

通过精准的信息化服务与算法,爬山虎科技让这些省市的农业生产、自然测绘及各类市政、民生项目监测又多了一双“慧眼”。

让相关决策机构对具体数据,不再“雾里看花”,也不用“毛估估”。

在生物医疗研发领域,邗江区还有一双“火眼金睛”。

江苏鹍远生物是全球肿瘤早筛早检领域的技术开拓者和引领者、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福布斯中国2022“独角兽”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鹍远生物

凭借国际领先的甲基化检测技术,鹍远生物研发的肿瘤早筛产品覆盖泛癌种、肺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食管癌、胰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等主要高发癌种。

尤其是刚获得美国FDA突破医疗器械认定的胰腺癌早检技术PDACatch,极大提升了早期胰腺癌患者治疗的成功率。

这种肿瘤早筛早检技术,让大批癌症患者得以提前预防,对症治疗,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在提升科技水平的同时,造福社会。

扬州,有着最具代表的案例。

入驻3281家医疗机构、1478家药店,以及超过200万注册人数的爱加健康互联网平台,开发者是扬州的朗森特科技。

这家专注于互联网医疗信息服务的企业,通过整合全国各地优质医疗资源,为数百万用户提供了专业的医疗信息化服务。

无论既往检查信息、病史和治疗等信息可一键查询,不仅便利异地就医的患者,更让主治医师及时掌握了患者病情诊治信息,方便作出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所有数据和信息处理,自然离不开被誉为“大脑”的半导体技术,扬州在这个领域同样硕果非凡。

扬杰电子是半导体领域的上市公司,也是国内少数集半导体分立器件芯片设计制造、器件封装测试、终端销售与服务等产业链垂直一体的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扬杰科技集成电路封装测试车间前道无尘车间 吴忠祥/摄

依靠自主创新的芯片研发、制造与封测垂直一体化能力,扬杰电子旗下多个产品始终位居细分行业市场第一。

这些扬州走出的“隐形冠军”,不仅是城市迈进“万亿城市”的底气,更折射出扬州制造业的一面。

其实,与国内很多同行一样,扬州这些企业在创业与发展历程中,同样遭遇过市场洗牌、全球经济危机以及低碳环保大趋势等不利因素,始终战战兢兢。

正是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型,努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加上扬州的悉心呵护,才使得这些企业最终破茧而出,“扬”名天下。

“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历史机遇与敢闯敢拼的精神,凝结为扬州制造沉着应对时代风云变幻的时代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拥有“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三张金灿灿的城市名片,很多人都认为扬州只是一座旅游城市。

事实上,扬州在上世纪90年代,工业经济开始从遍地开花到重点发展,逐渐创造出“车、船、机、箱、器、化、服、特”“八龙齐舞”的扬州模式。

1995年,扬州GDP是605亿,位于省内第3(第1是苏州的903亿,第2是无锡的761亿),比省会南京的576亿,还要高出5%。

那时的扬州,是毫无争议的苏中地区“领头大哥”。

可惜一年后,扬州便遭遇了一次重大转折:扬泰分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远眺扬州中国运河博物馆 图片来源:扬州发布

1996年,泰州市从扬州市划出,组建地级泰州市。

泰州带走了5790平方公里土地(差不多一半)、496万人口(比一半还多)。

1996年,扬州GDP(351亿)迅速下降到全省第8位(虽然扬泰之和还在640亿以上)。

后来的发展中,超级城市汲取资源的能力,远不是这两个城市“1+1”所能抗衡的。

从那之后,扬州的经济发展一直起伏不定。

苏中地区的头把交椅,也从扬州变成了南通。

随后,“慢悠悠”的扬州经济长期位居江苏13个设区市的第7位。

区域竞争,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

在“耻于居中,力争上游”的反省中,扬州提出要冲破“居中思维”羁绊,在时代潮流中抬高标杆、找准定位。

面对实力强劲的“左邻右舍”,扬州究竟该如何“突围”?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扬州的“突围”,或许来自这座城市“喜新不厌旧”的发展观念中。

比如扬州杭集,这是一个面积只有36平方公里的小镇,却是全球最大的酒店日用品生产基地。

杭集人靠着一支支小小的牙刷、牙膏,不仅敲开迪拜七星级酒店的大门,还依靠酒店用品产业,创造出比深圳还高的人均GDP。

如今,杭集酒店用品产值近400亿,占国内酒店总用量的60%以上;全球每三支牙刷,就有一支来自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扬州三笑集团的智能化厂区

这些从传统行业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领头羊”的扬州企业还有很多,既是产业经济的“毛细血管”,也是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压舱石”。

一座城市的产业升级之路,绝非旦夕之功,更需企业与政府共同的努力。

只有企业和政府锚定一个方向,一方敢于冒险,另一方精心呵护,才能让城市制造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扬州一边“提升6大主导产业集群,攻坚突破13条新兴产业链,聚力打造‘613’现代产业体系”,一边以产业链为主轴,推动“点线面”协同发展,加快强链补链延链,致力形成协同联动、竞合共生、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扬州智谷科技综合体

同时,随着连淮扬镇铁路建成通车、北沿江高铁开建,扬镇宁马铁路不断推进,以及扬州泰州机场的逐步成型,曾经缺乏交通枢纽地位优势的扬州又迎来新的崛起机遇。

乘势者行,扬势者成。

在正解局看来,既具前瞻视野,又有发展定力,扬州未来再次“扬”名天下的澎湃的潮音,已经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