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近年来,南京市秦淮区人大常委会聚焦“四个机关”建设,依法履职守初心,砥砺奋进担使命,以守正之心、创新之为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先后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医疗卫生专业、金融专业、法律专业3个四级人大代表联络站,在全市率先建立代表联系点与12345平台联动机制、旁听检察听证机制、人大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机制等,为代表履职助力增能。2024年,秦淮人大笃定“有效监督年”的目标追求,向“新”再出发,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人大代表建议与司法建议双向衔接转化机制。

广泛调研 有效监督能否再“上新”

有人认为,人大与法院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人大监督地位更高、范围更广、效力更强,没有必要衔接转化。有人认为,司法建议是针对个案制发的,建议衔接转化不当容易引起误解。

要不要转化,能不能转化?带着疑问、带着期盼、带着责任,区人大常委会和区法院紧密协作,分别向市人大常委会、市法院汇报了探索代表建议和司法建议的双向衔接转化的创新设想。区人大监司委在常委会主要领导的带领下开展广泛调研,认真听取了市人大监司委、区法院、市区人大代表、法律专业人大代表、相关专家的意见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次强化人大法院合力监督的“新实践”。市人大代表袁胜寒说,去年,我们秦淮团在视察市法院工作时,大家就人大与法院如何加强协同监督进行了探讨,我想,今天这个代表建议与司法建议的双向衔接转化机制就是我们上次要探求的答案,双向衔接有助于弥补单一建议的局限性,通过双向发力共同推动相关社会治理问题由“纸面回复”转化为实质解决。

这是一次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尝试”,法院就案件办理中发现的社会问题发出司法建议,并转化为代表建议,可以扩大司法建议的影响力和推动力,有助于推动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社会治理。区人大代表涂勇从法律专业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

市人大监司委认为,代表建议与司法建议双向衔接转化,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是贯彻落实区委决策部署、凝心聚力促发展的具体行动,是人大监督和司法监督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创新探索,是解决监督线索发现难、建议落实难、共性问题解决难的现实需要,是推动人民群众急难愁盼解决的有效途径,希望秦淮人大能探出一条新路子来。

“代表建议和司法建议双向衔接转化是人民法院接受监督、改进工作、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举措,秦淮法院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在全市区法院做出一个试点来。”秦淮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守忠在座谈调研会上,给大家传达了市法院的意见。

调研在不断深入,共识在慢慢凝聚,大家一致认为,推动代表建议与司法建议“双向奔赴”,对于实现人大监督和司法监督在思想上互融、优势上互补、信息上互通、监督上互动,共同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先行先试 有效监督何以再“上新”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没有先例,没有借鉴,秦淮人大不等不靠,先行先试。围绕市域治理现代化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区法院从代表建议中发掘案件线索,转化为司法建议进行法律监办,发挥司法建议“抓前端、治未病”制度功效;区人大常委会从法院制发的司法建议中梳理出,能够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由碎片治理转向集成治理的对策建议,通过代表提出建议、人大进行督办的方式,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共同推动解决问题。

“首尝螃蟹”,司法建议+代表建议,让密室逃脱的安全和规范不“逃脱”。2023年5月,区法院在审理黄某某诉某室内娱乐中心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责任纠纷一案中发现,密室逃脱经营者在提供剧本娱乐服务时消费者身体受到伤害或遭遇精神荼毒的事件频出报端,令人担忧。2023年7月,区法院向市文化和旅游局制发了促进剧本娱乐市场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尤其是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的人身财产安全的司法建议。鉴于剧本娱乐服务存在安全隐患的普遍性,区人大将此件司法建议转化成代表建议,由市人大秦淮团代表和秦淮法院联合监办。收到建议后,市文化和旅游局高度重视,多次与人大代表和承办法官沟通,针对建议内容深度研判,并表示,全市各级文旅主管部门将会通过摸清行业底数,解决“备案难”的问题;组织多轮培训,解决“不会管”的问题;摁住重点难点,解决“不安全”的问题,全方位推动行业合法、规范发展。与此同时,区人大代表杨慧、马莉、陈欣提出的《关于对居民区民宿加强规范化管理的建议》也成功转化成司法建议,联提联办,取得较好效果。

在先行探索实践、广泛征求意见、精细打磨修改的基础上,区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了代表建议与司法建议衔接转化工作办法,明确了转化范围、操作流程、保障措施等要求,建立了信息互通、分析研判、衔接转化、协同督办、联合评估、监督跟进、代表辅助、联席会议等八项工作机制。区人大监司委主任委员刘希德表示,我们从制度层面规范了衔接转化工作程序,把转化的每一条建议作为一个项目来实施,将线索摸排、甄别研判、受理登记、起草建议、交办送达、督办落实、效果评估等流程全部纳入过程管理,分阶段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限、定责任、定效果,确保每个环节依法依规,工作任务按时完成。

双向奔赴 有效监督如此再“上新”

万叠青山抱石城,风吹蔷薇满城香。五月的南京,满城新绿,处处花开。2024年5月21日,区人大常委会与区法院举行人大代表建议与司法建议双向衔接转化工作启动仪式,标志着全省首家人大代表建议与司法建议“双向衔接转化工作”机制在秦淮区建立,对于实现人大监督和司法监督在思想上互融、优势上互补、信息上互通、监督上互动,共同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启动仪式上,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车明军就下一步如何做好双向衔接转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深化思想认识。人大监督和司法监督二者均属于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功能上的一致性、作用上的同向性、目标上的靶向性,二者有效衔接,有利于拓宽监督线索来源渠道、提高建议撰写水平、提升建议办理质效。要完善工作机制。要逐步健全信息互通、协同督办等工作机制,理顺建议衔接转化各环节的逻辑关系,按流程细化各环节工作要求,推动建议深度衔接、有效转化。要提高转化效果。立足秦淮区域特点,聚焦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教育医疗、城市更新、基层治理、安全生产等方面,找准结合点、切入点积极开展工作。完善跟踪监督,实施联合评估,形成工作闭环,确保建议得到有效解决。

聚势未来,向“新”而行。秦淮人大将在上级人大的指导下,与区法院一道,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紧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2024年市区人大代表提出的200余件建议进行全面梳理,挖掘出代表普遍关注和矛盾纠纷多发的两大类,涉及民宿管理、 电动汽车充电、新就业人员帮扶、老字号原址风貌保护等八个方面可能转化为司法建议的线索,作为区法院下一步司法建议的重点方向。同时,对区法院2022年以来制发及2024年各部门发掘70余件司法建议线索进行梳理,总结出金融、医疗、娱乐等行业中群众关注度高、社会反映强烈的十个方面问题,将其作为可能转化为代表建议的线索,作为区人大下一步代表建议的重点方向,合力推进代表建议与司法建议双向衔接转化机制的实际运作,推动两者优势互补、耦合发力,实现“1+1>2”的监督效果。

(刘希德、郭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