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4年,值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罗荣桓之子组织了一场“重走长征路”的活动。

他说:“这对年轻人是一个宣传教育,同时我们也想重温一下这段历史,感受一下这段经历,要是再过 10 年,到长征胜利 80 周年,我们就走不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有些人却对此表示质疑,有炒作嫌疑,甚至说是他们坐着宝马开着奔驰去长征。

当记者问他怎么看待这件事时,他伸出了五个手指头:“我们定了五不准原则,不准住高级宾馆,不准坐小轿车,不准收礼物,不准喝酒,不准旅游。”

记者听完后:“您是跟着革命队伍长大的,您的童年很辛酸,您对自己的这些过去是怎么看待的?”

“我是1939年出生的,那时正值父亲率八路军一一五师进军山东,所以我的名字比较特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艰苦卓绝,吃“百家饭”长大

1939年2月,身在抗日前线的罗荣桓迎来了一个好消息,妻子林月琴顺利产下一子。

儿子的到来,无疑为自己的小家庭增添了众多喜悦之情,可一想到此时严峻的形势,罗帅顿时眉头紧锁。

如今部队在山东的发展虽然有了起色,但也仅仅是发展阶段,望着逶迤东进的队伍,罗荣桓陷入了沉思……

“部队要东进,孩子就叫罗东进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于对儿子安全的考虑,夫妻二人将儿子寄养在了当地的老乡家中。

直到1941年,当地的抗日根据地力量足够强大,形势也趋于稳定之时,罗荣桓夫妇二人才打算将孩子接到身边:“孩子名叫罗东进,现在寄养在鲁西南的老乡家中。”

告知具体消息后,杨勇同志便奔赴鲁西南地区,寻找罗东进的过程还算顺利,但如何安全转移又是摆在眼前的一大难题。

看着眼前熟睡的罗东进,又看了看路过的挑夫,杨勇心中立刻有了答案。

在和挑夫商量好后,便将罗东进放入筐中,饿了就给小东进吃点怀中的桃子,渴了也只能找条小溪河流畅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路上杨勇寸步不离,直到护送至沂蒙山区,悬在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下来。

母子重逢相遇的日子十分短暂,眼下丧心病狂的日军在各个村庄展开扫荡,看似风平浪静的沂蒙山区实则已经波涛汹涌,为了革命事业,林月琴只能含泪和儿子分离。

好在罗东进已经过惯了在老乡家寄养的日子,虽然只是个三岁的孩子,但看到母亲逐渐消失的背影,罗东进并没有流眼泪。

沂蒙山区的艰苦卓绝,当地的老百姓兢兢业业努力了一年,最终碍于天时收成十分惨淡。

老乡一边将从田间地头收集的谷子壳磨成粉,紧接着又将地瓜磨成的面掺杂在一起,一种颜色怪异的“面团”横空出世。

虽然面相不好,但在这乱世却实实在在能保住命,用面团摊出来的煎饼虽然又粗又硬、难以下咽,嚼在嘴中咯得牙齿生疼,吞下去还刺嗓子眼,可话说回来,在那个年代想要活命,还得指着这个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牙口好的大人还能将就着吃,可小孩子那稚嫩的牙齿,可经不起这种硬物的摩擦。

无奈之下,大人只能在嘴里把煎饼嚼软了,再喂到孩子嘴里面。

罗东进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承蒙众多乡亲父老的疼爱,他们轮番照顾幼小的罗东进,即便后来功成名就,罗东进也始终没有忘记乡亲们的恩情。

“我小时候就是沂蒙山区当地的大爷大娘,一口一口嚼着坚硬粗糙的煎饼,给我养大的。不论我身在何方,官居何职,我永远不会忘了人民,更不会忘了沂蒙山区的人民!”

言传身教——不做“八旗子弟”

直到罗东进五岁的时候,才回到父母的身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为父母,未能在孩子最需要自己的时候陪在身边,虽然内疚,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后什么事都依着孩子,恰恰相反,罗荣桓元帅树立了严格的家风。

“身为革命干部的子女,绝不能脱离群众,更不能有优越感,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要凭自己的本事吃饭!”

罗荣桓经常叮嘱自己的孩子,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罗东进和妹妹上小学的时候,由于学校离家很远,兄妹二人都选择住校,只有到了周末,二人才能回到家中。

可有一次学校举办了活动,放学的时候夜幕已经悄然降临,兄妹俩着急忙慌地跑到汽车站,“小朋友,今天的最后一班车开走了,明天再来吧。”

兄妹二人在同家人取得联系后,终于等到了来接自己的车,不曾想这一个无意之举,却让罗荣桓元帅勃然大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将全家人喊到了一块,团聚的画面确实让人感到温馨,但注意到父亲的神情后,罗东进才发现了事情的不对劲,果然不出所料,父亲语重心长地说道:

“汽车是组织上派给我工作用的,怎么能处理咱们家的私事呢!让你们搭乘公共汽车回家,是对你们的锻炼,这点小困难都克服不了,以后怎么凭自己的本事吃饭呢!”

父亲的话虽然听起来严厉,可罗东进却谨记于心,他明白,自己是干部的子女,遵守纪律、遵守规矩更应该从自身做起!

他牢牢地记住了父亲的教诲,也践行了对父亲的承诺。

同样是周末回家时没有赶上公共汽车,这一次兄妹二人没有留下慌乱无措的泪水,反而相互鼓励,克服了对黑夜、对陌生路况的恐惧,一路走走停停,紧赶慢赶回到了家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着灰头土脸的孩子推开了门,在客厅中等待的罗荣桓元帅终于放下心来,他拍了拍兄妹二人身上的灰尘,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骄傲地看着两个孩子,感叹道:

“这次你们做得很棒!对嘛,身为年轻人就应该不怕吃苦,更不能搞特殊化。今天能够克服困难回到家中,就值得表扬,这种精神还要发扬下去!”

罗荣桓元帅言传身教,总是在不经意间影响着罗东进的心路历程,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彼时幼小的孩子,已经成长为了一名男子汉。

1958年读高中的时候,罗东进自告奋勇,积极响应号召,报名参加修建十三陵水库的义务劳动,凭借出色的表现赢得了上级的认可,回到家中,罗东进满脸笑容,似乎在等待父亲的褒奖。

不久,罗荣桓元帅工作归来,显然他已经听说了儿子的事迹,盯着罗东进看了许久,给他竖起了一个大拇指,父子二人相视一笑,这一笑,既是父亲对儿子的自豪和无限期待,也是儿子对父亲言传身教的感恩和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子二人闲聊起来,可聊着聊着,罗荣桓元帅无意间看到了儿子血痕斑斑的肩膀,他长叹一口气:

“这段时间的任务很重,我们都清楚,你的进步我们也都看在眼里。”

说着说着,话锋一转:“但你得明白,这也仅仅是开始。无数劳动人民的肩膀比你还要严重,甚至已经磨成老茧,你不能被眼前的苦难吓倒,在接下来应该再接再厉!”

秉持着这份吃苦耐劳的精神品格,1959年,罗东进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直到1961年4月14日,百忙之中的罗帅才得以抽出身给儿子写去家书:

“还是要牢记‘靠自己吃饭’。有些干部子弟不争气,必须得帮助改正,绝不能让人戴上‘腐化’的帽子。同时,对待其他同志应该相互信任,相互交流,听取意见,绝不能一意孤行,排斥他人的意见。要经常看看毛主席的话,‘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亲的叮嘱似乎是罗东进坚持优良习惯的动力源泉,凭借在校内的出色表现,得到了认可,在表现报告中,学校给予高度评价——“在群众中有良好影响,品学兼优”。

每每回忆起这段往事,总是罗东进无限感慨:“我父亲也经常教导我,绝不能做满清的八旗子弟,躺在父辈们的功劳簿上不思进取,不学无术。”

积劳成疾,健康每况愈下

罗荣桓元帅的严格家规,不止于对自己家人,更是对自己设立的要求。

1963年初,逐渐加重的病情已经无法控制,在这个时刻,医院负责人也不得不通知罗帅的孩子们前来探望。

在接到消息后,罗东进立刻动身前往父亲所在的医院。

“现在没有放假,你现在学业任务繁重,怎么这个时候回来?”

1963年寒冬,看到突然推开房门的儿子,罗荣桓元帅顿感惊愕,可面对父亲的询问,罗东进并未多做解释,可眼角的泪水却止不住地流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亲,学校已经通知我了,这次我必须早点赶回来。”

听了儿子一番话,罗荣桓还想说些什么,可话到嘴边,又收了回去,最终盯着儿子看了许久,最后长叹一口气,嘱咐道:

“你要安心学习,我这里有人照顾,不必担心。东进,你身为革命干部的孩子,更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

略带责备的语气,是罗荣桓元帅对儿子的期待,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眷恋,复杂的感情相互交织,家国情怀在这只言片语之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儿子的到来,让罗帅激动万分,但他明白,身为干部的子女,还是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祖国这个大家上,至于自己那份深沉的父爱,也只能埋藏心中……

罗荣桓元帅一直倡导“有一份精力,就要为党多做一点工作”,这既是他的人生目标,更是自己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可人吃五谷杂粮,不是铁打的,繁重的工作让罗荣桓元帅积劳成疾,患上疾病。

不论家人还是医生,都劝罗帅多加休息、注意身体,但他始终秉持初心,笑着对医生解释道:

“身体当然重要,但对于我们革命工作者来说,养身体不是主要任务,更不是人生目的,我很难用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解决健康问题,只能将养生作为保证工作效能的基本条件。争取长寿对于我来讲,是为了在革命事业上做出更多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短短几句话,让人听了实在动容,但长期抱病工作的罗帅,实在让人心疼,就连毛主席也忍不住向他下了一份批示:

“以后你宜少开会,甚至不开会,只和一些重要的干部们谈谈话、批批文件,这样对你的身体也好些。请考虑。”

他没有因为自己愈发严重的病情休息片刻,反而想在自己最后这段时间里充分发挥自己的余热,批完文件又要看报了解时事,开完会议又要找到干部了解情况,用罗帅自己的话来讲:

“我是个不会休息的人,在娱乐方面也没什么爱好……”

可病魔并不会因为罗帅的兢兢业业而心生怜悯,它反而更加猖獗,此时的罗帅已经被病魔折磨得坐卧难宁,可这时看到通信员手中的文件,他又变得两眼放光,顿时打起了精神:“对喽,这下就对喽!”

他激动地接过手中的文件,似乎病痛早已抛之脑后,可批示完文件,痛苦之感接踵而至。

结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3年12月16日下午2时37分,罗荣桓元帅与世长辞,毛主席悲痛万分,亲自参加追悼会提笔写下《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罗荣桓元帅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却以另一种方式活在了孩子心中,活在了人民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文献:

[1]王明贵.国有疑难可问谁——《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手迹[J].新湘评论,2023,(23):56-57.
[2]海海.罗荣桓的家风[J].共产党员,2023,(04):52-53.
[3]李树泉.“老实人”罗荣桓二三事[J].初中生世界,2022,(21):19-20.
[4]李树泉.罗荣桓:甘做党和人民的老实人[J].党员文摘,2020,(08):46-47.
[5]重走长征路之后……——访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将军.中国老区建设